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理论(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三点一面的文学批评基础理论
三点:
1.文本主体论:作者批评:以创作为焦点
精神分析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19世纪的实证主义文学批评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批评
2.文本本体论:文本批评:形式批评:以语言、结构、文本为焦点
新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批评(叙事学理论)
3.文本客体伦:读者批评:意义批评:以接受、阅读为焦点
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批评)
解构主义批评
现象学批评
阐释学批评
一面:文化批评:以话语权利、意识形态为焦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女性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批评
文化研究
“三点”为文本批评的三个侧面,而“一面”表达的含义则起到统一蕴含及表达三个侧面涵义的功能。
三点:本体论、主体论与客体论方面的批评
1. 第一阶段:文本主体论
discourse19世纪的实证主义文学批评:
侧重于研究与作家创作有关的外环境,如作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的经历等作为作品研究的参照。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批评:
侧重作家创作的内环境,如灵感、激情、想象力和个性等作为作品研究的参照。
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sis Criticism):
(含主体论思想:作者创作心理探讨;本体论思想:作品中人物心理探讨。)
以泛性论为核心,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基本概念:1)三元人格结构:ID 原我:原始的本能冲动,服从“快乐原则”;Superego 超我:道德化了的自我,即常说的理智与良心,与原我形成尖锐的矛盾和冲突;Ego 自我:处于二者之间,有两大职能:一是通过直觉和思维来满足:“原我”的要求,实现所谓“现实原则”;二是作为一个保护系统把本能冲动遣返到潜意识中去。2)人的本能冲动主要表现为性欲,即Libido ,人从孩童到老年均受Libido 的控制,当人的性本能不能获得满足,将出现“Libido抑制”,要想摆脱它,除正常性活动外,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叫“Libido转移”,转移的一种途径是做梦,而另一种就是文艺创作,借此来化解本能冲动造成的紧张。弗洛伊德的美学理论即是这一观点的展开。
文学艺术的感染力:读者和作家一样处在“Libido抑制”状态,同样的压抑感受形成了他们心灵上的默契。
主要创作技巧:暗示与象征、形象的模糊度和清晰度变化、形象的精神强度和置换等控制。
与“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幻觉”等潜意识动机相关联。
潜意识的体现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梦境,而另一个就是作家通过他的文学作品显示。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就像一场白日梦,文学批评工作如同释梦,目的就在于出隐藏在作品中的隐意,即作家本人的无意识欲望。但是,正如梦的形成要经过凝缩、移置、象征和二度润饰才能把梦的隐意改装成梦的显意一样,在一部文学作品形成的过程中,作家在材料、语言、意象、象征、情节等多方面进行了艺术加工处理,从而将它真正的无意识欲望有效的掩饰起来,因此,文学作品比梦更隐晦曲折,需要仔细的阅读才能了解作家暗含在作品中的隐意。为有效破译隐意,主张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作品中的“症
候点”上,即指在叙述中那些看起来是回避、矛盾和紧张的点,以及那些歪曲、暧昧、空缺、省略的点,这些正是通往作者被压抑的潜意识的通道,由此可以出作家的情结所在,对作品的隐意做出阐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启发批评家去关注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创作主体的无意识原动力及其深层次心理结构。
作品的多义性:即使作者有既定的创作意图,意义也难以确定,因为作品的内容基本属于潜意识范围,潜意识中的各种意义不但暧昧模糊,而且相互发生作用,造成神秘莫测的效果。
作家心理分析:作家创作的自觉意向,它可提供一定的参照,但最终不能决定作品的意义。而不自觉意向才是作品的真正灵魂。探寻作家和作品人物的潜意识活动是破译文学作品“深层含义”的有效方法。
神话原型批评(Myth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
由荣格开创,如果说弗洛伊德从个人性心理的角度解释文学现象,荣格所作的正好相反,他认为作品的意义正在于超出个人的局限,并把作品看成一个“自主情结”,即作品的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受作者知觉主体的控制,任何作品都可以在古老的神话和传说中到它的原型。是在文学作品创作中遵循的体现“集体无意识”(针对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的某些原始的规范和类型。新批评注意从微观上探讨作品,原型批评则注意从宏观上探讨。
2. 第二阶段:文本本体论:形式批评:以语言、结构、文本为焦点
