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道德经》第38章原⽂和译⽂。
道德经第38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8.23
【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德。上德⽆为,⽽⽆以为。下德⽆为,⽽有以
为。
上仁为之,⽽⽆以为。上义为之,⽽有以为。上礼为之,⽽莫之以应,则攘臂⽽扔之。
故失道⽽后德,失德⽽后仁,失仁⽽后义,失义⽽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前
识者,道之华⽽愚之始。是以⼤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8所【译⽂】
天之道赋予万物成就其德,上乘之德最接近于道,上德之⼈不会特意展现⾃⼰有德,看似
不德其实才是真正的有德,故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乘之德以不失德为⽬的,处处特意标
榜⾃⼰有德,看似有德其实不算真正的有德,故称“下德不失德,是以⽆德”。
上德和道⼀样,看似⽆所为但⽆所不为,故称“上德⽆为,⽽⽆以为”。下德看似⽆为,但其
实是有意⽽为之,故称“下德⽆为,⽽有以为”。
下德包括上仁上义上礼和忠信⼏个范畴,上乘的仁最接近于德,虽是有意为之,但能仁慈
爱护万物众⽣,也可恩惠普施遍及天下⽽⽆所不为,故称“上仁为之,⽽⽆以为”。上乘的义是有
意为之,制定出正义和⾮正义的善恶标准⽽有所作为,故称“上义为之,⽽有以为”。上乘的礼也
是有意为之,将天下万物划分出⾼低贵贱的等级,当有⼈不遵守礼仪时就扬起胳膊强制他,或
者拽回来,或者⽤⼒甩开,或者往外扔,故称“上礼为之,⽽莫之以应,则攘臂⽽扔之”。
由此可见,偏失了⼤道⽽后有德,偏失了德⽽后⽤仁来补偿,偏失了仁⽽后⽤义去界定,
偏失了义⽽后要⽤礼仪去束缚。
最下乘的所谓礼节其实是忠信缺失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端,故称“夫礼者,忠信之薄⽽乱
之⾸”。
所谓的先知先觉,只是领悟了道的⼀点点虚华便开始炫耀,这也是愚昧的开始,故称“前识
者,道之华⽽愚之始”。
因此⼤丈夫要⽴⾝敦厚之德,不居浅薄之地,是为“⼤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要⼼存朴实之
德,不浮于虚华,是为“处其实不居其华”。所以要去除那些浅薄和虚华,捡取德的厚重和朴实,
故称“去彼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