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
第29卷第2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ournal of X 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Ju n. 2021
V o l.29. No. 2专业文类翻译专长模型建构与发展研究
杨晓华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本文在回顾专业文类翻译研究、翻译、译者能力和翻译专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批评文类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尝试建构专业文类翻译专长模型,该模型由翻译专属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学科能力、话语能力和自我概念五大能力构成。文章最后通过教学案例探索培养和获取专业文类翻译专长的教学认识论和发展途径。
关键词:专业文类翻译专长模型;批评文类分析;真实项目;刻意训练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76(2021)02-0103-06
Abstract:A plethora of tra n sla tio n, translator com petence and expertise m odels have been p u blished and referred to in num er­ous publications. A cknow ledging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m odels for contributing to the u nderstanding of translator *s skills and cap a b ilities, this p a p e r, in the fram e of reference to critical genre analysis (CGA) , focuses on specialized genre tran sla­tion and presents a m odel for specialized genre translation ex p ertise, which com prises translation-specific co m p eten ce, com pe­tence of professional p ractices, disciplinary co m p eten ce, discursive co m p eten ce, and self-concept. T he article further illus­trates that the acquisition of specialized genre translation expertise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d elib erate p ractice by using au th en­tic translation p ro ject, depicting learning as em erging incessantly through lived experience in an ever-changing environm ent. Key words:model of specialized genre ex p e rtise;CGA;authentic p ro jec ts;deliberate practice
i.引言
1972年,Holmes(1972:75)在其翻译学学科框架图 中,把特定文本理论(text-type restricted theories)
纳人理 论翻译学的研究范畴,特定文本理论研究文学、商务和 技术等话语类型的翻译。我国学者方梦之(201h 96) 专门撰文讨论应用(文体)翻译研究的学科定位问题,文 中对霍姆斯的译学构想做了局部调整,提出应用翻译研 究与文学(文体)翻译并列,构成理论研究中的专门研 究。应用翻译研究下设一般理论研究、文本文类、术语 与术语库、翻译管理、翻译技术和本地化研究六个子系 统。其中的“文本文类”研究关涉专业文类的翻译过程、译品产出、译品质量和专业化程度的关系。方梦之 (2014: 2)详细阐释了应用翻译学的内部体系,将“文本 类型”改为“文类研究”,文类研究可细分为类型学理论 和科技、商务、法律、新闻、旅游等具体门类。他拓展了 应用翻译研究领域,从专业话语(specialized discourse)和文类角度探讨ESP语类分析理论对应用翻译文本类 型研究的借鉴意义。
本文基于霍姆斯的特定文本理论和方梦之的应用 翻译研究成果,首先界定专业文类翻译,回顾翻译、译者 能力和翻译专长,进而借鉴批评文类分析的最新研究成 果,提出“专业文类翻译专长”(specialized genre transla­tion expertise)概念,并尝试建构 专业文类翻译专长模 型,探索专业文类翻译专长培养的教学理念和发展途径。
2.专业文类翻译
Hornby(1988)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翻译研究综合 法”提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综合性文本分类方法,把翻 译分为文学翻译、普通语言翻译和特殊语言翻译,并着 重强调法律、经济学、医学和科技四大“特殊语
言翻译”(special language translation)类别所涉及的语言外现实 的重要性。Chesterman(2016: 9-13)认为,“文类翻译”(genre translation)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包括戏剧、诗歌和 散文小说等的文学文类翻译和其他形式固定、界定分明 的多媒体文本、宗教文本、旅游文本、技术文本和法律文 本等的翻译,同时勾勒出了研究不同文类翻译的方法和 路线图。西班牙海梅一世大学翻译语篇体裁研究小组 (The Gentt Research Group)米用“专业文类翻译”(spe­cialized genre translation)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以实 用而非审美为目的的文本的翻译,此类文本处在从高度 专业化文本到通俗化文本连续体中的某一位置”。该研 究小组认为文类的形式、社会文化和认知三维度对理解 和翻译不同语言文化的文类复杂性至关重要。《专业翻 译期刊》(>/〇57>(1似)编委会主席Ludle Desblache(2004:
.103.
