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课程教案
授课日期
2012223 12    27 12
课时
4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2、理解作者对“善良”的深刻、独到、精辟的见解,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灵去对待他人,对待世界。 
3、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道德观。
研读文句,领会作者观点。诉说自己的善良观。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方法
研读,点拨,讨论
作业( )
完成配套的练习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具、仪器设备
备注
导入
作者简介
文本分析
加深课文理解
合作探讨
总结
讨论
第一课时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是善良。也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因此,一句善言,万两黄金难求;一颗善心,一座神圣的庙宇。
现在,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残疾乞丐瘫在地上,一路爬走行乞,穿梭在呼啸的车阵中,这种情景,常能引发我们的善心,然而,有些残疾人乞丐却是如此变装而来:这个青年在烟雾弥蒙中酝酿情绪,接着他开始换上工作服,最后他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自此之后,你遇到这样的人,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你又选择帮还是不帮呢?
我再问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东郭先生与狼》这个寓言呢?在这里,我们不去批判东郭先生的对错,但我想问大家第二个问题,如果你遇到类似的事情,你帮不帮狼?
面对这种情况,作家王蒙又选择帮还是不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这篇《善良》,看看王蒙又作何选择。
王蒙: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等,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等。   
写作背景和意义:经历了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王蒙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1、导入善良话题:
从时间上看,善良是一个古老的道德话题,从感情彩来看,善良是一个带有人性光辉的褒义词。但是“善良”在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的时候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因而“善良”又常常被人们所怀疑甚至否定。这就是善良的复杂性。当代作家王蒙的《善良》,应该说就是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一个作品,文章从现实中人们的善良观(“善良……过时”、“善良即愚蠢”)出发,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思考,并试图在思辩上进行“抑恶扬善”,事实上文章也确实表达出了这种价值观念,它没有过多的说教味道,而是借助独有的“王蒙式语言”强有力地弘扬了“善良”的力量、属性、内涵、结果等正义的一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内涵。
2、体感知,梳理全文结构:
1)一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并出每一段的关键句。 
    明确:共12 
第一段: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开门见山,直达主题) 
第二段:一味善良不足恃。 
第三段: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和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这是一种疾病
第四段: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 
第五段: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第六段: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的力量) 
第七段:善良的属性。 
第八段:善良宣扬自己的光明。 
第九段:善良的内涵。 
第十段: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 
第十一段:善良者永远乐观、充满信心。 
第十二段:我喜欢善良。(总结全文,旗帜鲜明的表明态度,并号召人们弃恶扬善)
2)按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板书)
文章哪一些语段是提出问题?(1-4
哪些语段是属于分析问题?(5-11
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解决问题(12)。
第一部分:树靶子,打靶子:(1-4
  1段)打善良似乎早就过时了(开门见山,直达主题)。
  2段)人们拒绝善良的理由(两则寓言故事)。
  34段)以两个理从两个角度质疑(反驳有力)。
第二部分:立观点:人们向往“善良”:(5-11
  5段)表面上凶恶有时常常战胜善良(退让一步)。
  611段)用一连串理由指出向往善良的原因(前进一步)。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号召人们弃恶扬善。(12段 )
中心思想:
王蒙在本文中对“善良”“过了时”进行质疑,赋予“善良”许多新的美好而深刻的内涵,批判了“”时“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恶行,教育人们要具备“善良”的品性。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部分,注意以下问题:
1)作者是不是从一开始就直接呼唤善良呢?他列出了社会中的一些什么现象?
——一是认为善良早就过了时,利益原则和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人们为了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没有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更重要。一是认为一味善良不足恃,善良即愚蠢,善良要不得。
2)作者有没有对这两种现象作出什么回应呢?从哪些语段可以到答案?(齐读第3和第4自然段,提示:作者对此抛出了一连串的疑问句,你能不能从中提炼出作者的看法?)
——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一切;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和恶狼。(注意“某些”和“但”)
作者一连抛出几个问题来引起我们的思考,进而使我们意识到,这只是少数人少数情况,我们不能因此就认定善良就是愚蠢,善良就会吃亏进而摈弃善良。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类似东郭先生之类的事情,作者应该会选择帮。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在类似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需要善良,需要帮助别人 
3)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 
    明确: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这句话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生存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有实力者往往战胜软弱者,而且为了追逐最大的利益,往往不顾一切,不惜损人利己,甚至践踏道德。 
    二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
    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似乎”表明这些现象只属于“个案”,不是普遍的绝对的,而作者也相信道德原则并未完全被代替,这是他立论的基础。
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提炼出作者的看法——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一切;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和恶狼。 
4)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这种写法叫先破后立。 
二、速读第二部分,解答以下问题:
在论证的过程中,他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人们没有因为凶恶赢了就去投靠凶恶,仍然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从喜欢到向往,程度一步步加深。我们又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善良有什么好处吗?请大家看作者有没有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待会把你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分享一下。并尝试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作者所用论据的主要意思。
例: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
——善良有个好处:容易相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集中精力,强调社会建设
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实现一个健康的局面,实现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强调善良在稳定社会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比之后的这一个原因分析,很明显,我们应该向往善良还是投靠凶恶呢?刚才有同学由于害怕欺骗而说不帮了,那现在是不是也该有所改变了?对比使好坏、是非分明了,这就使论证也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了。
    明确:(1)善良有什么价值? 
    有善良才有幸福,有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2)善良还有哪些让人向往的内涵? 
    明确:“善良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3)本部分主要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对比论证: 
    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 
    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被弘扬——凶恶被压缩 
    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 
通过对比,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感知课文第三部分
善良有这么多的好处,有这么大的力量和作用,因此王蒙不仅说服了别人,也再次说服了自己。于是他在最后一段再次重申了他的观点,大家一起把最后一段读一读。
重申了一个什么观点呢?——我喜欢善良。不仅如此,他同时也相信,国人也终归越来越善良。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明确: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
  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是怎样作进一步阐述的? 
    明确:作者在第十、十一进行了阐述: 
    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 
善良者能坦荡、微笑着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这句话是对善良的性质的较全面的概括,它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善良”的深层含义。
  3)怎么理解“事情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 
    明确:这句话是紧扣首句“善良可以与成熟与超拔联系在一起”展开的具体阐述。小孩子天真,不谙世事。不知人世险恶,所以善良;真正参透的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因成熟、超拔,不会滥用权力,所以也善良。 
不再天真无邪,却又未能参透人生与世界,并且滥用权力的人会成为最不善良的人。
  4)怎样理解:在“”当中,凶恶不是已经出尽风头了么?凶恶不是披尽了“迷彩服”了么?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明确:作者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对“”时厉行“阶级斗争扩大化”而造成凶恶横行的种种罪恶,深恶痛绝,十分蔑视。
    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老子曰:“善,人之宝也。” 
    ——作者当时在“”蒙冤受屈,经历了复杂险恶的人际关系,但却依然保持一份善良,这点非常地难得。我们的同学现在还年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们能带着善良上路,有心向善,努力行善,多做好事,少做坏事,对人间不平事多一些愤怒,对老弱病残多一些恻隐之心,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想,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成功。
你的善良有没有获得过别人的感激与称赞?你的善良有没有换回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你怎么想?你将怎样做? 
第三、四课时
完成练习卷并评讲



学生能基本理解作者对“善良”的深刻、独到、精辟的见解,学习时不妨就这一话题联系时事热点进行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