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书中“剂量”含义词语演变略考
叶品良;卢振方;王燕平;陈欢;沈涛
【摘 要】“剂”的本意是动词,表示剪齐的意思,“量”的本意是称量、测量、度量,而在中医学文献中,最开始用来表示“剂量”之意的词是“分量”,通过对历代医书中“剂”“量”“剂量”的来源及其历史分布,运用训诂学对相关词义的解释,考证古代医书中表“剂量”含义词语的演变过程,可以清楚看到,“剂”在医书中多用来表示方剂之意,和数量词合用则表示一付药或一贴药,并且从东晋开始直到后世,一直沿用这两种意义;“量”在古代医书中多用作动词,表测量、度量之意,还用来表示名词,表计量单位或容器;在古代医书中常用“分量”“分剂”来表示“剂量”之意。方剂的“剂量”经过了“分量(两)—分剂—剂—剂量”的演变过程,到了宋代才逐渐开始用“剂量”来表示方剂的剂量。%“ Agent” is verb means cut neatly, “ quantity” means weigh and measure. An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component” is the first word used to represent “dose”. Based on the “ agent”, “ quantity” in all medical books , and the source of the “ dose” and its historical distribution, exegetical interpretation is used to explain related meaning, textual research the meaning of“dose” of ancient books. We can clearly see that “a
gent” in the medical books is use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prescription, and when it is combined with quantifier then means a pair of medicine or drugs, and the two kinds of meaning starting from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until later ages; “Quantity” in ancient books is often used as a verb means measurement, and it is also used as a nouns means units or container.“Component” and “ points” is commonly used to represent the meaning of “ dose” in ancient medical books. Evolution process of “ dose” passed “ component- points agent - agent - dose”, and until Song dynasty “dose” gradually begin to use to represent the prescription dose.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16(009)003
【总页数】4页(P267-270)
【关键词】剂量;含义;演变;考证
【作 者】叶品良;卢振方;王燕平;陈欢;沈涛
【作者单位】610075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610075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610075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610075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610075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52
方剂由药物构成,药物是决定方剂功效的主要因素,而药物的用量也是方剂功效发挥的重要因素。对于中药的用量,前人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不传”言其传授之难,临床不容易把握。本文首先从“剂量”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入手,分别对历代方书中“剂”“量”“剂量”三个字、词进行考证,论述其剂量的历史演变过程。
“剂”的本意是动词,表示剪齐的意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釋言》[1]中曰:“剂,剪齐也。”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2]亦说:“剂,齐也。”
在医学著作中,“剂”首次出现于《素问·腹中论篇》[3]“治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这里的“剂”作为量词,表示中药的一贴或一付。此后,“剂”作为量词在古籍文献中就较为普遍了。
container什么意思如东晋《小品方·卷第一》[4]中说:“有患咳嗽上气积年者,宜除栝蒌用紫菀二两代之,积服两剂无不皆瘥也。”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之六》[5]亦曰:“有至三剂,药不行者,病人有宿癖者,不可便服也,当先服消石大丸下去,乃可服之。”
到了晋代,“剂”还用来表示方药、方剂之意。如东晋《肘后备急方·卷八》[6]载“以前诸药,固以大要岭南使用,仍开者,今复疏之,众药并成剂药”。南齐《褚氏遗书·除疾》[7]“相其老壮,酌其浅深,以制其剂,而十全上功至焉。制剂独味,为上二味次之,多品为下”。明代《药鉴·新刻药鉴卷之一》[8]曰:“或曰,四药同剂,不无升降混淆,奚有治病归一之功也。”清代《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三十六》[9]中云:“剂者,从齐从刀,用以齐其不齐,而成其所以齐也。独用之谓药,合用之谓剂。”可见,“剂”表示将多味中药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某一病证目的的方剂。
此外,“剂”还可以表示剂量的含义。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六》[5]云“凡合和汤药,自有限剂。至于圭、铢、分、两,不可乘违”。《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五》[5]中亦说“又节哺之,当令多少有常剂。儿稍大,食哺亦当稍增”。对历代方书“剂”的考证详见表1。
可见,“剂”在医书中多用来表示方剂之意,和数量词合用则表示一付药或一贴药,并且从东
晋开始直到后世,一直沿用这两种意义。
“量”的本意是称量、测量、度量。东汉《说文解字》曰“量,称轻重也”。三国《博雅》亦曰“量,度也”。如汉代《华佗神方·卷八》中说:“百日儿四枚,二百日至三百日儿五枚,三岁儿啖七枚,以意量之。” 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序录上》亦载“医者意也。古之所谓良医,盖以其意量而得其节也”。
后来,“量”也用来表示称量的容器或单位。如前漢《汉书·律歷志》[10]曰“量者,龠、合、升、斗、斛也”。唐代《釋文》亦曰“量,力尚切,斗斛也”。如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二》[11]“凡量者。龠合升斗斛。本以黄钟龠容十二铢。合龠为合。” 清代《伤寒溯源集·附录》[12]亦曰:“五量者。龠合升斗斛也。”对“量”的考证详见表2。
可见,“量”在古代医书中多用作动词,表测量、度量之意,还用来表示名词,表计量单位或容器。
在中医学文献中,最开始用来表示“剂量”之意的词是“分量”。如东汉《华氏中藏经·序》[13]说“皆以丸散治疾。而无汤药,古人配合药物分量”。也有用“分两”表示者,如东晋《小品方·
卷第一》[4]“凡病剧者人必弱,人弱则不胜药,处方宜用分两单省者也。病轻者人则强,胜于药,处方宜用分量重复者也”。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一》[13]亦载有“凡煮汤,当取井华水,极令净洁,升斗分量勿使多少,煮之调和,候火用心,一如炼法”。
此外,也有用“分剂”来表示剂量的含义。如东晋《养生要集》说“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 南朝《本草经集注·序录上》载“自非农岐之徒,孰敢诠正,正应领略轻重,为分剂也……又有分剂秤两,轻重多少,皆须甄别。” 唐代《外台秘要·卷第三十六》[14]亦曰:“小儿出腹便患斑者也,治其时行节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药分剂少异,药小冷耳。”
在中医文献中,“剂量”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二》[15]“剂量大小丸如黍米大”。元代《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一》[16]亦有“至于风寒暑湿之感,与大人无异治之法,特剂量差少耳”。自宋代以后,“剂量”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就比较普遍了。对“剂量”的考证详见表3。
目前关于剂量的文献以及概念研究较少,以“剂量”“概念”“含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尚未检索到词义研究文献,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梳理研究剂量的含义填补了该项研究空缺。研究发现在古代医书中常用“分量”“分剂”来表示“剂量”之意,并不是直接用“剂量”这个词来表示方剂的
剂量的,而是经过了“分量(两)—分剂—剂—剂量”的演变过程,到了宋代才逐渐开始用“剂量”来表示方剂的剂量。
在现行方剂学教材中,并没有对“剂量”一词作出相应的定义。从以上对古医书中表“剂量”含义词语的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剂量”一词中,“剂”表示将多味中药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某一病证目的的方剂之意。“量”表示计量单位或容器,这里用来表示方剂中各味中药的用量。两词合而用之,“剂量”即表示方剂中各味中药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