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指南(完整版)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问题,指难以入睡、早醒、睡眠质量差以及白天疲乏等症状。根据ICSD-3的定义,失眠症可以分为原发性失眠症和继发性失眠症。原发性失眠症指无明显诱因引起的长期失眠,而继发性失眠症则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失眠。
二、失眠症的流行病学
失眠症在成人中的患病率约为10%-1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失眠症。失眠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患病率更高。此外,失眠症在心理疾病、慢性疾病和应激事件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三、失眠症的影响
失眠症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此外,失眠症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
第三部分失眠症的诊断
一、诊断标准
根据ICSD-3的定义,诊断原发性失眠症需要满足以下标准:1)存在睡眠障碍症状至少3个月;2)睡眠障碍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症状。继发性失眠症的诊断则需要确定引起失眠症的原因。
二、评估工具
评估失眠症需要使用合适的工具,包括睡眠日志、睡眠质量问卷、白天疲乏量表和焦虑抑郁量表等。
第四部分失眠症的
一、非药物
3小时深度催眠音乐非药物包括认知行为、睡眠保健教育、睡眠环境调整、物理和中医药等。认知行为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方法,包括睡眠限制、睡眠压力管理和睡眠卫生教育等。睡眠保健教育包括睡眠惯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睡眠环境调整包括改善睡眠环境的
噪音、光线和温度等。物理包括音乐疗法、温泉疗法和按摩等。中医药则包括中药和针灸等。
二、药物
药物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进行个体化。常用的药物包括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催眠药和抗抑郁药等。药物应该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依赖和滥用药物。
三、综合
综合是指将非药物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可以提高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和依赖。
总之,本指南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家等提供了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旨在提高失眠症的诊断和水平,减轻失眠症对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失眠症是一种睡眠障碍,其特征为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失眠症可能独立存在,也可能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并且可
能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损害。根据ICSD-3,失眠症分为慢性失眠症、短期失眠症及其他类型的失眠症。其他类型的失眠症仅在患者不能满足慢性和(或)短期失眠症的情况下做出诊断,需要谨慎诊断。
失眠症在中国内地的现患率高达57%,远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北京市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普通成人失眠症患病率为9.2%。失眠的自然病程具有持续性特征,成人失眠持续率在1-10年的随访研究中为30%-60%,同时失眠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缓解性。失眠的持续率在不同年龄段存在差异,儿童和青少年期失眠持续率约为15.0%,而中年女性和男性则分别高达42.7%和28.2%。
失眠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遗传因素、应激及生活事件、个性特征、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其中,年龄是失眠的显著危险因素,慢性失眠症的现患率从儿童的4.0%、青年人的9.3%,增加到老年人的38.2%。女性患病风险约为男性的1.4倍,而儿童(<12岁)的调查并未发现女性易患性。失眠患者往往具有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失眠症对个体的影响很大,可能会导致情绪不稳定、认知能力下降、社交障碍等问题。
临床评估是诊断失眠症的重要步骤。首先要了解患者的主诉,包括失眠的具体特点、日间症状以及持续时间。重点评估失眠第一次发生时的背景、表现和演变过程,以及失眠的具体特点,如是以入睡困难为主还是以睡眠维持困难为主。同时还要了解患者在傍晚到卧床入睡前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包括行为模式、心理活动、情绪状态以及睡眠环境。这是了解患者关于失眠的认知、行为特点的主要途径,也是制订心理方案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