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翻译类论文开题报告
浏览次数:3227次悬赏分:5|提问时间:2009-1-29 16:39|提问者:匿名
推荐答案
首先,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犹如母与子的关系。先有人类思维后有语言、图画、音乐等外在表现形式。Language serves as dress of thought.Thoughts are always expressed by words
Without thinking,language would be meaningless?
那么,思维又是如何作用在语言形式上的呢?通过研究可知:思维---表现法---语言具体形式。
现在,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人与西方人由历史渊源、地域特性及哲学与文化心理不同而导致的思维的根本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The T aoist notion Of following nature is closed related,as in other naturalistic movements,to the idea of fate.这种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使中国人习惯于崇尚自然、行于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
和宿命论,即Let things remain as they are.而在人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的世界中,则存在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美国人说这是moving in endless circles and repeating it over and over again。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哲学就深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等,这就是汉民族的循回式思维方式,比如在语言表现法中有回环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递进式表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这种思维模式可称为具体一般型表达(Particular-General Pattern)。习惯于问题解决型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它们不仅在语言上如此,在文化艺术、经济活动中也都占有统治地位。也就是说中国人擅长具象思维。
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一向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讲究“人物分立”,人能够通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说过的一句话之中我们就可见一斑:
I do not believe in fate that falls on us no matter what we do,but,1 do believe in fate that will fall on us if we do nothing.(我不相信,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命运都一样;但是我相
信,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的命运是一样的。)
idea是什么意思英语翻译
也就是说,He wants us to believe in the struggle,not in the fate.诸多此类象美国人热衷于job-hopping(跳槽),美国人的梦想便是being a self-made man from rags to riches。再比
如,从东方人与西方人做事的动因也可以发现:
The Chinese is always described a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done before.And the American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n’t been done before.(中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有人做过;美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从未有人做过。)Americans love to try something new mostly because of a belief that newer maybe better.(美国人喜欢尝试新事物,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认为更
新的可能是更好的。)
通过研究可知,英语自莎士比亚时代以来有很大发展。英语被誉为理性语言,这与欧美哲学较早与
改造、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培根和洛克等一代启蒙哲学家恪守的客观形式化方法(即逻辑论证)很有关系。British people l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cause these fields of study bring the excitement of new discovery.(英国人热爱科学技术因为它能带来新发现,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最有力武器。) The love of change is closely tied to faith in improvement.培根思维精深周密;洛克
的哲理明豁通达,对英语影响极深。“哲学思辩”(Speculative Philosophy)使他们将英语化为对人类经验(物理变化经验、感觉经验、价值经验)理性构建的精辟描述。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培根和洛克等一代理性主义哲学家实质上为英语作了科学规范,以至被称为:“King’s English'’。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一般具体型思维,擅长抽象思维,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节,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众所周知,地名的叙述便为一例。
由于中西思维模式的迥异,说话的语序就存在很大区别,所以中国式英语频繁出现。举例说明:
我原先打算七月一日去香港旅游,后来不得不取消,这使我很扫兴。
中国学生就常按中文语序脱口而出,使语义重心落在后面。实际上,按英语思维习惯应先概括,将语义重心放在前面,然后分解开来,所以应翻译成It was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I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l had intended to pay to Hong Kong On July 1St.
再看下面典型的例句:“在全球经济事务中,中国应继续保持一个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力量,我坚信这是符合我国利益的。”
让我们看英语的语序:I strongly believe that it’s in the interests Of my countrymen that China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power in global economic matters.
由此可见,汉语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发展关系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论证,而英语则相反。
简单句中英汉语序的对比:
中文:主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
我每天早上在室外高声朗读英语
英文:主语+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
I read English loudly in the open 一、引言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陆国强,1983年)。在某些人看来,学语言,如英语,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词按字面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
(1)英语中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真的变绿或发青吗?
(2)英语中说Paul was in blue mood; 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兰)都不是指颜,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 这个词有“(脸)变绿”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表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为“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毫无疑问,词汇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
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刘润清1989年)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英语词汇作为英语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学生能体会到莎翁的“爱”吗?
关于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
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枣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三、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数从初一开始,近年来才开始在部分小学或幼儿园开设英语课。从6年的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授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词、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而对于课文的讲授则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以及某些单词和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对于文化知识或是自身缺少了解,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是以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对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置之一旁。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六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语”。就是在中学英语新教材已经全面使用的今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至于词汇使用不当,出现诸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cow”,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把“挥金如土”译成“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它们的正确形式为as strong as a horse;Every dog has its day;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以下的英语学生能理解其含义吗?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四、中、英文化比较及英语词汇教学
1、字面意义和涵义
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
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
从这个定义的解释看,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会在语言上犯严重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
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纬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们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农民应译成farmer。
再如,politician 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是“政治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懂英语的学生译作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
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知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
事实上,中英两种语言在字面意和涵义上有以下的关系:
1)、字面意义与涵义相同或相似
(1) 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2)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
(3)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4)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5) to lose one's face, to save one's face丢面子,保面子
2)、涵义相似,字面意义不同
(1) 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这山望着那山高。
(2)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 That's a piece of cake.那是小菜一碟。
(4)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
(5) Let sleeping dogs lie.切勿打草惊蛇
3)、涵义不同,字面意义相似
(1) to fish in muddy water(英语:形容多管闲事,自讨没趣)浑水摸鱼
(2) 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英语:令人毛骨悚然)令人发指
(3) to blow one's own horn(英语:自我炫耀,自吹自擂)各吹各的号
(4) to lock the stable gate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英语意思是“太迟了”)亡羊补牢
4)、涵义与字面意义都不同
(1) 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英语:谦虚的狗没肉吃。)满招损,歉受益
(2) 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原为拉丁语格言:谦虚源于胆怯。)老王买瓜,自卖自夸(反讽)
(3) An excess of modesty obstructs the tongue.(英语:谦虚过分束缚舌头。)自知之明(赞誉)
2、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判别
见面打招呼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饭)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等。如果不理解其涵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在西方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去啊?”以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3、称呼语中的政治地位差异
无论在英国或是在中国,人们的政治地位及身份是有所差别的。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起,这就产生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问题。中英称号不同:
王院长Principal Wang,刘军长Army Commander Liu,马经理Manager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