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
“吧”的意义、功能再议
周士宏
提要 本文重新考察了语气词“吧”的语法意义和话语功能,认为“吧”是信疑(确信与疑问)之间表示“不确定”的情态语气词,可以用在陈述、疑问和祈使句中。作为话语缓和成分,“吧”的主要功能是削弱句子的肯定性语气。由此可以统一解释“吧”的各种用法。
关键词 信疑情态;不确定;话语功能
零 引言
“吧”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一个常用的语气助词,但它在句子中的语法意义、话语功能是什么,却一直没有定论。关于语气词“吧”的研究,争论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吧”是否表疑问语气?2.“吧”的语法意义到底是什么?3.与此相关的是“吧”的分合问题,即“吧”到底应该看作一个语气词,还是分立为两个或更多个语气词。
本文认为“吧”是确信与疑问(以下简称为“信疑”)之间表示“不确定”的情态语气词,是一种话语缓和成分(m itigat or),其作用是削弱句子的肯定性语气。
下面我们简述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然后从语料出发,考察“吧”的分布及语法意义,最后尝试从交际策略角度解释“吧”作为话语缓和助词(m itigat or)的使用动因。
一 “吧”的分合
从总体上看,以往对“吧”语法意义的概括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观点主张“分”,即根据“吧”在句子中的用法区分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一派观点主张“合”,认为“吧”是一个语气词,句子的意义是由“吧”和语境、句式等相关因素共同决定的。
1.1主张“分”的观点
朱德熙(1982:211)根据“吧”出现的句式环境,将“吧”分成两个:吧1表疑问,吧2表祈使①,例如:
(1)今天星期三吧1?
(2)你把它吃了吧2!
吕叔湘(1999:56-57)将“吧”的分布和意义概括为5种:例(3)用在祈使句末尾,表示命令、请求、催促、建议等;例(4)用在疑问句的末尾,一般有揣测的语气;例(5)用在句中停顿处,用于举例、让步小句,用于交替的假设,有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意思;(6)用在“好”、“行”等应答语的后面,表示同意;例(7)用在“动+就+动”的句子的末尾,表示“没关系”、“不要紧”。举例如下(吕叔湘例):
(3)你好好儿想想吧。
(4)这座房子是新盖的吧?
(5)就算你正确吧,也该谦虚点。
(6)好吧,就这么办。
(7)丢就丢了吧,我另外给你一个。
我们认为,从描写的角度看,将“吧”分成两个或多个清晰明了,但这种提取语法意义的做法混淆了句子的语气意义和语气词的意义,并没有剥离出“吧”的语气意义。举例来说,如果去掉例(5)中的“吧”,句子仍然有让步的意义,这是因为,让步的意义并不是由“吧”赋予的,而是由“就算……也”决定的。因此,上述根据用法判断语气词意义的做法并不可取。
1.2主张“合”的观点
另一派观点主张“合”,以胡明扬(1981)、陆俭明(1984)为代表。胡先生认为,“吧”是一个语气词,可以出现在各类句子的后面,不论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吧”不表祈使和疑问,只赋予说话内容不肯定的口气。②陆俭明先生认为“吧”可以用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的后面,但不能用在感叹句
的后面。“吧”是半个疑问语气词,表示“信疑之间的口气”。两位先生对“吧”语气意义的概括非常相近,即表示半信半疑、不肯定的态度。但有两点分歧值得注意。第一,“吧”是否可以出现在感叹句中。胡先生先生认为“吧”可以出现在感叹句中,而陆先生持否定观点。我们在胡先生的几篇相关文献(胡明扬1981、1988、1993、2000)和我们自己搜集的语料中都没有见到感叹句用“吧”的例子,而且根据我们下文的分析,“吧”的语法意义决定了“吧”不可能出现在感叹句中。第二,在由非疑问形式W和“吧”构成的“吧”字疑问句(W+吧)中,“吧”是否负载疑问信息。胡先生认为句中疑问信息由超语段成分负载,与“吧”无关;陆先生认为“W+吧”无论表示疑问还是表示陈述,句末都用降调,因而“吧”负载疑问信息。邵敬敏(1995)通过语音实验证明,疑问句“有五里地吧?”和陈述句“有五里地吧。”在调域的高低宽窄、“吧”字的高低长短上都有明显区别,这说明“W+吧”表疑问、表陈述时的超语段成分确有不同,所以可以认为“吧”不负载疑问信息。
electronic是什么意思啊
