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太效应
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2.晕轮效应(The Halo Effect
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青蛙效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青蛙效应”源自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来热度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4.羊效应
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羊效应是诉诸众谬误的基础。经济学里经常用羊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或遭到失败。
5.蝴蝶效应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能导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被用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6.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
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破窗效应理论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矫正和补救。
7.水桶效应
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8.登进门坎效应
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9.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10.多看效应
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多看效应不仅仅是在心理学实验中才出现,在生活多看效应中,我们也常常能发现这种现象。
11.三分之一效应
所谓三分之一效应,属于决策中的心理偏差。人生在世,经常要面临各类选择。选择无非有两种:二者择一,或多者择一。二者择一,当然也有难度,但难度不大;而在多者择一的决策中,随着选择对象的增多,选择余地的增大,选择难度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也在增
多和加大,最后使当事者陷入迷茫。
12.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记住尼采的话: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13. 酒与污水定理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酒与污水定律说明对于坏的组员或东西,要在其开始破坏之前及时处理掉。中国也有同理的谚语: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14.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表明的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贝勃验证实验就是: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才会察觉。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了,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
15.酝酿效应Brewing effect
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到解决办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情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但我们茅塞顿开的时候突然会有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放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是这一心里的写照。
16.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17.安泰效应
安泰效应,是指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没有众的支持,任何支持都是软弱无力的;水失鱼,犹为水;鱼无水,不成鱼。
18.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pane) 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这个现象是由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19.德西效应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
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20.凡勃伦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它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