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二十年间(1978~1998)的沿革
1978年2月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高中数学课程只有两年的教学时间,内容为混编方式。高一学习内容包括: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空间图形、二次曲线。高二学习内容包括: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复数、排列与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逻辑代数简介、数列和极限、导数、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
1982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首次将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三年的周课时,第一类型(文理不分科)为5,5,5;第二类型(文科)为5,3,3;第三类型(理科)为5,6,6。每个内容的学时数如下。
年级
课程内容
第一类型
第二类型
第三类型
高一年级
代数
实数集
12
12
12
多项式
14
14
14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22
22
22
三角函数
28
28
28
两角和与差、倍角、半角的三角函数
20
20
20
高一年级
几何
直线和平面
指数函数积分64
64
64
多面体和旋转体
29
29
29
*多面角和正多面体
7
7
7
高二年级
代数
反三角函数、简单的三角方程
12
0
12
数列、数学归纳法
18
20
18
不等式
16
12
16
行列式
16
16
18
*矩阵
0
0
14
向量
14
0
14
复数
20
高三16
20
高二年级
解析几何
直线
22
30
22
圆锥曲线
22
18
高三续24
30
坐标变换
6
0
12
参数方程、极坐标
14
0
16
高三年级
代数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18
16
14
概率
20
18
15
*随机变量
0
0
12
*数的进位制和逻辑代数简介
18
0
15
高三年级
微积分
极限和连续
16
0
15
导数和微分
16
0
20
导数的应用
18
0
26
不定积分
16
0
18
定积分及其应用
14
0
22
复习
0
10
0
表1  1982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数
1983年教育部颁发高中数学两种要求的教学纲要。根据纲要要求,两年制高中课按基本要求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对应的课本为乙种本),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课按较高要求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对应的课本为甲种本)。
课程
内容
基本要求
较高要求
代数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6
36
三角函数
34
34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26
26
反三角函数、简单的三角方程
12
12
数列、数学归纳法
14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20
不等式
18
22
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
16*
16
复数
18
一元多项式和高次方程
22*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18
18
概率
12*
12
立体几何
直线和平面
28
28
多面体和旋转体
29
29
多面角和正多面体
7*
平面解析几何
直线
28
28
圆锥曲线
28
24
坐标变换
4
参数方程、极坐标
14
14
微积分初步
极限
16
导数和微分
20
导数的应用
18
不定积分
16
定积分及其应用
14
表2  1983年数学教学大纲对两年制高中数学内容的课时安排
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不是将“基本要求内容”和“较高要求内容”并列,而是将“基本要求内容”作为正文安排,而将“较高要求内容”作为附录安排,突出了“基本要求内容”,降低了对“较高要求内容”的教学要求。与之对应,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的高中数学课本,全套书共四册:《代数》上册、《代数》下册、《立体几何》全一册、《平面解析几何》全一册。
1990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了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对高中数学课程提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必学内容时文史类高考的数学命题范围,必学内容
和选学内容中的“反三角函数和简单三角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合在一起是理工类高考的数学命题范围。据此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对1986年的教材进行修订,出版了高中数学必修课本四册数:《代数》(必修)上册、《代数》(必修)下册、《立体几何》(必修)全一册、《平面解析几何》(必修)全一册。该套教材知识面狭窄,概率、微积分初步、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一元多项式和高次方程、多面角和正多面体、坐标变换等内容均被删除。
课程
内容
《代数》(必修)上册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简单的三角方程
《代数》(必修)下册
不等式、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
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
《立体几何》(必修)
全一册
直线和平面、多面体和旋转体
《平面解析几何》(必修)全一册
直线、圆锥曲线、*参数方程、极坐标
注:其中带“*”的部分为选学内容
表3  1990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内容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是新中国的第一份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以前都是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没有独立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2002年正式定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与之配套的教科书全套书三册(分为七个分册),第一册和第二册是必修课本,各分上、下两册,供高一、高二年级必修课使用;第三册是限定选修课本,它又分为文科、实科选用和理科选用两个分册。
使用年级
课程
内容
一年级
第一册(上)
集合与简易逻辑、函数、数列
第一册(下)
三角函数、平面向量
二年级
第二册(上)
不等式、直线和圆
第二册(下A)
直线、平面、简单集合体、排列、组合和概率
第二册(下B)
直线、平面、简单集合体、排列、组合和概率
三年级
第三册
(限选·文科、实科)
统计、极限与导数、复数
第三册
(限选·理科)
概率与统计、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复数
表4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结构和主要教学内容
该大纲和教材被用到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从2004年开始逐步被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取代,到2010年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