1)在刊物创刊词中说道,为了促进对非文学领域的翻译 研究和加强译者、领域专家与学界人士的信息交流,创 建专刊研究专业翻译极其必要,我希望•/oSTVam将吸纳 不同语言与文化的学者,讨论与非文学翻译相关的文化 问题。
无论是Holmes的特定文本研究、方梦之的文类研 究、Holmes的特殊语言翻译,还是Chesterman的文类翻 译和办S7Vam的专业翻译,均属西班牙海梅一世大学翻 译语篇体裁研究小组“专业文类翻译”研究的范畴。方 梦之和西班牙翻译语篇体裁研究小组均提出从文类/专 业话语角度探讨和研究ESP文本的翻译
问题,因为“文类作为一种宏观符号,能够给译者提供一个判断译文得 体与否的框架,译者在此框架之下进行各种句法、语义、语用和符号结构的转换”(Hatim 2012: 141)。Bhatia (2004: 7)在批评文类分析框架下将“特殊用途语言”与“商务沟通”两种研究领域整合为“专业沟通英语”,并 将翻译与口译纳人其研究范畴。在此框架下,“专业文 类翻译”既汲取了基于语言教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成果 的特殊用途语言翻译研究,又关注以传播学为依托的专 业交际的话语建构和话语行为语境,同时寻求培训初学 者掌握错综复杂的商务沟通技能的有效途径。据此,专 业文类翻译研究和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E S P文本 的范式和惯例研究,而是在充分理解特定话语共同体 (discourse community)成员如何集体性、往复性地通过文 类来建构自身的身份认同和学术/专业体验并使其在约 定俗成化的基础上建构专业文类翻译研究模式,发展学 习者的“专业文类翻译专长”,培养专业化的跨界翻译人 才,使其更好地参与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之中。
3.翻译能力、译者能力和翻译专长
翻译能力研究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历经了 从自然观、要素观、最简观和认知观的演进,出现了“转 换能力”“翻译能力”“译者能力”和“翻译专长”等核心 术语和概念。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PACTE (2014: 113)小组认为,“翻译能力是专家知识,是译者 胜任翻译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潜在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系 统”,提出了“多元动态能力构建模型”,把翻译能力分解 为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 以及策略能力五种子能力,策略能力是保证翻译过程的 效率和解决问题的操
作性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尤为重 要。奥地利TransComp小组构建的翻译能力跟踪研究 模型包含双语交际能力、领域知识能力、工具和研究能 力、翻译习惯激活能力、心理运动能力和策略能力(GOpferich2015: 67),其中工具和研究能力、翻译习惯 激活能力和策略能力是区分专家译者和未经训练译者 的尺度标准。
如果说翻译能力研究关注的是翻译活动所涉及的 技能,译者能力研究则更多关注翻译活动的社会性,考察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所必需的综合能力。Dimitrova (2005:15)指出:“译者能力是专业译者为实现某一交际 目的而进行翻译活动的一种专业能力,这种专业能力即 是皮姆的翻译能力最简观所提出的‘针对源语文本生成 一系列可行译语文本的能力;迅速、合理、自信地从中选 择唯一可行译语文本的能力。’”Kiraly(1995: 108)在基 于心理语言学翻译模型提出的“译者能力综合模型”中认为,译者能力包括译者对特定翻译任务情境因素的认 识能力,译者所掌握的翻译知识、双语语言知识、双语文 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译者适时发挥并调节心理语言 学过程解构原语和建构译语的翻译技能。时隔20年,Kimly(2015)基于突显论教学认识提出了三维多漩涡模 型(a three-dimensional multi-vortex model),在此模型中,译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文化能力、人际能力、专题能力 和工具能力,学习者最终有机会充分融入专业翻译实践 中,在实际翻译经验中习得翻译能力。译者能力因而可 定义为,译者作为一个完全意义的社会的人在翻译领域 所表现出的与翻译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所有能力因 素的综合(刘晓峰、马会娟2020: 95)。
