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国际贸易发展战略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与经济发展
一、发展模式
1、定义
发展模式是指与一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和途径。发展模式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的愿望和目标,而且还体现了发展的结果。 
2、内向发展模式与外向发展模式
内向的发展模式是相对于外向的发展模式而言的,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对以出口为中心的国际经济活动采取反出口倾向的政策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而外向的发展模式则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对以出口为中心的国际经贸活动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依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从而带动本国经济发展。
3、衡量标准
标准之一:出口依存度,即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出口依存度高的就是外向型经济 ,出口依存度低的就是内向型经济。
标准之二:进口商品的保护率。名义保护率就是某种商品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之比。实际保护率可以用生产中增加价值的变化计算。进口商品的实际保护率=V-v /v×100%,其中,V为按国内价格计算的增值价值,v为按国际价格计算的增值价值。出口生产的实际保护率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求得。两者之比反映了贸易的内向型或外向型。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国内市场上国外竞争的加剧,他们加强了对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和资助,以使其获得竞争优势。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
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加拿大 新印太战略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国家从战略的高度,用关税、出口补贴等措施,对现有或潜在的战略性(部门、产业)进行支持和资助,使其取得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福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由两种理论构成。一是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詹姆斯.A.勃兰特和美国波士顿学院的巴巴拉.J.斯本赛提出的“利润转移”理论和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理论。
    “利润转移”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寡头竞争市场上,寡头厂商可以凭借其垄断力量获得超额利润,在与这类国际寡头竞争中,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出口补贴帮助本国厂商夺取更大的市场分额,或以关税迫使外国厂商降低价格,或以进口保护来促进出口,从而实现由外国利润向本国的转移,增加本国的福利。“外部经济”理论认为,产业外部经济因素对产业自身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对具有显著外部经济因素的产业给于适当的保护和扶植,使之能够在外部经济作用下形成国际竞争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他们认为,能够实现“利润转移”和“外部经济”效应的产业,则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目标产业。
2、战略或目标产业的确定
第一、高附加值产业。整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由各个产业所创造的附加值构成,而国内生产总值越大,表明该国的经济实力越强,高附加值产业是投入少而产出价值高的产业。通过扶植理想的具有战略性的目标产业,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的
福利水平。故政府要把高附加值的产业作为优先考虑的战略性产业。
第二、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是指依靠产品以及生产过程的快速革新而获取成功的产业。目前普遍认为的高科技产业由生物工程、新型材料、远程通信、计算机软件等。
三、利用外资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1、直接投资的形式
a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来样加工。 b补偿贸易 c合资经营 d合作企业。 e独资经营。 f租赁。 
2、直接投资的特点
3、保护民族产业的有效措施
四、对外债务与发展援助
1、两缺口理论
A储蓄缺口理论
B外汇缺口理论
2、外债的适度性
              第二节  外向战略的模式选择
一、进口替代战略
1、概念
进口替代是指采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替代进口的外国制成品。进口替代战略主张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实现对进口制成品的替代,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国外的经济依附。 
2、两种进口替代方式
由上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由下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上游产业主要是为其他产业部门
提供投入品,生产的主要是中间产品,属于这类的部门有钢铁、有金属、化工和机械制造等。由上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强调优先发展资本货物工业。下游产业部门基本上是面向消费市场,生产的主要是最终消费品,例如食品工业、服装工业和医药工业等。由下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是通过发展下游产业来影响上游产业的发展,使上游产业逐步赶上下游产业发展的步伐。
3 、进口替代战略的局限
第一,国际收支不断恶化、外汇不足。
  在实施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时,各国普遍过高地评价本国货币的汇率,这样就使得产业部门积极扩大进口,而不太愿意出口。不仅如此,人为地过高评价本国的货币使得初级产品部门与工业制成品的交易条件进一步恶化,从而阻碍初级产品行业的良性发展,进而带来出口潜力的低下。工业部门的进口偏向和传统出口部门潜在力的低下,使得实施进口替代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地存在着国际收入不断恶化、外汇收入不足的现象。
第二,实施进口替代的产业由于受国内市场制约,难以充分享受规模经济效果。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国内市场规模本身比较小。在国内市场尚未饱和时,通过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可以较快地扩大规模。但由于国内市场本来就很小,国内市场的需要将很快达到饱和状态,这样进口替代的机会就将会枯竭,以后的增长将取决于国内需要和经济成长率的大小。由于难以充分享受规模的经济效果,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往往停留在进口替代水平上,很难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
第三,产业结构急剧地向劳动节约、资本集中型过渡,从而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对工业的高度保护和补贴实际上是在鼓励使用资本、限制使用劳动,从而产生了资本替代劳动,导致国内产业吸收过量的资本而吸收少量的劳动。这种政策导向的结果很快耗尽了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同时出现就业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出口导向战略
1、概念
出口导向就是指采取鼓励办法发展国内制造业,使国内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用制成品的
出口来代替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出口导向战略主张优先发展出口产业,通过扩大出口增加资金积累,扩大市场和实现规模经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2、出口导向战略的分类
第一,是原来初级产品出口国的初级产品的加工出口。
第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
第三,是发展深度加工产品和高耐用消费品 
3、出口导向战略的局限
第一,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资源少的国家,人均资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包括铁矿砂、氧化铝在内的40多种大宗矿产基本上都处于紧缺状态。铁矿砂、氧化铝进口依赖度高达45%,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约占国内消费总量的40%,石油资源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和不稳定要因。当然,造成中国资源、能源紧张的原因并不都是出口大
量增长带来的。但是,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相当一部分为大耗能、高度依赖于原材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商品,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粗放型的出口增长越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就越多,对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国,如果我们继续保持这种以高耗能、高耗原材料为基础的粗放型出口增长,那么我们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并不是为中国的生产和消费所消耗的,而是为其他国家生产和消费所消耗的,让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资源和环境来承担这种高消耗的发展道路,无疑是换取短期利益的“慢性自杀”。通过出口廉价商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拿低工资,受别人各种各样的骂名却让别人享受世界低成本的产品,显然不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期望。    第二、对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印有“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于世界各地,中国逐步被人们认为是世界的加工厂,这当然是好事。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却是频繁且形式日趋多样的贸易摩擦。自1979年至今,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73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涉及4000多种商品。而2004917日,在位于西班牙
东南部的小城埃尔切市,约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聚集街头,放火烧毁了中国温州商人准备在当地销售的商品鞋,更是将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推向了迄今为止的顶峰。
伴随着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累积,对外摩擦还呈现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延伸的趋势。特别是有关人民币升值问题,中国人民币一直受到来自日本、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巨大压力。美国一些人攻击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导致汇率人为偏低的言论甚嚣尘上。美国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在多种场合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甚至有人建议国会迫使美国政府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诉讼,控告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违反了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也违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如果我们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多,今后的贸易纠纷可能会防不胜防,处理不好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适宜国际环境。
对外贸易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不仅意味着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困难,而且还会对宏观调控和对外政治外交关系造成严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