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名词对《人民日报》社论(1966—1971年)语篇世界的建构
作者:廖迅乔 蓝纯
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15年第03
        要:从批评语篇分析的角度看,语篇具有塑造认识、指导实践和构建现实的作用。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政治语篇,《人民日报》社论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通过二元对立的名词建构了一个由政治主体、政治观念和政治事件三种基本范畴构成的政治语篇世界,并通过时间和空间名词突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呈时空满格状态的对立性。这一政治语篇世界成为读者理解和构建社会现实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读者的政治敏感性 和阶级斗争意识,并为时期的各种政治运动进行了意识形态上的铺垫。
        关键词:社论;高频名词;语篇世界;批评语篇分析;语篇;《人民日报》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503-0021-10
        1. 引言
        对中国人来说,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仅是刻骨铭心的个人和集体记忆,
也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研究领域。语篇涉及期间的报刊、小说、样板戏、标语口号、大字报等诸多类型,其共同特征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彩,宣传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政治意识形态。目前关于语篇的研究主要有Lu 2004)、Ji 2004)、Yang 1994)、Schoenhals 1992)、刁晏斌(2007)、祝克懿(2004)等。这些研究介绍各类语篇的语言特征,并从历史、政治、文化、心理等角度阐释语篇的社会影响。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以前期(1966-1971年)的《人民日报》社论为考察对象,运用批评语篇分析和语篇世界理论(Werth1999Gavins2007),重点描述和分析社论通过高频名词的使用所打造出的语篇世界,阐释社论如何影响读者的认知表征,以此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反思语篇、思维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倡导用理性和人性的话语建构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2. 理论框架
        本文采用的理论视角是批评语篇分析和语篇世界理论。前者关注话语怎样反映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权势关系power relation),揭示话语所建构的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和控制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也因此,批评语篇分析表现出以下几个重要取向。
        首先是对社会的批评取向。Wodak20019)将批评理解为把话语放置到社会语境中,采取一种反思的态度,运用自我反省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Fairclough2001230)持相似的观点,认为批评就是反思社会生活中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力图揭示话语对客观事实的建构过程。
        第二,对现实的话语构建取向。Caldas-Coulthard 2003)在其文化批评研究中把语篇定义为知识,确切地说是有关现实和实践的知识。Fairclough1989)认为批评语篇分析的任务就是解释话语与认识之间的关系,理解话语对社会的建构、维系或改变作用。
        第三,语篇分析的认知取向,即强调人的语言和交际能力只有与认知能力相结合才能在批评实践中发挥作用。Fairclough(同上)、van Dijk1998)和Chilton2005)等研究都充分体现了由知识、记忆、心理图式和认知活动构成的认知状态在语篇与社会(结构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作用(认知中介)。在上述取向的影响下,本研究主要采用语篇世界理论(Werth1999Gavins2007)解释社论影响读者认识现实的过程。
        按照Werth(同上)的观点,读者对世界的认知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层面:话语世界(discourse world)、语篇世界(text world)和亚世界(sub-world)。话语世界是交际者
根据交际发生时的环境构建的认知世界,也是交际者在头脑中建立的对交际语境的心理表征。语篇世界指交际者在分析和加工语篇信息的过程中构建的认知表征,是认知世界里的核心层面。最下层的亚世界是对当前语篇世界的内部变化与偏离。
        WerthGavins都认为语篇世界作为读者认知世界里的核心层面,由语篇和语篇参与者相互接触而产生,既是文本驱动(text-drivenness)的结果,又要借助参与者的经验和想象来补充。Werth(同上:87)把语篇世界视为由语篇描绘的情景,同时还指出读者所拥有的经验知识和推理能力对语篇世界的建构也起到重要作用。Gavins(同上:29)也强调读者在理解语篇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或经验的调动受到文本驱动原则的制约。
        语篇世界理论为本文提供了观察视角。我们认为时期的《人民日报》社论承载了建构语篇世界的功能。以社论中的名词为切入点,我们认为它们限定了语篇世界中的基本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驱使读者生成一个二元对立的政治世界。在该政治世界中,一方是无产阶级范畴,另一方是资产阶级范畴,两者之间是对抗和斗争的关系。作为不断被强化的认知表征,这一特殊的语篇世界构成一个巨大的革命信息系统,读者凭借其内在逻辑形成对文化大革命的观念和态度。
        3. 语料收集
