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话语变迁及其启示——基于1978—2020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批判话语分析
作者:洪晓楠 杨番
来源:《学习与探索》 2020年第5期
    洪晓楠,杨番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摘要:《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语的变迁历程。运用费尔克拉夫批判话语分析法的三维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发表的43篇元旦社论进行分析发现,其文本向度坚持党的领导与新闻规律相结合,话语实践向度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社会实践向度坚持党的政策与社会实践相互动。通过研究还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语变迁的启示,即在意识形态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价值目标上立足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关注世界发展的新动向,在语言风格上符合话语生成的规律和顺应媒体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话语;《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批判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20)05-0001-08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建构路径研究”(20AZD013)
    作者简介:洪晓楠,1963年生,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番,1990年生,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完成了从乡村向城市、从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型;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出现了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产生了多样化的市场商品;人民的生活从衣食住行用到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也都发生了变化。而话语是历史忠实的记录,改革开放以来的话语变迁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变化的脚步。
    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2]。话语权,简而言之,就是控制舆论的权力,是传播主体潜在的现实影响力。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话语权问题涉及国内和国际两大阵地。在国内意识形态领域中要掌握话语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3];在国际舆论中也要不断提
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4]。总体而言,要加快建构中国特的话语体系,“着力建构中国特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5]。
    《人民日报》不仅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而且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被视为中国政治的风向标。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指出,“全党全国人民都从人民日报里寻精神力量和‘定盘星’”[6]。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要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7]《人民日报》有严谨的“采访—撰写—编辑—审校”流程,每篇新闻报道都层层把关,发挥了党的传声器和引导公众舆论走向的作用。一直以来,对《人民日报》的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以《人民日报》的文本内容为研究对象,研究视角有国民阅读生态,“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游戏报道,科学家形象,阶级话语,政治话语等;研究方法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元旦社论作为《人民日报》每年1月1日开启新年序幕的规定动作,其内容形成了固定的范式,基本包括新年祝福、回首旧岁、展望新年、号召鼓舞等内容,既记录过去旧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又传递未来新年将要实施的重要规划。改革开放以来,元旦社论的话语发生了诸多变化,留下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话语变迁的时代痕迹。总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文本,可以从中梳理当代中国话语变迁的历程,为当下建构中国特话语体系提供启示。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批判话语分析法(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由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的语言学教授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提出,包括从微观到宏观三个维度。“任何话语事件都被看作是一个文本,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是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实例。话语是嵌入在情景、机构和社会三个层面构成的社会文化实践之中的。话语分析意味着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描写(Describe)语篇的形式特征;二是阐释(Interpret)语篇与生产、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三是解释(Explain)交际互动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8]费尔克拉夫批判话语分析法构成了一个三维度的分析模型。通过对《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检索得到1978—2020年元旦社论共计43篇,运用费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型对43篇元旦社论进行批判话语分析,试图挖掘话语生成的动因、归纳话语变迁的规律、总结话语变迁的启示,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editorial文章    三、《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批判话语分析
    1.文本向度:坚持党的领导与新闻规律相结合
    批判话语分析的文本向度指“文本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其中可能包括语法、词汇、组织、衔接、音韵学和语义学”[9]。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元旦社论的实际特点,分析其版面位置、篇幅字数、语篇内容。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必然要坚持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党管媒体和正面宣传两个方面。
    首先,党管媒体。“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4]。版面是报纸的脸面,起到导览的作用。对于一份报纸来说,第一版是要闻版,排在第一版的新闻比其他版更为重要。1978—2020年的43篇元旦社论,有33篇位于第一版。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其他10篇位于第二版、第三版或者第四版,但是大部分年份在第一版预告了元旦社论的标题及相应版面,给受众以引导。元旦社论在文本属性上隶属政治语篇;在主题和内容上,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语篇风格上,元旦社论的语言具有典型的政治特;在意义作用上,由于《人民日报》的党报地位,也使元旦社论承载了特殊的政治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在第一版均有全文或者部分的呈现,并
没有置于评论版、理论版、观察版、综合版、广告版等其他版面,证明了元旦社论相较于其他新闻报道的重要地位,彰显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日报》捍卫党的纲领文件、贯彻党的精神的重要作用。
    其次,正面宣传。“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11]。20世纪90年代之前,元旦社论通常以口号性质的感叹句结尾,如“让我们……”“我们一定要、一定能……”等。1990年首次出现了“让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的表述。此后,“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成为1994—2002年元旦社论结尾的固定表达。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理论”写入党章,从1998年起,元旦社论的结尾新增了“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2003年起,“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变成“紧密团结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从“核心”到“总书记”反映了党在强调领袖的同时,更强调执政团队的集体智慧。2012年习近平担任,同年提出“中国梦”。2013—2017年的元旦社论结语则没有提及国家领导人,而是在话语中蕴含了“中国梦”的意象,如2013年“祝福你的新年,祝愿我们的梦想”,2014年“让我们携手奋斗,造就中国的未来、你我的明天”,2015年“迎着朝阳,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共创我们光明的未来”。无论是团结在国家领导人周围的号召,还是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愿景,元旦社论都坚持正面宣传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推动全国团结奋进的共识与合力。
    (2)遵循新闻规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12]5。社论是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监督工具,因此元旦社论可以视为《人民日报》最重要的新闻之一,其发展遵循新闻规律,具体
包括媒体融合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受众本位规律。
    其一,媒体融合规律。“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建构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2]221从1978—2020年,43篇元旦社论的总字数为84695个字,平均每篇1969个字。1978—1982年的元旦社论沿袭了改革开放之前的话语风格,均为三四千字,但自1982年后,元旦社论的篇幅明显缩短,整体维持在1500~2000字的范围,最长的元旦社论也在3000字以内,之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融合是媒体发展的规律使然,《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传播渠道从单一报纸变为纸媒与网络合作,其字数变化符合网络新媒体的要求,也适应了媒体融合的需要。
    其二,新闻传播规律。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事实”力求“真实性”,“新近”讲求“时度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正文内容体现了“坚持真实性”和“把握时度效”的新闻传播规律。一方面,坚持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4]。在回顾过去环节,元旦社论全面总结过去一年在党的带领下取得的成就,引用权威部门的数据增强客观性;盘点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召开的会议、取得的科技成就、遭遇的自然灾害等,都是真实发生的事实。另一方面,把握时度效。“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4]。在展望未来环节,元旦社论制定新年国家发展计划,既分析国内外的机遇与挑战,又部署新年任务、预告新年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前进行话语的议程设置,抢占舆论制高点。比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1978年改革开放在中
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9”字年和“8”字年元旦社论的新年展望部分会预告该年是两大历史事件发生的“X十周年”。
    其三,受众本位规律。“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1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祝福语逐渐由官方话语转变为“接地气”的民间话语,体现了以受众为本位的新闻规律。改革开放之初的元旦社论没有新年祝福,自1991年起出现了祝福语,1994年起祝福对象从“全国各族人民”扩展到“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1997年香港回归后,“台港澳同胞”的表述变为“港澳台同胞”。从1991—2011年,部分年份没有设置祝福语环节,2012年起祝福语从开头移到了结尾。新年祝愿方式由自下而上的祝福变为趋于平等的祝福,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众地位的提升,从官方话语的“传播本位”发展为平等对话的“受众本位”。
    从文本向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坚持党的领导与新闻规律相结合,在形式上置于头版、字数减少,在内容上正文回顾过去一年发生的客观事实、结尾发出动员性的号召、人民众成为祝福对象,既坚持了党对新闻媒体话语的控制权和主导权,又遵循了新闻话语本身的生成规律和传播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