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的研究忽略了个体译者在翻 译过程中的行为差异性,并且多数是基于语言之上的有 关陈述性知识的静态研究,缺少心理现实性(Mufioz 2014)。翻译专长研究始于Shreve对Ericsson &Char-ness(1994:726)的优秀表现论(superior performance)的探索性研究;翻译专长作为译者能力的一个次范畴(Dimitrova2005 :16)是指翻译实践领域专家在知识、心 理、生理调节、问题解决、调控、自我认知等心理范畴上 所表现出的长期稳定的优越性(Mufioz 2014; Shreve 2006)。Shreve(2006: 40)认为,翻译专长是指“如何翻 译的知识”,由原语与目标语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文 本知识和翻译知识构成,译者只有将这四种认知领域的 知识相互融合,才能圆满完成翻译任务。Mufioz(2014: 17)的极简“翻译专长情景化构想”认为,翻译专长包括 知识、适应性心理生理特质、问题求解能力、调控技能和 自我概念五个维度。Angelone &Garcfa(2017:124-125) 提出的翻译专长由自动性、问题求解能力、任务意识、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信心、适应能力和伦理意 识八个指标构成。由此看来,翻译专长的核心是译者能 够积极调动认知资源,应用图式化知识和程序化问题方 案有效和高效解决翻译问题的技能。
翻译能力、译者能力和翻译专长是具有“原型本质 特征并区别某一范畴领域高低水平的三个概念,通过正 式的学习与培训和(或者)通过习得专业实践经验,翻译 能力可以发展为译者能力,译者能力可以发展成为翻译 专长"(Dimitrova2005:19)。翻译专长具有专业独特性,是专家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表现;翻译专家有“领域 专属性”,领域专属性译者既要拥有专业领域的学科知 识,又要熟知“学科和专业共同体的专家成员是如何利
.104•
用语类资源实现‘私人或在社会认可的交际过程中的机 构目标’”(Bhatia2004/2014: 26-27)而进行的交际活动 中,使用并因而拥有一种或多种文体而形成的特定的 “社会修辞网络”(庞继贤、程乐2012),这样才能将翻 译/译者能力发展成为翻译专长,实现从新手到专家的 转变,成为高水平、复合型的专业领域翻译人才。
4.基于批评文类分析的专业文类翻译专长模型
4. 1批评文类分析
文类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 交际事件”(Bhatia 1993:13),是特定话语共同体为实现 其共同的交际目的所认可和遵循的语言运用方式和社 会修辞网络,社会修辞网络规定了该共同体的语言使用 惯例和专业知识领域。文类的这种社团归属性建构了 特定话语社团的规范、认识论、意识形态和社会身份,形 成了特定专业/职业体和在体成员和整个社会之间 运作的内部交际机制。Bhatia(1993: 11)基于对语类分 析的研究洞见和对该领域研究现状的认识,展现了文类 分析的最新图景,提出了“批评性文类分析"(critical genre analysis,CGA)。批评文类分析试图发展文类理论,使其超越职业语类的符号资源分析,认识和解释学 术和专业语境中的专业实践或行动。他基于文本数据、人种学数据和社会认知和机构数据,提出了分析专业交 际的多维度和多视角.二空间模型(three-space mod
el for the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Bhatia 2017:62),旨在文本空间、社会语用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内实 现专业书面话语分析的五个目标:解释专业实践、怯魅 专业文类话语间性、认识作为话语间性的专业沟通、阐明专业身份和提供有事实依据的教学视角。
批评文类分析的三个空间构成了一个连续体。文 本空间(textual space)视话语为文本,关注的是文本知 识,着重研究文本的表层特征,在文类尺牍规约和惯例 语境下对基于文本语料库的词汇进行语法统计意义上 的分析、对语料库中使用的词汇语法资源的文本化过程 (textualization)分析和对修辞或认知结构模式分析以及 互文性分析;社会语用空间(socio-pragmatic space)视话 语为文类和专业实践,关注的是文类知识与专业专长;社会文化空间(social cultural space)是开展基于文类的 专业话语实践的时空载体。Bhatia(2004: 31)提出的分 析专业交际的文本、社会语用和社会文化三空间模型融 合了文类分析的文本视角、认知视角、社会批判视角、机 构视角和民族志视角。这些视角将以各种方式促进我 们对专业话语的理解和认识,专业话语不仅是文本和体 裁,更是机构、专业、组织和学科文化的专业实践。
4.2专业文类翻译专长模型
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法治建设和能源战略需求的高水平翻译人 才,应用实践型翻译教学必须从以往的“E S P翻译教学”转向“专业文类翻译教学”,将目光转向学科
和专业实践 的话语实践,研究用于实现专业交际目的的使用中的语 言,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文类翻译专长。基于批评文类分 析的“专业文类翻译专长”(specialized genre translation expertise)(如图1所示),是指译者在社会文化空间中运 用专业实践知识与学科知识建构、解释、使用和利用文 类系统和运用翻译知识将专业文本再文本化的话语能 力和专长。专业文类翻译要求译者具备翻译专属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学科能力、话语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图丨.专业文类翻译专长模型(model of specialized genre translation expertise)
