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
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以表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己任。这些作品大多数处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题材,重思想,轻形式,强调逻辑思维和哲学思辨。
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他们认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和加缪最为重要。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通过洛根丁对周围一切突然感到恶心,阐明了“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存在主义命题。《禁闭》通过三个鬼魂在地狱中的境遇反映了“他人就是地狱”“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思想。《局外人》则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独特的“局外人”的形象。
一、存在主义文学和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文学30年代兴起于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次风行于西方,五、六十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衰落,80年代随着该派的主将萨特的去世而结束。
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为两大派:以西蒙娜·魏尔、加布尔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以让保尔·萨特、阿尔贝·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它又称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或简称为存在主义。
他人即地狱豆瓣
  法国在二战中充满消极颓废、悲观失望情绪,知识分子中形成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极大欢迎,被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当作最时髦的哲学。至50—60年代,它成为全欧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存在主义哲学可追溯到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那里。他主张哲学应该研究个体的存在,从而奠定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
一次大战以后,存在主义哲学风靡欧洲,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以及法国的萨特。他们虽然在具体论述上有所不同,但在研究人的存在,否定人有先天的本质,肯定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等方面是一致的,并试图为人类提供精神出路。
存在主义文学直接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
1、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存在是自我的存在,自我本来是空无所有的,没有规定性。人首先存在着,然后才给自己定性。人的本质靠自由选择来获取。每一个人的本质都是由他自己决定的,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如说一个人英勇顽强,不是他天生如此,而是他做出了英勇顽强的行为。“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
《苍蝇》中,俄瑞斯忒斯做出了无畏的选择,杀死了杀害父亲的凶手(母亲及其),从而获得了自身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自由之路》中哲学教师玛第厄从追求个人自由的境界中解脱出来,积极参加保卫国家的战斗,并因此而牺牲,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成为一位民族英雄。正面显示了自由选择的积极意义。
2、人是绝对自由的。人注定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体现为选择的自由。自由选择是按照自己的意志的支配和决定的选择,无论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人总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任何人无法替代,不可剥夺。小说《墙》中,即使被法西斯关于监狱,主人公仍然是自由的,因为他可以选择出卖革命军的领袖活下来,也可以选择宁死不说而被毙,这种自由
选择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
3、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由于存在先于本质,世界也根本无先在本质可言。世界是偶然的存在,没有规律,混乱、荒诞而不可理解。人生的痛苦的,因为人处于这个荒诞的、无意义的世界中,充满烦恼、孤独与恐惧,必须时刻面临选择却无法决定自己选择的后果;同时,人必须面对死亡,它毁灭着人们的一切美好设想,而人又不知它何时降临等等。
《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通过洛根丁对周围一切突然感到恶心,阐明了“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存在主义命题。洛根丁的恶心,是对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虚无的反应。《墙》中,主人公选择成为英雄,跟敌人开了个玩笑,却反而致使敌人抓住了领导人,选择动机与选择结果的巨大反差,也表现了世界是荒诞的这个主题。
4、积极选择,自我设计,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成为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自由人。因为积极选择、自我设计克服生存的虚无、超越世界荒诞与人生痛苦的唯一途径。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哪怕结果与愿望之间差距再大。相反,如果消极被动地选择,或者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都会失去自我,而失去自我的人与物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没有差别,不能算是真正的人的存在——即自为的存在。
