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社会功能
茶,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优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唐代陆羽《茶经》确立茶法,历代文人茶人继往开来,发扬光大。本文拟从历代文献和考古成果两方面着手,对古代茶法的社会功能、程式、材料、器用及其流变,作概括性考略,追寻茶文化随社会生产生活形态的发展而演变的历史轨迹,以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探讨茶文化对今天社会精神物质文化生活的时代意义,以更好弘扬健康的茶道精神。
一、茶文化的萌芽——茶饮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茶叶在中国,发祥于南方,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历史上大致呈现出自南方向北方的传播态势。如李炳泽等认为“茶首先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被利用,之后才传入长江流域的汉族地区,之后经过汉族地区才又传入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这种说法也基本吻合历史文献记录。
古文献中关于茶的起源论说不一。战汉时期的《尔雅.释木》载:“槚,苦茶。”西汉时期王褒的《僮约》中“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断句,则为迄今关于茶饮和茶叶商贸的最早文献记录。
唐时陆羽《茶经六茶之饮》则考究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以茶道为“国粹”的日本人,却声称茶是佛祖释迦牟尼发明的。
《茶经》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杨慎在《郡国外夷考》中也记:“《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晋人郭璞则日:“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荼,晚取為茗,蜀人名之苦荼。”清究学兴盛,顾炎武在《目知录》中也沿袭了这种地域来源的说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应在秦国吞并巴、蜀后才传播开来,古巴蜀应是中国古代茶业茶文化的摇篮。但今天我们稽查其他先秦巴蜀的茶事文献,如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却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却指向巴蜀和周族的联系,早在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给周武王,传播到中原或应上溯到殷商末期。《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已初具产业规模了。
据考古成果和中国科学院研究分析证实,陕西汉阳陵陵墓考古的15号坑墓葬出土的植物样本,是距今2100余年的芽茶,为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古茶实物遗存。
汉景帝陵墓中出土的茶叶(图1)
说明至少在汉代前期,茶叶已出现在宫廷的饮食中了。那么古人的早期茶饮,其使用目的和社会功能主要是什么呢?从古籍文献来追究,记载相对清晰的约有如下说法:
1、治病的药用价值
茶与茶疗,自古至今,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医疗保健事业中扮演重要的角。提及茶疗,人们很自然会想到远古时代神农用茶解毒的传说。但茶的药用价值,直到《神农本草经》问世,才得到确认。在这部我国现存的最早药学专著中,对茶叶的功用作了明确评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及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留有用茶下痢脓血的临床应用案例,并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茶治脓血甚效”;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用茶可消除疲劳、提神醒脑;梁朝名医陶弘景在《杂录》中则说“苦茶轻身换骨。”;魏时名医吴普用茶厌食、胃痛等症,并将茶作为“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的养生保健品来饮用。同时,茶可醒神解酒等功效,在张揖《广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杨士瀛《仁斋直指方》等书中均有记载。如魏张揖的《广雅》中说:“饼茶,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历代医家及其著录对茶的药用价值非常重视,诸多论述,传统上有关茶的强身保健和延年益寿功能的知识深入人心。
2、日常生活佐料和饮用品
古巴蜀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地位显要。西汉成帝时,王褒的《僮约》中曾简约描述人们的茶
烹情况:“脍鱼鳖,烹茶尽具”、“武阳卖茶,杨氏担荷”。 三国魏张辑《广雅》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西晋孙楚的《出歌》:“……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山……”这反映的是成都等古巴蜀地区,西汉时茶叶已如姜、葱、椒等,成为日常生活重要的食谱佐材和饮品;此时烹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用具,颇为讲究。这也表明当地人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用茶经验和成熟的制茶、烹茶技术,从生产到品用,已初现较完整的文化形态。
3、茶叶的早期集散和茶文化萌芽
西汉时,成都周边地区不仅是茶叶的主要消费地,随着茶文化的传播和商贸发展,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贸市场。从后来的文献回溯,应已形成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如西晋张载《登成都楼》诗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该诗借蜀郡富人的奢华生活,来歌咏成都茶叶的名满遐迩。由此看来,不只先秦,直到秦汉、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集散的重要中心。
秦统一后不久,茶的饮用和生产,就由巴蜀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汉以后的三国两晋时期,随荆楚茶业和茶文化在全国的扩散,也由地理位置更优越的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慢
慢取代了巴蜀,占据了更重要的茶贸集散市场地位。以发展的角度看,秦汉至西晋这个阶段,既是巴蜀茶业继续持盛的时期,也是中国茶业由巴蜀走向世界和茶业重心东移的开端。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录有“以茶当酒”的逸事,据载,吴末帝孙皓经常举办宴乐,韦曜不胜酒力,孙皓多有体恤,“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这至少说明其时江东-东南地区上层社会的饮茶风俗已较普遍了。东晋、南朝统治时期,发展社会经济的驱动下,江南江东的茶叶茶事有了更大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茶业中心向东南推移。《桐君录》说,“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今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此时长江下游部分区域的茶业已经相当发达。
文化属性是什么意思这个时期,茶事作为一种生活元素,也被赋予了更多社会价值和内容。自汉代休养生息国策和黄老思想盛行,道教初兴后,魏晋时期崇尚自然自由的玄学精神和清淡文化滥觞,茶饮成为继酒文化之后新兴的一种更迎合修行养性的新风俗,备受贵族士大夫和文人志士们青睐,人们以茶寄情,以茶养廉。《晋书.恒温列传》记:“桓温为杨州牧,性俭,每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晋中兴书》也录有陆纳尚茶的典故:“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
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枚俶四十,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这时,茶也成为上流阶层标榜清廉节俭美德的造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