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散文类
1、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选出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 )
【小题1】选出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何不试之足
C.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D.观之正浓
【小题2】所选语段写的是 之趣。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
之行。兽见 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
①大物是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②以为畏狐也
③故遂与之行 ④兽见之皆走
【小题2】与“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
①大物是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②以为畏狐也
③故遂与之行 ④兽见之皆走
【小题2】与“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而忘操之 B.至之市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小题3】翻译句子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小题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的一类人
【小题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的一类人
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⑴阡陌交通 ⑵便要还家
⑶子之哭也 ⑷苛政猛于虎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⑴阡陌交通 ⑵便要还家
⑶子之哭也 ⑷苛政猛于虎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今吾子又死焉
【小题3】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主题。
【小题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话回答)
⑵今吾子又死焉
【小题3】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主题。
【小题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话回答)
4、课外文言文阅读。
戴高帽
戴高帽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⑦:“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⑧。”
【注释】①面:当面。谀:奉承。②辄:就。③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正直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⑦语:告诉。⑧止:通“只”。
【注释】①面:当面。谀:奉承。②辄:就。③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正直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⑦语:告诉。⑧止:通“只”。
【小题1】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其修辞方法是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尊君在不( ) (2)去后乃至( )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尊君在不(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元方入门不顾(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6、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B.悉如外人( )
C.便要还家( )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小题2】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