萨特在《禁闭》通过三个鬼魂在地狱中的境遇反映了“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即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自由选择,总是被他人左右,人生无异于处于地狱之中。这是反面的例子。《鼠疫》中,里厄医生明知不可能战胜瘟疫,但是仍然不屈不挠地进行着战斗,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英雄形象。
二、萨特及其《禁闭》
1、作家简介
萨特(1905—1980)法国作家。30年代赴德留学研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形成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并开始文学创作。二次大战爆发,萨特应征入伍,被德国俘虏,后因健康原因获释,参加抵抗运动。50年代,萨特大力宣传存在主义,积极投身于社会政治斗争之中。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支持各国民族解放运动。1964年,萨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拒领。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萨特支持学生造反运动,并亲自参加游行、散发传单。萨特逝世后,巴黎数十万人为他送葬。
萨特是位哲学家,也是位社会活动家。他的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等。
萨特创作上的主要特点是将存在主义哲学引入文学中,他的文学作品带有浓郁的的哲学思辩
气息。二战以前,他主要关心个人的自由问题,二战以后,他主张“介入文学”。 所谓介入文学,是指文学应该揭露批判和干预现实生活,颂扬正义、追求自由。
萨特的小说有《墙》《恶心》《自由之路》等,形象地表达“世界是荒谬的”,“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观念。
2、“境遇剧”
萨特将自己的戏剧统称为境遇剧,也叫“情境剧”或者“自由剧”,这是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的产物,也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戏剧。
萨特在他的境遇剧中,总是将主人公置身于进退两难、生死攸关的严峻境地,迫使他们在这样一种极端的处境中进行选择。他认为,只有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处境中,才能显示人的选择的自由性。
从艺术角度来说,将人置身入这种无可回避的境遇中,可以展示人物内心的尖锐矛盾,使情节跌宕,结构紧凑,增强戏剧效果。
萨特的境遇剧有《苍蝇》《禁闭》《死无葬生之地》《肮脏的手》等。其社会影响超过了他的小说。
3、《禁闭》的思想内容
这是部独幕剧。三个亡灵来到地狱中,这个地狱比较奇怪,没有刑具,布置得象个客厅,灯永远亮着,没有床、没有洗漱用品,因为不需要吃饭也不需要休息。这里没有镜子,三个人也没有眼皮,不能睡觉,只能互相盯着。
这三个人中加尔森是个被毙的逃兵,艾丝黛尔是女情狂亲手溺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并逼得情夫自杀;伊内丝是个女同性恋者,虐待狂。三个人生前都染有恶习、犯下罪行,来到这里也改不了自己的本性。艾丝黛尔需要男人,而伊内丝引诱她与自己同性恋,加尔森期待伊
内丝承认他是英雄。三人间互相追逐,互相破坏,都想知道人家的隐私,都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既无法分离,又无法了解、相爱。这种状态将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1)他人就是地狱。在作品的结尾,加尔森说:“原来这就是地狱……你们的印象中,地狱应该有硫磺,有熊熊的火焰,有用来烙人的铁条……啊!真是天大的笑话!用不着铁条,他人就是地狱”。作品将人物放置在一个特殊的境遇中,每个人都受着他人的折磨,接受着他人目光赤裸裸的照射,从而都将自我交给他人评判,最终失去自我,接受他人摆布。正如伊内丝说:“咱们之中,每一个人对于其他两个人都是刽子手。”
他人即地狱的真正含义是:他人是自我的地狱,使你无法正确认识与选择自我。萨特说: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依赖别人的判断了。在剧中,没有镜子,人们只能从他人的眼睛看到自我,依赖他人的判断确证自我,从而不知不觉失去自我。
(2)自由选择。作品让我们认识他人就是地狱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让人去正确认识和选择自我。作品中三人互相折磨,并不是别人强迫而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这种消极的选择,使他们陷入地狱不能自拔。萨特认为,应该进行积极的选择,想办法摆脱别人的控制,设计真
正的自我。
三、加缪的《局外人》
1、作家简介
加缪(1913—1960)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在阿尔及利亚成为新闻记者。1939年回国。二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二战结束后与萨特相识并建立了友谊,用他的创作为存在主义文学增添了彩。但1952年,因为发表文章反对法国大革命以来的任何一次革命,引起了萨特与之决裂。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不幸因车祸而丧生。
加缪的哲学观点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西西弗斯神话》和《反叛的人》。他的创作代表作是《局外人》和《鼠疫》。
2、《西西弗斯神话》
这部著作是理解加缪小说的一条途径。
这是部哲学随笔,副题是:“论荒诞”。世界是非理性的、无目的无秩序的,因此是荒诞的。人试图要用理性去把握它,注定会失败的。
一旦一个人某一天对某种生存状态提出了“为什么?”就是领悟了荒诞。领悟荒诞之后,就会拒绝荒诞地生活,这就是觉醒。觉醒的人会面临选择:要么以死来结束这种荒诞状态,要么以反抗来克服荒诞。加缪肯定后一种态度。
加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克服荒诞的途径:西西弗斯式的人生。西西弗斯认识到了自己命运的荒诞性,但并不回避巨石,一次次将它推向山顶。这种行为不是屈服,而是蔑视和反抗。人生的意义来自于对荒诞的反抗。
3、《局外人》分析
(1)故事梗概
这是部中篇小说。第一部分写“我”(莫索尔)接到养老院的电报:“母死,明日葬”,向老板请了假,赶去奔丧。虽然很爱母亲,但还是没看母亲的遗容,也流不出眼泪。第二天回到阿尔及尔后,立即跟女友一起玩、看电影、做爱。上司问他愿不愿到巴黎发展,女友问他愿不愿跟自己结婚,他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后来卷入了邻居雷蒙与其他人的纠纷中,开杀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