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空间形容词“深 浅”语义的认知识解
作者:王内
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1期
        摘要:基于“深/浅”转隐喻词义关系,运用认知识解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探究详略度、聚焦、凸显、视角如何参与转隐喻构建,进而揭示转隐喻如何参与语义扩展及其背后的认知动因。研究发现:“深/浅”语义扩展过程中聚焦识解和转喻机制紧密相关;“深/浅”语义扩展过程中凸显识解和隐喻映射紧密相关;视角识解参与语义扩展形成空间意义不同方向,即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深/浅”语义扩展均采用“大颗粒”详略度。
        关键词:“深/浅” 认知识解 语义扩展
        中图分类号:H1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209-03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转隐喻认知思维是造成一词多义现象的重要认知理据。Taylor(2001)主张隐喻和转喻思维是词义范畴拓展的两种重要认知机制。“深/浅”其原型意义为空间义,后来出现了许多其他非空间意义,如颜“深”、感情“深”等。
国内学者针对“深/浅”空间义和其他非空间义之间的词义范畴关系展开研究,都认为转隐喻是“深/浅”词义扩展的主要机制。然而,卢卫中(2018)认为在以往对构词理据和词义扩展理据分析的研究中,虽然分析了隐喻和转喻在词的构成与词义的形成和扩展中的作用,却没能指出这种认知基础的理据性。他提倡在词义理据分析过程中引入认知语法的识解理论。
        国内学者多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深/浅”进行语义研究。王尚(2018)运用原型理论、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理论建构“深”原型义和非原型义的语义网络,并分析从原型义到非原型义的语义扩展机制。王芳(2017)揭示“深/浅”隐喻路径方式并将其和英语“deep/shallow”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采用认知识解理论对汉语空间形容词“深/浅”的多义项作出认知识解分析,探讨认知识解活动如何参与转隐喻词义扩展,进而弥补以往转隐喻词义扩展分析所带来的认知动因解释不足问题。
        一、认知识解
        Langacker(2008)認为意义不仅包括概念内容,同时也包括对该内容进行识解的具体
方式。也就是说,人类在认知同一具体情境或事体时,采取不一样的识解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识解结果即不同的意义。Langacker(2008)将识解分为以下维度:详略度(Specificity)、聚焦(Focusing)、凸显(Prominence)、视角(Perspective)。具体来说,详略度(Specificity)指人们描述一个情景或事件等的精确程度和详略程度。聚焦(Focusing)指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总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某个属性上,主要包括前景vs.背景(Foreground vs.Background)和组合vs.辖域(Composition vs.Scope)。凸显(Prominence)是指一个表达式可以唤起一定的概念内容,叫作该表达式的概念基体(base)。概念基体是意义形成和理解的基础。基体中某一具有特殊凸显地位的结构叫作侧显(profile),它是一个表达式概念基体中被凸显的内容,是注意的焦点。Langacker(1987)认为一个词语的语义值不单取决于基体,也不单取决于侧显,而是取决于二者的组合。一个词项的语法范畴由侧显的本质决定(Langacker,1987)。同一概念内容侧显不同的成分,会使该词项表现出不同的语法范畴,即通过侧显过程(process),该词项表现为动词;侧显事体(thing),词项则表现为名词;侧显关系(relation),词项则表现为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视角(Perspective)指人们以不同的认知参照点和不同的认知途径对事物进行认知,主要包括观察点(vantage point)、主观性(subjectivity)、客观性(objectivity)
和心理扫描(mental scanning)等。在认知同一事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视角就会在语言中体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王寅,2006)。
        不同的识解手段对概念结构产生影响,最终产生对词汇表达的不同解读(Paradis,2005)。“深/浅”是一对典型的空间维度多义词,运用识解理论可以有效解析“深/浅”从空间义扩展到非空间义背后的认知机制。
        二、“深/浅”的一词多义现象及语义关系
        1.“深/浅”的一词多义现象
        通常情况下,一个词原本只有一个意义,随着人类认知的进步和时间的发展,词的意义会不断拓展和衍生,当原义和衍生义共存的时候,一词多义现象出现(林正军,2012)。因此,要探索“深/浅”词义扩展,需要先确定其原始义和原型义。一个词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本义”(叶蜚声、徐通锵,1997),而居于中心地位且与其他义项有家族相似性的意义叫“原型义”。
        东汉《说文解字》中对“深”这样描述:“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从水罙声。”
由此可得知,“深”本义为河流的名称。但是,该“河流名称义”逐渐消失,因此该义项不能作为原型义。经查阅《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1997)发现跟水直接相关的义项为“水深”,该义项沿用至今且与其他义项之间有较大的家族相似性,故该义项为原型义。这里需要说明,姓氏“深”和其他义项之间无明显家族相似性,故排除在外。
        “深”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1997)中有6条释义:(1)水深,和“浅”相对;(2)从面到底、从外到里的距离大;(3)时间久;(4)深入,周密;(5)深奥,精微; (6)深重,重大; 表示程度深。
