翻译的基础知识
1.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最初是严复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翻译时,译文必须要满足上述三个标准。信——faithfulness,指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指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指文字古雅(后人理解为“语言优美”、“切合原作风格”等)。
2. 泰勒的翻译三原则
①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地思想内容)
②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译文地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③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
3. 傅雷等从美学角度提出的翻译原则
① 傅雷的“神似”(similarity in spirit) 说:《高老头重译序》中提出来的:“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再形似而在神似”。“神似”即要传达原文的意蕴和韵味,“把原文的意义、神韵把握住”。
② 钱钟书的“化境”(perfection; sublimation) 说:《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乎‘化境’。” 译作被比作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③ 许渊冲的“三美说”:音美、形美、意美。
4. 翻译英教学基本标准:忠实而通顺
5.“动态对等”的翻译
动态对等的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在此定义中,有关建三点:1)自然,指译文不能有翻译腔;(2)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3)对等,这是核心,“自然” 也好,“切近”也好,都是为了寻对等语服务的。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但译者应在寻求“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上下功夫。
5.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
直译是指在转达原文意思时,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一致起来,能完全对等的就完全对等,不能完全对等的也要大致对等。其理想目标是做到“神”、“形”兼备。即不但表达原文内容,而且保持原文形式上的特点,如比喻、形象、民族特等。
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译文的语言(或目的语)与原文的语言(或原语)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拥有同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意译为好。但形式的转换或再创造必须服从于原文信息的传达。如果偏离了原文的内容与风格而随意发挥,如果捕风捉影地进行编撰或杜撰,那就成了胡译、乱译。
6. 归化与异化(domestication/adaptation or foreignization / alienation
异化与归化是直译与意译的概念延伸,是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
归化的翻译在理论上是把语言看作交际工具,在实践上,强调通俗易懂,避免多义或歧义。习惯认为,当原文与译文之间因文化差异而出现不能通达的情况时,“要用译语文化替代原语文化”,即把在译语中不到对等的外语词汇改头换面,或套用译语中与之相似的现成的表达法,把它们变成读者熟悉的译语文化形象。例如,as white as snow.  通常译为白如雪 / 但没有见过雪的人可以将其翻译为“白如白鹭毛”,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
归化派代表人物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采用归化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反映中华民族特殊习俗的,如“拂袖而去”、 “腰缠万贯””等;
2)带有汉字特征的,“八字没一撇”、“目不识丁”等;
3)含有中国地名的,“稳若泰山”、“夜郎自大”等;
4)含有中国人名的,“名落孙山”、“江郎才尽”等。
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特别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彩等。异化派代表人物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
总之,译文要充分传达原作的“原貌”,就应把异化视为翻译的主要方法;译文要通顺,就不能完全不归化。归化应为异化的辅助,但归化要做到适度,即 1)译语语言文化的限度;2)译语读者接受能力的限度。
7. 翻译的基本技巧:包括以下几种:diction (选词用句), amplification (增词), omission, repetition, conversion(词类转换), restructuring (重组), negation (正说反译, 反说正译), division(长句拆译)
8.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
1)英语重形合(hypostas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所谓形合是指从属的语言单位用关联词语与主要的语言单位相结合;所谓意合指从属的语言单位不用从属连接词而用话语意义的配合与主要语言单位相结合。
2). 英语多属主语突出的语言,汉语多属主题突出的语言
一般认为, 汉语属于主题突出的语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而英语属于主语突出的语言(conversion翻译方法的定义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这里的主语突出就是说句子的建构受主语的制约。因此。英文中通常遵循的一项篇章结构组织原则, 是在行文中尽可能避免过多地改换主语,使几个动词能合用一个主语,才能使行文较为紧凑,而中国学生对这一点却注意不够,往往会受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
3)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4).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
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
5). 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