4.2. 1翻译专属能力
翻译专属能力(translation-specific competence)由翻 译专业能力、策略能力和翻译技术能力构成。翻译专业 能力指与翻译、翻译职业和翻译市场相关的表述性知识 (declarative knowledge);翻译知识涉及翻译单位、双语转 换、翻译步骤、翻译策略与技巧和翻译问题类型等;翻译 职业知识关涉翻译市场、翻译要求类型和目标受众等;策略知识包括规划翻译流程、评估翻译过程、识别翻译 问题、激活其他翻译次能力进行错误补偿等。翻译过程 的核心任务是调动各种表述知识和操作知识,在特定语 言、文化、法律和职业规范框架下寻翻译问题的最优 解决方案。译者的决策过程是多种成份能力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下的优选过程;策略知识是保证翻译过程的速 率、翻译问题求解思路和结果等的操作性知识,它对协 调各成份能力之间的相互转换和运作至关重要。
翻译技术能力是指在信息化时代译者所具备的信 息技术和检索资源等的操作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具体指“计算机辅助 翻译工具应用技能、信息检 索技能、术语和术语管理技能和译后编辑技能”(王华 树、王少爽2016:丨丨)。谷歌、必应、百度和有道等主流网 络版机器翻译工具的广泛应用将译者从繁重的文字转 换过程中解放了出来,但同时“削弱了职业译员的功能,使其成为哑巴机器翻译引擎的人工延伸—
—译后编辑,承担对机器输出译文的修改与编辑任务”(der Meer & J〇S C elyne 2017: 33)。信息检索技能(信息素养)是译者 “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 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和创新,从而获
• 105
.
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陈坚林2010:160)。术语是“凝 集科学知识和一般语言知识的单位”(孟令霞2011: 28),在运用上受所属学科或行业体系的制约,在专业文 类翻译过程中,译者同时需要术语理论知识和术语实践 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更离不开与特定学科领域专家成员 的协商与互动。
4.2.2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competence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s)是译者选择适应特定修辞情境的符号形式和在特定专 业语境中选择文类系统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译者 了解学科共同体专家为了实现其日常专业活动交际目 标所开发、解释和使用的文类集(Devitt 1991)、文类系统 (Bazerman 1994:97)和文类(Bhatia20〇4: 65)。文类 集(genre set)是指个体专业人员在从事其专业行为时所 使用的全部语类,文类系统(the system of genres)则指所 有的参与者在从事某个专业活动时所使用的全部语类。文类(genre colony)是一组密切相关的语类的集合体,但colony—词有“侵殖”之意,体裁的侵殖过程会催生混 合语类的出现,因此文类中有主要成员、次要成员和 边缘成员。
4.2.3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disciplinary competence)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未来科学和哲学科学五大知
识体 系。每一学科共同体均是由通晓学科专门知识、方法论 和共同实践方式的专家成员构成,这些学科专家拥有共 同的思维、认识论、建构和消费知识的方式,通过遵循统 一的学科规范实现学科目标。学科语类(disciplinary genres)是语类系统的延伸,系指与特定学科或专业领域 相关的专业实践中涉及到的所有的话语形式。每个学 科所拥有的领域专属语类(domain-specific genres)与其 他学科语类界限分明,法律主要依赖立法和裁决这两类 最具规约性的标准化的学科文类;商业研究取决于案例 研究,使用商业报告、信函和备忘录构建和沟通商务学 科知识;公共行政使用诸如政府文件、政治公报、政策声 明、国际条约、联合声明或谅解备忘录等专门文类。译 者对特定领域专家成员在不同阶段所采用的语类集、语 类系和语类进行分析,无疑裨益于译者获得文类知识 和技能。genre
4.2.4话语能力