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
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代表为什克洛夫斯基(V.Shklovsky,1893-1984)、埃亨巴乌姆(B.Eichenbaum,1886-1959)、托马舍夫斯基(B.Tomashevsky,1890-1957)等人,也包括后来成为布拉格学派的雅克布森(R.Jakobsen)和《民间故事形态学》的作者普罗普(V.Propp)。主要观点:1)对文学批评一定要依赖于有关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的传记式考察提出质疑,与新批评相似,力图在历史、哲学、传记、心理学等研究之外,为文学批评建立独立的规则,埃亨巴乌姆:“形式主义者具有一种科学实证精神,既抛弃哲学的假定、抛弃心理学或者美学的解释。”2)为20世纪西方文论提出新视角:对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分,“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的概念,以及对现代叙事学(Narratology)的启发。3)20年代后期转为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主要成员:雅克布森,穆卡洛夫斯基(J.Mukarovsky),韦勒克(R.Wellek)等人。他们在俄国形式主义和后来的结构主义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因为他们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运用到文学研究之中。从语言学角度将文学作品界定为一种自身的结构,即后来新批评派所推崇的“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此外,将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进一步引申为“凸显”(foregrounding),这是布拉格学派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尤其是对叙事学的影响。穆卡洛夫斯基: 诗性语言的功能,就是“使表达最大限度的凸显出来”。注重语
篇结构、形象、修辞、象征及视角的研究。
新批评1941.J.C.Ransom New Criticism:只注重作品内容,注重“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批评的实践层面。1) 文学本体论:对构成作品意义的局部结构和整体结构的研究。2) 细读法:文学批评的有效程序应当是详尽而又精确地分析一部作品内部各要素的复杂的组合方式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分辨出“含混”(即歧义)现象。提出“张力(tension)、悖论(paradox)、反讽(Irony)”等重要观念。3) 任何文学作品,它们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词语、比喻和象征,而不是人物、思想和情节。(见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泰特《诗歌张力说》(Tension in Poetry,1978)
内涵(intension):联想意义(connotation);外延(extension): 字面意义(denotation)
内涵使诗意具有多重性:1.多种含义的线性排列特征,2.同一含义的多层面排列特征,→(含义的广与深)→含义的朦胧性与模糊性。
外延则迫使诗意具有一定的明晰性:。
张力:内涵的朦胧性与外延的明晰性。(成功作品的标准)
结构主义批评(Structural Criticism):
来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艺术的目的是给人提供感受和体验,并非说教。1) 作品题材的多样性来自题材表述之载体即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等实现的,近似于新批评理论,注重文本本体论。2)将作品结构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注重深层结构的高度抽象特征。3)叙述语言的多层次特征:功能层次:功能是最小的叙述单位,但随着叙述的展开会获得重要的意义。行为层次:作品中人物的言谈举止,与精神分析不同,不注重人物心理分析,而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来描述和划分人物。叙述层次:叙述作品的最高层次,借助读者的阅读将他们引入作品意义的内核。4)结构主义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叙事学研究,
热纳特( G.Genette) 《叙事话语》(Narrative Discourse)作为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最主要代表,他试图将“语言学范式”扩展成一种“叙事的语法”。认为:文学已经太久被视为没有符号的意义,因此现在有必要将它视为没有意义的符号。
贡献:时序与时限的研究,以及对视角及叙事者的区分。
他用较为抽象的“聚焦”(focalization)表达视角或视野,提出三种聚焦模式的划分:
(1)“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编辑性的全知:叙述者常常
站出来,发表有关道德、人生哲理等方面的议论;中性的全知:叙述者不站出来进
行评论),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可用“叙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