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维)算符理论
本章提要:本章从线性变换和微分算子出发,建立算符理论统一它们来处理「观测行为」,引入观测公设。接着,从观测值=本征值为实数的要求出发,到了符合条件的厄米矩阵来描述力学量,引入算符公设。之后介绍了运算法则、基本的位置和动量算符、复合算符的对易子、哈密顿算符等。最后,作为对上述内容的综合应用,讨论了不确定性原理。
1.算符:每一个可观测量,在态空间中被抽象成算符。在态空间中,观测行为被抽象为,某可测量对应的算符「作用」在态矢量上
①线性变换:线性代数告诉我们,一个线性变换「作用」到n维向量上会获得一个新的n维向量,这等价于一个n阶方阵「作用」在n行1列矩阵上得到新的n行1列矩阵,用数学语言可表示为。总之,方阵与线性变换一一对应。由于方阵性质比矩阵更丰富,我们将只研究方阵。
②微分算子:在微积分中也可简写成。前两种在解欧拉方程和高阶方程式时常用,后两种则经常出现在矢量分析中。简写法可看作是微分算子「作用」在函数上,我们知道它遵守加法和数乘法则,是一种线性运算
③本征值和本征矢:在矩阵方程中,把称为矩阵本征值,称为矩阵的本征矢
④本征值和本征函数:在微分方程中,把称为问题本征值,称为本征函数
⑤线性算符:现在把上述概念统一为线性算符理论。
考虑一个可测量,定义它的对应算符为,它的本征方程是,把称为算符的「本征值」,的取值集合称为算符的「谱」,
称为算符的「本征态」(或本征矢),称为算符的「本征函数」
(注意:有时也把记作本征值的对应本征态如后面将遇到的坐标算符本征态动量算符本征态
第三公设——观测公设:对于量子系统测量某个量,这过程可以抽象为对应的算符作用于系统粒子的态矢量,测量值只能为算符的本征值。在这次测量后,假设得到测量值,则意味着系统状态此时已坍缩到对应于本征值的本征态
(观测的影响:测量任何力学量都必须使用仪器。在观测的过程中,探测仪器不可避免地要与被测粒子发生相互作用:例如,要观测粒子的自旋,必须外加磁场)
2.厄米矩阵:根据实际要求观测量应为实数,即算子对应的矩阵的本征值为实数,我们到这样的矩阵,在数学上称为厄米矩阵(自共轭矩阵)
①厄米矩阵定义:方阵任一元素满足,称方阵为厄米矩阵,记作
由这个定义,今后就把转置共轭称作厄米共轭
②厄米矩阵性质:(1)本征值是实数(2)不同本征值对应的本征矢正交
(3)本征矢量构成一组完备基(经施密特规范正交化就得到标准正交完备基)
第二公设——可观测量公设(算符公设):每个可观测量都有其对应的厄米算符,算符的所有本征矢组成一个完备基
3.线性厄米算符的运算法则:
①基本运算:(1)(2)单位算符
(3)(4)
(5)(6)(一般地
②算符作用在态矢(在坐标表象下):
(1)回顾投影式:
(2)算符作用在右矢/左矢的矩阵表示(这要求本征值必须是离散的!):
由此可得
此结论可简单表述为:同一算符作用在右矢与作用在左矢得到的结果构成厄米共轭
(3)算符的矩阵形式:由上可知
(4)厄米算符判别条件:
算符对函数作用时,条件改为:
4.位置算符: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厄米算符,它的本征函数系平方不可积但是完备
①本征方程:
②本征值:本征值的集合就是实数集,这种本征值取值连续的情况称为连续谱
相应地,本征值取值离散的情况称为离散谱
③本征函数:除了点之外取值都是0,考虑归一化要求有
④本征函数规格化:虽然无法归一化,但可考虑用函数代替克罗内克符号
于是有规格化处理,简写作
5.动量算符:相同,它的本征函数系平方不可积但是完备
①从:推导过程留在本章结尾
②本征方程:
③本征值:本征值的集合是实数集,本征值可直接记作
④本征函数:
(*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公式:
⑤本征函数规格化:,简写作
6.对易子:一般地,不妨定义运算,称为对易子
①对易子的性质:(1)(2)
(3)
(4)雅可比恒等式:
②位置-动量对易关系(最基本):,进一步地
③哈密顿量-力学量算符对易关系:
特别地,如果不显含时且,那么力学量是守恒量
7.不确定性原理:,其中(方差定义)
(1)解说:当,称两算符可对易,此时存在
在该状态下的观测值可以同时确定
,称两算符不可对易,若,则
的观测值确定时,无论如何都无法确定的观测值(反之亦然)
(2)算符相容性:称两算符相容,此时它们有共同的本征态和本征函数
(3)位置-动量不确定性关系:或写作
能量-时间不确定性关系:,其中表示变化所用时间
(4)本征值还是平均值?:当,易知
显然这是算符的本征方程,是本征态,是平均值又是本征值,这是怎么一回事?粒子状态对测量结果有什么影响?答案见第三章
8.附录1:不确定性原理的推导
方差,故傅里叶变换公式原理
根据柯西-施瓦茨不等式有,对任意复数有
不妨设,考察
同理有,代入得
(此过程来源于《量子力学导论》3.4节,格里夫斯著)
附录2:从的推导过程(波动力学观点)
已知一维薛定谔方程一般形式为
整理为①,方程两边取共轭得
考察
则有:
将此式和比较,可定义,即为动量算符
(此过程来源于《量子力学导论》1.5节,格里夫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