话语能力(discursive competence)统称为译者“在特 定专业和社会文化语境下为了能够娴熟运作所应该具 备的三种层次的能力:文本能力、体裁能力和社会能力”(Bhatia2004: 166)。文本能力(textual competence)指翻 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符号知识,包括传统意义上语言学 研究中的语言能力和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强调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知识和 文本建构知识,交际能力强调译者在具体语言使用情景 下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心理生理机制和策略能力。文本能力是译者挖掘文本空间的能 力,是译者使用文本、语境和语用知识解释原语和构造 符合目的语语境的语法准确、连贯得体的译语文本的能 力。体裁能力(generic competence)是译者挖掘社会语用空
间和在专业翻译语境中娴熟运用体裁知识的技能,是译者“识别、构建、解释和成功使用特定专业、学科或 职场体裁来参与日常活动并实现特定专业/实践共同体 目标的技能”(Bhatia2004:167)。掌握体裁能力本质上 就是获取学科、专业和职场文化中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 活动中的专家技能。从社会交际视角而言,体裁能力能 使译者了解体裁的参与机制,明确原语文本体裁的类别 和交际目的,确立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情境性、意向 性和可接受性,获取跨文化知识和学科文化知识。从认 知维度而言,体裁能力能使译者确定原语体裁的信息类 型(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自动辨识和理解原语体裁中 重复出现的核心概念,建立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评价 原语信息价值,并在译语文本中平衡和保持信息价值。从形式角度而言,体裁能力能使译者根据特定专业共同 体的社会修辞规范识别和确定原语和目标语文本结构,识别原语的篇章织体,运用翻译策略知识选择词汇、句 法和衔接手段搭建译语文本结构,创造出得体的译语文 本,最终使译者深刻认识不同学科领域专业人士所使用 的不同类型体裁和具体文本,从而将翻译任务专业化和 自动化。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是指译者能够在 更为广泛的环境下使用语言有效参与各种社会和体制 的能力,从而在社会结构和社会进程的制约下,成功表 达自我社会认同,彰显自我社会身份。
4.2.5自我概念
专业翻译人士的标志之一是他能够准确判断何时 需要发挥“谨慎的理性”(Chesterman 2016:149)。谨慎 的理性关乎译者对自我社会角的定位,对相关制度、翻译规范、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的认识,对翻译
中可能 出现的问题的清醒意识,并能在多种问题方案中通过比 较与论证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译者通 过发挥 “谨慎 的理性 ”(deliberative ra­tionality)准确估计自我达到认知目标 的程度和水平,是 通过有效性标准评价翻译行动和策略效果的能力。自我概念包含自我意识感(self-awareness)、情境意识感(situation awareness)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M ufioz 2014:28)。自我意识感是译者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 等心理活动的认识;情境意识感是译者在特定翻译任务 情境中对影响和制约翻译过程和策略选择的各种因素、各种条件的直觉与判断;自我效能感是译者对自身利用 所拥有的技能成功完成具体翻译任务行为的自信程度,是个体自我调节系统的核心。自我效能感高的译者倾 向于使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来成功管理翻译资源,监控 并自我调节外部刺激,理性应对翻译问题,并能获得较 高的翻译成就。
_106•
在专业文类翻译专长模型中,话语能力是领域专属 译者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能够使译者积极、快速地识 别当下体裁结构的“体裁完整性”(generic integrity) (Bhatia2017: 40)。体裁完整性是一个由社会建构的形 式一功能交互作用的系列,代表特定专业、学术或机构 的交际构想,实现特定体裁的交际目的。体裁完整性的 建构植根于其专业或学科文化目标的背景下,包括文本 内和/或文本外因素(Bhatia2004: 142)。文本内外因素 并非独立运作,而是在各个维度同时运作并共同构建话 语,实现专业的交际目的。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识别、尊 重和保持原语的体裁完整性,译者同时要注意到,在专 业实践过程中,
特定话语共同体的专家并不总是严格遵 守体裁规约,有时会偏离规约创造性地挪用其他体裁资 源和策略、运用社会语用空间来实现其私人意图,产生 话语间性,形成体裁杂揉和体裁嵌人等现象。由此看 来,通过培养和提升话语能力和话语间性能力(加^出8-cursive competence),Bhatia(2017: 204)译者才能解释和 理解话语过程和专业实践的动态复杂性。只有了解不 同类型的专业体裁、专业话语实践和文化语境之间互动 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和识别体裁嵌人等专业实践行 为,才能最终生产出符合专业和行业规范、实现专业共 同体和个人目标的译文。