        “深”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中有9条释义:(1)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2)深度;(3)深奥;(4)深刻,深入;(5)(感情)厚,(关系)密切;(6)(颜)浓;(7)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8)很,十分;(9)姓。
        《说文解字》对“浅”的描述如下:“不深也。从水戋聲”。“浅”跟水有关的词义包括“水浅”和“浅浅(jianjian)”,且根据历时资料,“水浅”比“浅浅”出现要早(王芳,2017)。这说明,“水浅”是“浅”的本义。而且,该义项与“浅”其他义项具有较大家族相似性,因此“水浅”也是“浅”的原型义。
        “浅”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1997)中有2条释义:(1)浅,与“深”相对;时间短;学识浅;(2)“浅浅(jianjian)”,水流很快的样子。
        “浅”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中有7条释义:(1)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小;(2)浅显;(3)浅薄;(4)(感情)不深厚;(5)(颜)淡;(6)(时间)短;(7)浅浅(jianjian),形容流水声。
        2.“深/浅”语义关系
        隐喻和转喻思维是词义范畴拓展的两种重要认知机制(Taylor,2001)。“深/浅”也不例外。通过对以上义项进行分析并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深/浅”涉及的转隐喻关系归纳如下:
        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里源域提供通向目标域的可及途径的一种认知运作,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关系是相邻关系(魏在江,2019)。“深”本义为河流的名称,后逐渐衍生出“水深”这一空间义。该衍生路径涉及转喻机制,即“深”由指代该河流转指该河流的凸显特征“水深”。后来,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逐渐产生“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这一基本空间义项。同理,“深”由“水深”的距离属性转指空间距离,实现了语义的扩展,形成空间原型义。
        隐喻涉及两个域之间的映射。“深/浅”原型义为空间义,即“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距离小”。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深/浅”出现其他非空间域意义。本文主要采用王芳(2017)所分类隐喻域,即将“深/浅”空间域投射空间归纳为颜域、时间域、知识域、情感域和行为域(王芳,2017)。但是,本文认为“行为域”不符合该类义项,原因在于形容人类行为的深刻义项还可以用来形容其他事物状态,而王芳却只是根据其中一部分修饰对象(人类行为)确定分类,事实上该义项主要侧重表现程度,因此本文将“行为域”视为“程度域”。因为本文主要基于以往“深/浅”转隐喻研究,运用认知识解理论对转隐喻背后认知动因进行识解分析,所以本文简要介绍隐喻映射过程。王芳(2017)认为空间域可以投射到以上五个非空间域的认知基础是容器类意象图式和人类关于容器的身体经验。具体如下:颜域,一个容器,越靠近底部,其光线越弱,颜越暗,其“非易视性”突出,因此颜暗可以用原来表向下空间意义的“深”形容,颜浅就用原来表向上意义的“浅”形容。时间域,进入一个容器时,深度和时间成正比。比如,我们把一年四季看作一个容器,容器的下端对应秋季和冬季,因此我们常说“深秋、深冬”。知识域,一个容器内上层的物品比下层的物品容易获取,且后者比前者花费时间长,因此人们常说某知识或技巧“深奥”或某知识“浅显易懂”。情感域,人体的心是一个容器,感情越多,深度越深,因此人们常说“感情深”。程度域,“深”所修饰对象是一
个容器,程度大小对应容量大小,容量大深度就深。比如,人们常说“记忆深刻”,这时候大脑就是一个容器,记忆的时间越长,该记忆所占容量越多,深度越深。
        基于以上对“深/浅”多义现象,以及义项之间的转隐喻关系进行介绍分析,下文运用认知识解理论识解各义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释转隐喻背后的认知动因。
        三、“深/浅”的认知识解分析
        经过分析发现,在本例中聚焦识解过程和转喻机制关系紧密。“深”语义扩展初期由“河流名称义”转喻衍生出“水深”义项,即人类认知由聚焦河流这一事体到聚焦“水深”这一突出属性的转变而来。同理,人类认知聚焦“距离”属性导致“水深义”扩展为“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这一基本空间义表达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与“水深”方向一致,没有视角的转换,而水平方向的语义扩展则是由人类视角转换得来。
        经过分析发现,在本例中凸显识解方式和隐喻机制关系紧密。基体和侧显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意义(Langacker ,1987)。基体为确定一个词语的语义提供必要的范围和背景知识,侧显是基体中被凸显、成为注意焦点的部分或词语标示部分的释义(莫丽红,2018)。
隐喻的形成往往与不同基体中共同侧显识解有关。“深/浅”非空间意义主要由空间域向其他非空间域投射得来,其空间基本义唤起空间域概念内容,其中被侧显的内容是距离量度,“深”侧显长距离;而“浅”侧显短距离。空间域投射向其他非空间域出现不同的基体,但因各个域之间具有相同的侧显即“距离”,最终促成隐喻的形成。base的形容词
        “深/浅”空间域向颜域投射产生颜义“(颜)浓/(颜)淡”,该义项来自颜域概念内容和侧显的结合。颜域中被侧显的内容是颜量级上的“距离”。“深”对应颜量级上的“长距离”即“高饱和度”,“浅”对应“短距离”即“低饱和度”。“深/浅”空间域向时间域投射产生时间义“时间久/时間短”。时间域其中被侧显内容为时间量级上的“距离”。“深”对应时间量级上的“长距离”即“时间久”,“浅”对应“短距离”即“时间短”。“深/浅”空间域向知识域投射产生意义“深奥/浅显”。知识域中被侧显内容为知识量级上的“距离”。“深”对应知识量级上的“长距离”即“深奥”,“浅”对应“短距离”即“浅显”。“深/浅”空间域向情感域投射产生意义“(感情)厚,(关系)密切/(感情)不深厚”。情感域中被侧显内容为感情量级上的“距离”。“深”对应感情量级上的“长距离”即“(感情)厚,(关系)密切”,“浅”对应“短距离”即“(感情)不深厚”。“深/浅”空间域向程度投射产生意义“深刻/浅薄”。程度域中被侧显内容为程度量级上的“距离”。“深”对应程度量级上的“长距离”即“深刻,深入”,“浅”对应“短距离”即“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