        语料收集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社论文本的选择。本文选择的文本为19665月至197112月的《人民日报》社论。这主要是基于麦克法夸尔与费正清(1992)、高尚斌(1994)和Huang19961)对文化大革命的断代分析。这些研究将时期视为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实行全面的无产阶级专政等意识形态,在这个阶段体现得最全面、彻底。我们从《人民日报》(1946-2005)图文数据库中收集到时期的社论共407篇,约40万字,并根据主题内容将其分成政治、文化、外交和经济四类。其中政治类社论共138篇,约占全部社论的34%,主要阐述党政领导政治方针阶级关系政治形势。文化类社论119篇,约占全部社论的29%,主要宣传的理论和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外交类社论130篇,占32%,主要声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颂扬国际主义友谊。经济类共20篇,占5%,主要赞颂无产阶级革命对农业、工业、科技等经济建设的推动。这些数据显示,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所关注的主题按出现频率依次为政治、外交、文化和经济,经济类占比远低于前三类。我们按照30%的比例分别从四类社论中进行随机抽样,最终得到政治类社论42篇、文化类35篇、外交类39篇和经济类6篇,共计122篇约16万字,构成本文的分析文
本,如表1所示:
        第二步是高频名词的提取。我们首先采用2011ICTCLAS软件对样本进行词汇切分和词类标注,同时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判定词类,然后采用软件AntConc3.2.2对词汇进行统计和检索,共取得名词3565个,再从中辨别高频名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借鉴孙清兰(1993)的计算公式n=来界定高频名词,公式中n表示高频词中的最低频率值,D表示词汇的总数。在我们所抽样的122篇社论中,名词的词汇总数(D)为3576,因此临界值n59.793576的开方),取整数为60,这意味着词频等于或高于60的名词都属于高频名词。AntConc3.2.2生成的名词表显示,社论中的高频名词覆盖了从人民(词频为2176)到作用(词频为60)这个区间,共计170个,其中频率最高的前30个名词见表2
        总的来看,高频名词表述的意义集中在政治范畴,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政治主体、政治观念和政治事件三个类别。这三个类别可以归总为两个元范畴,即无产阶级范畴和资产阶级范畴。此外,高频名词中还包含一些表示时空范畴的名词,例如世界我国等,用于描述各个政治范畴存在的范围。
        4. 名词特征分析
        社论高频名词所表述的政治主体分为来自无产阶级阵营的、进步的、革命的主体,和来自资产阶级阵营的、落后的、反革命的主体。这两个主体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政治观念:一方秉持正确、进步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另一方则固守错误、反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不同政治观念的指导下,两个主体参与的政治事件主要表现为对抗和斗争。不仅如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还都体现出满格的特征。简言之,社论通过高频名词建构出一个阶级斗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语篇世界。
        4.1 政治主体名词
        政治主体主要指具备参与政治活动、建立政治关系、发挥政治作用和表明政治立场的能力的个体、团体、结构和组织(吴大英,2001)。从宏观上看,国家拥有统治社会的实际政治权力,是基本的政治主体。从微观上看,社会个体成员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承担者,也具有政治主体的属性。社论中表述政治主体的高频名词共有52个,包括:人民(2176次)、无产阶级(1951次)、主席(1239次)、(1217次)、众(832次)、赫鲁晓夫(738次)、资产阶级(732次)、国家(491次)、党(416次)、美国(300次)、越南(255次)、当权派(210次)等。
        从意义来看,政治主体类高频名词可分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领袖政治组织国家这几个概念,其中围绕无产阶级这一概念的名词最多,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民。作为社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人民本指住在同一国家或地区、享有一定权利的人的集合;但该词在社论中的搭配关系显示,其含义被缩小,特指拥护无产阶级专政、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成员,例如中国人民越南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社论中,人民一词外延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即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阶级。
        无产阶级相对的是资产阶级,指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工具的阶级,在社论中被统称为反动派,包括走资派当权派苏修走狗叛徒侵略者等。走资派当权派经常合用,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社论中主要指所谓以刘少奇、彭德怀、罗瑞卿等为首的、打入革命内部的、破坏社会主义路线的反革命分子。
        表达领袖这一概念的主要名词是主席,社论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专指主席分别以12391217的高频位列第三和第四高频名词。社论不仅强调的绝对政治权威和伟大政治作用,而且还反复引述其思想言论,将其构建为无产阶级的红太阳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赫鲁晓夫。社论大量刻画该人物险恶的政治用心,将其丑化为反动、罪恶的资产阶级头目。
        表达政治组织的常见名词是在绝大部数情况下指中国共产党,而党中央相应地特指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另一个政治组织editorial文章委员会,即革命委员会的简称,专指时期全国范围夺权运动开始后在各个省市成立的行政组织,例如北京革命委员会陕西革命委员会等。组织单位在多数情况下是对各级革命政治主体的概括。与无产阶级政治组织对立的是来自资产阶级阵营的集团,例如修正主义集团反革命集团叛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