5.专业文类翻译专长的习得与发展
如前所述,专业文类翻译专长是译者在专业实践语 境中运用翻译知识、话语知识、学科知识和专业实践知 识将原语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和再文本化(re-textualization)的专业技能。为了掌握和拥有“特定行为 领域专家所拥有的、有别于新手和经验不足的普通人的 品质、技能与知识"(Ericsson 2006:3),有志从事专业文 类翻译的译者必须参与特定专业领域的实践活动,通过 刻意实践(deliberate practice)、学徒、在职培训或合法的 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获取专属 领域的专家技能。ShreVe(2006: 26)指出,刻意实践作 为译者获取翻译专长的理想途径取决于以下四种基本 条件:1)译者参与明确界定的翻译任务;2)翻译任务难 度适中并逐渐递增;3)译者必须收到有关其翻译表现 的信息反馈;4)重复与改正错误的机会。
领域经验和刻意实践的前提条件是翻译教师必须 使用真实的特定学科的文类作为教学材料来设计教学,重点是“输人的真实性和输人的适当性”(Bhatia 2017: 203),使学习者能够产出尊重原语“体裁完整性”的译 品。为了培养涉外知识产权领域的高级专门翻译人才,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与全球最大的知识产权 翻译和检索公司英国RWS集团签署合作协议,负责专 利摘要、专利说明书、审查意见书等专利文献的翻译项 目。合作企业从全球各分支机构派遣资深业务人员进 驻该校国家级翻译实践教育基地,与学院青年教师联合授课,实施项目驱动型专利翻译教学模式。该模式“依 托真实的语言服务项目,营造独立思考、协作共享、自由探索的学习氛围。学习者通过逐步参与边缘任务到充 分参与核心任务实现与专家实践者体的无缝融合”(黄远鹏2013:69),随着翻译项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逐 步递增,学习者逐渐“熟悉摘要、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 审查意见书等各种专利文献的翻译要求,掌握专利文献 的双语写作范式,产出高质量的专利译文”(曹怀军、贺 莺2017:47)。专利翻译教学模式同时通过WebEx远程 连线方式,使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专家译员参与课堂教学 活动,从行业规范角度指导学生提升译文质量,使学生 了解专利文献的学科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体裁知识和 专利文献翻译的行业标准。专家译员和终端客户对学 生译文提供的评价与反馈,为学生提供了重复和逐渐改 进翻译行为的机会,使学生从外部监控走向自我监控、自己识别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案,改善翻译行为,“大 幅度减少了术语不一致及译文文体不当等失误”(曹怀 军、贺莺 2017: 47-48)。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互联网+”项目驱动 型专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表明,新手成长为专家涉及
到 程序化(proceduralization)过程,是一个将陈述性知识转 变为程序性知识的动态螺旋上升过程。翻译专长是在 真实翻译项目实践活动中学习者在主宰学习、认知学徒 关系和项目协作过程中动态生成和呈现的,是在有意和 无意的尝试和环境中出人意料地突现的。基于突现教 学认识论(emergentist pedagogical epistemology),学生应 该充分融人专业翻译和/或项目经理的日常工作中,“职 场”是“策略工作场所能力"(strategic workplace compe­tence)快速提升的场所。“学习者在工作场所能够积累 工作经验,能够超越传统课程所强加的碎片能力,并将 其逐渐融合成统一的翻译元能力”(Kiraly 2015:8)。只 有扮演专家角,才能练就专家本领。教师为学生创建 学习和锻炼社会角的情境,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工作培 训成为日后职业生涯中的“社会专家”(Risku 2010: 105)。因此,翻译专长的获取不是从初始态到目标态的 线性过程,而是从简单到复杂来促进技能和知识的自组 织,是自我生成和自我维持的系统。
6.结语
每一学科或职业均有其自己的语言,无论是经济 学、物理学、政治学、营销学、法律学还是语言学,学术界 如此;无论是医生、律师、科学家、计算机专家、食谱编写 者,还是政治家,职业人士亦如此。正如Hudscm(1979: 1)所指出:“如果想毁灭一个职业,削弱其凝聚力和力 量,最有效的方法是禁止使用其专业语言。”专业话语是 机构、职业、组织和学科文化的专业实践,所有学科和专 业语类均有其文本、话语和语境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完 整性。批评文类分析是以文类为媒介揭开了专业实践
•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