比较而言,朱德熙、吕叔湘对“吧”的处理只是归纳了它出现的环境,这对语法教学有一定帮助,但没有抽象出“吧”的语法意义。胡明扬和陆俭明的处理似乎更合理一些,排除了句子中其他因素的影响,语气词意义的概括也更有弹性,但陆对“吧”的“疑问语气词”定性有问题,而胡对“吧”出现环境的概括不够准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此外,二者都未谈及“吧”的话语作用。
我们认为“吧”可以用在疑问句、陈述句和祈使句中,是一个信疑之间表示不确定情态的语气词,是一种缓和话语的助词(m itigat or),其作用是削弱句子的肯定性语气。
二 信疑情态和“吧”的不确定语气
2.1疑问句和陈述句中的“吧”
说话者在描写客体事件、传达客观命题内容的同时,也要表达他个人的主观看法和态度,这部分内容称为情态(modality)。根据Pal m er(1986),情态是说话人对句子所表达的命题或命题所描写的情景的观点和态度。情态分成两类:知识情态(ep iste m ic modality)和义务情态(denotic modality)。“前者既涉及说话人对命题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认知,也适用于显示说话人对他所说的话的承诺程度。后者涉及道德上负责任的施事所从事的行为的必然性或可能
性”
(转引自廖秋忠1989)。英语的情态主要通过情态动词传达,对汉语来说,情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气,语气助词是主要的表达手段。汉语中表达情态的语气词很多,除了本文讨论的“吧”以外,还有“啊”、“的”、“了”、“吧”、“呢”等。
吕叔湘(1956:262)把狭义语气分为三种:与认识有关的语气、与行动有关的语气和与感情有关的语气。这三类语气大致上对应三类句式:1陈述句与疑问句;2祈使句;3感叹句。吕
叔湘认为“信”(确定)、“疑”(疑问)是狭义语气的核心内容。这种信疑范畴的表达称为“传
信”与“传疑”,一般而言,直陈句是用来传信的(强调是传信的极端形式,表示“确认”
),问句是用来传疑的,在疑问范畴内部还可以根据疑问性的强弱分出“测度”、“询问”、“反诘”等次范畴。如图:
语气(狭义)
与认识有关
直陈(强调则为确认)
疑问肯定性:测度中 
性:询问否定性:反诘
与行动有关商议(建议,赞同)祈使肯定性:命令否定性:禁止
与感情有关:感叹,惊讶等
但这只是一个粗疏的划分,有些(次)范畴之间有一些交叉,例如测度和陈述之间、疑问和商议之间就存在一定的连续性,正是这种连续性,使我们有可能把“吧”在几种句式中的语气意义放在一起来考察。
我们首先看“疑问”范畴。吕叔湘指出“疑问”是一个总名,“疑”和“问”虽然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一方面,有传疑而不发问的句子,例如“也许会下雨吧”可以用问话的语调,如例(8a ),也可以不用问话的语调,如例(8b );另一方面,也有不疑而故问的
句子,如例(9)“这还用说”,等于说“这不用说”③:
(8)a .也许会下雨吧?[测度]
b .也许会下雨吧。[测度]
(9)这还用说?(吕叔湘1956:285)[反诘]
例(8a )用的是疑问语调,表测度;例(8b )用的是陈述语调,表尚存疑惑、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实际上也是一种测度,测度语气介乎信疑之间。例(9)在语气上是反诘,有疑问之形而无疑问之实,实际上是一种确认的情态。只有询问句才是疑而且问,如例(10):
(10)前次的信你收到没有?[询问]
例(10)是真正的“问”句,我不知道你收到没有,我问你。因此反诘、测度、询问虽然统称为疑问语气,但是其信疑程度是不同的。其中测度是处于“信、疑之间”的一种情态语义,正因为处于信疑之间,在形式上才既可以使用陈述句,也可以使用问句。这里,我们要注意区分一对概念:作为内容的信疑情态与作为形式的句式。疑惑和确定是对句子所表达的命题的心理评估,询问和陈述是这种心理评估的表达方式(张晓峰2003:33),形式和内容并不一一对应。戴耀晶(2001)敏锐地观察到疑惑与询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疑可以对物、对事、对人,是一种心理言语行为;问则只是对人,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疑问句的特点是有疑有问,陈述句的特点是无疑无问,测度句和反问句的特点是具有二重性:测度句或者有疑有问,或者有疑无问,其
二重性主要表现在说话人方面;反问句或者是无疑有问,或者是无疑无问,其二重性主要表现在听话人方面。
语气词与言语行为如陈述、询问和命令等没有必然的联系,与它们有必然联系的是说话者对说话内容的“疑”、“信”态度。因此,语气词本质上是说话人对命题疑信态度的语言表达形式,随着信疑度的不同,表现为强弱不同的“语气”。“吧”所体现的正是介于疑信之间的“不确定”语气。
为了证明我们的观点,我们看几个例子:
(11)a.张三一定走了。   b.张三一定走了吧。   c.张三一定走了吧?
(12)a.张三可能走了。b.张三可能走了吧。c.张三可能走了吧?
(13)a.张三走了。b.张三走了吧。c.张三走了吧?
