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案例
广西南宁二中  钟健
钟健简介
广西南宁二中语文高级教师,1987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培养对象、南宁市“21世纪园丁工程”B类培养对象、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培养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三层次培养人选、南宁市优秀班主任、广西中学语文教育学会优秀教师、广西中小学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优秀教师、全国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出版了十多本编著,发表了十多篇文章。
一、说教材
1、课文地位
《再别康桥》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一首,教材把它列为讲读课文。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少之又少,只有这一
册这一单元的第一、第二两课共5首。因此可以说《再别康桥》担负起这样的重任:让高中生通过学习了解现代诗歌的风格、流派,体会诗中的意境、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高中生良好的读诗趣味。
徐志摩曾游学康桥,那儿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他的内心有着浓浓的康桥情结,而这种情结又贯穿了诗人一生的诗文,《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篇。这首诗是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淡淡的离情别绪。
徐志摩受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神思飘逸、意境优美的特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水一泽都饱含着诗人的情与爱。因此诗人在《再别康桥》一诗中,写景,景中抒情;抒情,情中有景;情景完美地融为一体。
2、教学的重点与焦点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了诗歌阅读的标准: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意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意象以及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再别康桥》情景交融的特点,我确立了教学的重点和焦点是:
(1)反复诵读,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韵。
(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3)品味诗的语言。
二、说教法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
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用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氛围的第一要义,在美的语言熏陶下,学生能很快进入教师所营造的教学氛围中。
3、点拨式教学法
教学中,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到的是主导的作用。教师在诗歌的精妙之处适当地进行点拨,化解难点,引领学生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更好理解诗的基调和主旨。
4、讨论法
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其民主性,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共同讨论,教与学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及情感体验。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如根据徐志摩的诗谱成的曲子《偶然》、刻画徐志摩形象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幻灯片的展示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
三、说学法
1、诵读法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朱熹也说:“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逐渐领悟诗中的意境的美,并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入到朗诵中,逐渐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可采用学生个人读、集体读等方式。
2、联想鉴赏法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比较鉴赏法
让学生学会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首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 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几分飘逸。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我及时地补出: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
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如今诗人就要离开康桥了,此时此刻,诗人怎样与康桥告别呢?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展开
1、请学生们盯住题目和作者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
(1)徐志摩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2)康桥在哪里?它有什么特点?
(3)诗人再别康桥的“再别”是在什么时候?他第一次告别康桥是在什么时候?
(4)“再别康桥”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2、顺着学生的发问,可先让学生自行解决下面几个问题,老师归纳。
(1)简介徐志摩。
(2)简介康桥。
(3)关于再别康桥。
(以上内容用幻灯片展示)
3、诵读诗歌
(1)学生默读。
(2)请一名学生朗读。
(3)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指出诗中读错的字:青荇xíng(应为xìng)、漫溯shuò(应为sù)。
(4)老师范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5)学生齐读,老师指出“轻轻的我走了”正常句式是“我轻轻的走了”“轻轻”放在句前应重读,
但在这里重音应轻读,既符合“轻轻的”意境,同样又起到强调作用。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体感受。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
4、诗意鉴赏
A、饱含真情的景(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
明确:第二、三、四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画意美)
①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然后让学生进行描述。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喜欢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叙述或者用议论性的语言对画面进行评论,比如:第二节写了河畔旁披着夕阳的金柳,描绘了一幅金柳夕阳图,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②老师做进一步的引导: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翅膀,同样,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也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然后再让学生依次把这三个画面用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③请学生读这三节诗。
④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描写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更好地浸染了诗人对康桥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寓于景中的情
1、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在诗中哪些词语中体现?
学生能很快到“甘心”一词。让学生反复读这一句诗,仔细揣摩其中的情感。
老师还可引导学生们从富于彩的词语上去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留恋。
直接彩:金、艳影;间接彩:夕阳、新娘。
2、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句的理解。
(1)结合背景介绍,站在诗人的立场上,说一说诗人有哪些梦?
爱情梦、情感梦、求学梦、自由梦等。
(2)将“彩虹似的梦”改成“美丽的梦”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①“美丽”显得空,“彩虹”则具体,同时与上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想照应。
②“彩虹”虽美,但转瞬即逝,梦亦如此。更增添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消失了的梦无法追求的惆怅。
35岁以后的人都在做什么
3、所以诗人才来“寻梦”。这里的“寻梦”为什么用问号?将“问号”改成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用问号情感强烈,包含“该不该寻梦、怎样寻梦”的意思。
“寻梦”让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快乐也到达了顶点。但是紧接着,诗人的情感有了很大的转变。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哪组意象上?
笙箫、夏虫
师问:笙箫、夏虫都是嘈杂热闹的,但在这里为何他们也为我“悄悄”、“沉默”?
引导学生结合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界说”中的“有我之境”加以理解:“以我观物,故外物皆着我之彩。”
明确:在这里物我已经合二为一,表达一种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4、朗读第一、七节,加深对诗人告别康桥的情感的理解。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让人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像一股清风一样地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对康桥至深的眷恋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2)“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般人要离开了,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带走,为什么徐志摩“不带走一片云彩”?
学生讨论、回答:①要把这美丽的景象与人共享。
②看似什么都不带走,却什么都已带走了,诗人把康桥的美完全放在了心上。
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第二次到康桥的经历加以理解。
诗人把自己对康桥的爱与恋化成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在离别的惆怅中增加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料之外的奇想中,透出诗人独特的个性美。
C、比较鉴赏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写离别的诗句有哪些?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
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是一种伤感、一种沉重。《再别康桥》则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自然景的描绘,只着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并将自己的热爱、眷恋和对自然景的赞美熔为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超越一般离别眷恋人情的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彩和追求自由的淡淡的象征意蕴。这也正是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