上面三组例子中,a组是一组陈述句,其基本功能是提供信息,无论这个信息本身是必然的、概然的还是实然的。b组加了“吧”以后,全句都增加了“不确定”的语气。值得注意的是例(12a)与例(12b)的差别,单独用副词“可能”也可以表示不肯定的情态,但b中“吧”的使用,增加了这种“不确定”的语气。b组和c组在书面上的差别是句号与问号的差别,但在口语中,人们几乎感觉不到这两者的差别。其实这种现象很好解释。说话人在使用b组句子的时候,只是表达了自己“不确定”的态度,是测度性的陈述,但在c组中,不仅包含了说话人的测度,还向听话人发问。陈述、测度和询问问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陈述(信)      测度(疑)      询问(问)
张三走了吧。     
张三走了吧?
张三走了。     
c组问句的特点是说话人心中有所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希望听话人消除自己对所问内容的“不确
定”性,因此听话人最有价值的回答是“确定性”的答复,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例如对例(13c)的回答可以是:
(14)a.走了。
b.没走。
c.不知道。
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回答:
(15)a.走了吧。
b.没走吧。
但例(15)的回答显然不是问话人所期望的答复,不是理想的应答。事实上,“吧”字陈述句在对话语体中作为应答语出现的频率是相对较低的。
因此,“吧”在疑问句和陈述句中都表达“不确定”的信疑态度,这一点无论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中都是一致的,疑问句中的疑问语气是由语调表达的,和“吧”没关系。
2.2祈使句中的“吧”
“我们平常说话,除了陈述事实,获得信息之外,还可以支配行为,这就是祈使语气。被支配的以听话人为主,但也可以包括言者本人。祈使的语气有刚柔缓急的差别,因而可以有命令、请求、敦促、劝说等分别”(吕叔湘1965:305)。这种分别除了依赖语调之外,口语中还经常借用语气词。其中“吧”经常使用在表示商量、建议的祈使句中,以降低命令的语气。如:
(16)天不早了,咱们走吧。(比较:天不早了,咱们走!)
(17)你不用写信了,我去告诉他吧。(比较:你不用写信了,我去告诉他!)
“吧”字祈使句之所以语气要缓和一些,也跟“吧”表“信疑间不确定”的情态意义有直接的关系。祈使句一般都是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影响听话人(有时包括说话人),说话人的主张如果坚决果断,不容对方质疑,则是直接的命令句;但在很多情况下,“说话人往往有所主张而不敢确定,或者出于礼貌原因而征求对方的同意,这便是商量或建议的语气。商量语气一方面与祈使语气相近,因为同跟行动有关;一方面又与测度语气相近,因为同是定而不定之辞”(吕叔湘1956:318)。测度与商量在语气意义上的相近性,使得“吧”也可以用在表示祈使意义的问句中。如:
(18)天不早了,咱们走吧?
(19)我告诉他吧?(你要不要我告诉他?)
这种以不确定的疑问表达委婉的建议的祈使现象在世界很多语言中都存在,如:
(20)May I have your na me,p lease?(我可以知道您的尊敬大名吗?=请问您叫什么名
字?)
(21)Could you p lease pass me the salt?(能请您把盐递给我吗?=请把盐递给我,好吗?)
商量语气,原则上是一种问话。要是语气坚决,也可以不用询问,即不征求对方的同意,这就是建议而不是商量了。这种无待商量的建议,如果希望对方做什么,就是祈使;如果表达自己将做什么,即为宣布“我”的打算。如:
(22)a.你先去吧!我还没准备好。[建议]
b.你先去吧?我还没准备好。[商量]
(23)a.我先去吧!我准备好了。[建议]
b.我先去吧?我准备好了。[商量]
由商量到建议,语气词“吧”不确定的情态意义得到保留并逐渐扩展、固化,成为表达委婉语气的标志。虽然“吧”既可以出现在祈使句中,又可以出现在疑问句中,但二者在情态意义上存在同一性。
在祈使句中,语气词“吧”表现的仍是“信疑态度”,仍有“不确定”的语气,只不过在疑问句和陈述句中针对的是客观事实,而在祈使句中针对的是支配别人(有时包括自己)做某事的不确定性。图示如下:
命令(信)       建议      商量(疑)
咱们走!咱们走吧。咱们走吧?
三 “吧”的分布
上文我们论述了“吧”在陈述句、一般疑问句以及祈使句后的用法,从句子类型上来讲,这三种句类是“吧”出现的主要语境。据张晓峰(2003:33)的统计,“吧”在祈使句、一般疑问句与陈述句中的比例分别为:63.3%,20.5%,2.9%。“吧”在这三类句子中用例已经占总用例的86.7%,占绝大多数,另外一小部分出现在句中,即主位、述位之间。从这个数字中我们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吧”不能出现在感叹句、选择疑问句和特指疑问句中。为什么?
我们已经知道,“吧”是一种表信疑情态的语气词,其作用在于表达说话人不确定的语气,而感叹句的功能是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感情,这和“吧”的不确定语气是相冲突的,因此“吧”不能出现在感叹句中,如:
(24)你这人,真可恶(3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