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 E SHU TA N TA O
学术探讨目的论对农业类文本翻译的指导意义
郑州西亚斯学院堪萨斯国际学院潘冬欣
摘要: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主导理论。农业类文本作为“信息性文本”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其译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农业科技类文本翻译的表达方式和句型结构不能局限于原文。因此,要达到上述目的,可基于目的论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关键词:目的论;农业类文本翻译;传递信息
一、目的论及其三原则
“目的论”是赖斯和弗米尔提出的一种翻译观念,是功能翻译学派的主导理论[1]。目的论(Skopos Theory)中
Skopo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kopos”,这一术语通常指译文的目的。在目的论理论框架中,其主要强调目的决定手段。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翻译的最终内容应该按照目标语读者期待的方式和接受方式进行。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限制,它转换了那些认为翻译只是静态语言现象的思
维方式,使翻译被赋予动态跨文化交际的新内涵。目的论的翻译原则有三点: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指翻译应该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即明确译文的交际目的、译者有明确的翻译目的、译者使用特定的翻译策略实现该目的。连贯性原则从语用学角度表述,译语文本必须符合语内连贯。忠实性原则是从语际连贯性的角度进一步阐述目的论。显然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都是目的性原则的补充。
二、农业类文本的特点
首先,无论汉语还是英语的农业类文本,都呈现出语言规范、文体质朴、语气正式、陈述客观、逻辑性和专业性强等特点[2]。此外,农业类文本也属于“信息型文本”,这类文本核心功能是传递信息,达到交流目的。所以,无论是农业报道、农业理论或农业类观点陈述,都具备“真实性”。其次,从微观语言上说,农业类文本词汇颇具专业性,且词性转换灵活,广泛使用动作或状态的抽象名词、派生词,及有名词功能的动名词,广泛使用连词,普遍采用以名词为中心的词组,表达动词概念。另外,就句法层面看,农业类文本大量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表述一个复杂概念,这种方式能够使行文逻辑严密、结构紧凑,有时句子很长,一句就是一段,后面往往跟着短语、独立成分、后置修饰语、非限定性动词结构以及各种从句。被动句在此类文本中也频繁出现,表达客观事实。最后,从时态角度来看,农业类文本时态大多为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和一般将来时,其他事态出现相对较少,修辞手法运用相对单调,普遍使用逻辑性语法词汇。
transform的例句三、从目的论看农业类文本翻译策略的运用
农业类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意在向读者告知农业真实信息。农业类文本既要完整传递农业信息,又要易于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实质内容。
(一)农业专业名词的翻译分析
科技英语的词汇多分为如下几类:专业词语、半专业词语及一般词语。专业词语能否准确翻译,直接关系科技英语文本信息传达的忠实与否,故翻译时需借助各种工具词典,准词语意思,确保原文信息正确传达,同时还要保证译文连贯性。
原文:除了旱灾,还有涝灾、雪灾、风灾、冰雹灾害、病虫害灾害,等等,都是农业不得不面临的自然灾害。
译文:The natural calamities for agriculture include drought,waterlogging,snow injury,wind and hail damage,as well as plants’diseases and pests disaster.
专业词汇翻译有误,势必导致原文信息失真,文章翻译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因此,专业词汇的翻译要以忠实为原则,确保词汇准确性才能实现文本功能。该例子中有六个农业气象类词汇。译者查询《汉英农业分类词典》后发现,旱灾翻译为“drought”,已经广为大众所接受。雪灾在该词典中是“snow injury”,
风灾是“wind damage”。涝灾在该词典中并没有对应的表达。《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显示,waterlogging为名词,谷歌搜索结果该词出现过3900000次,waterlogged damage词条显示为436000词。所以,waterlogging更合适。《汉英农业分类词典》中冰灾和旱灾的表达分别为ice damage和hail damage,《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显示,hail的意思为“small balls of ice that fall like rain”。所以,hail一词已经包含了ice,可见,冰雹灾害译为hail damage更加准确。根据表述简洁流畅的原则,将“风灾、冰雹灾害”合并翻译为“wind and hail damage”。最后一个专业词汇是“病虫害灾害”,这一个词其实指两种灾害,即植物病害和虫害。鉴于该书的翻译目的是传播中国农业知识,译者本着让读者理解农业类信息的原则,采取分译的方式,分别把植物病害和虫害翻译为“dis⁃eases and pests damage”。
教育管理
学术探讨
XU E SHU TA N TA O
原文:……春播得改到夏播去。
译文:……who have to transform spring sowing into sum⁃mer.
《英汉农业分类词典》中只有春耕和冬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耕种意为“耕地和种植”,播种意为“播撒种子”。根据原文内容,春播和夏播主要指农民春季或者夏季播撒种子的活动,故此处不能单纯使用spring tillage,而是选择spring sowing和summer sowing来表达。
综上所述,以目的论为主导,采取准确、忠实的原则翻译专业词汇,能够让译文更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二)农业类句式翻译分析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语系,二者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语音、语义、句法、篇章、修辞、逻辑以及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等。
原文:叶圣陶先生《多收了三五斗》中秋收后农民去米行卖完米后说的一句话,反映了农民灾年歉收亏本,丰年谷贱伤农的境遇,道出了农业的“高风险”和“低收益”问题。
译文:The word from farmers who sold rice after autumn harvest shows a dilemma that in good year corn is hay and in ill year straw is corn,expressing the high risks and low returns of agriculture.
王力指出:西洋语的结构好象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象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3]。英语注重结构与形式,语言特点严谨;汉语注重功能与意义,语言特点简洁。在翻译这句话时,译者先分析汉语的句子功能和意义,而后再确定英语行文结构。原文句子主干是农民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反映了一种不好的情况。所以,译文用“the word”作主语,谓语是“shows”,“farmers”后跟定语从句修饰,即秋收后卖完米的农民,这里“dilemma”指进退两难的境地,在此句中是宾语,恰好适合此处农民的窘境,上述结构为主句。原文中“灾年歉收亏本,丰年谷贱伤农”解释dilemma的内容,且该句在原文中与“dilemma”意义同样重要,所以用同位语从句,借用英文谚语表达。原文中的“问题”是境遇道出的问题,所以用现在分词修饰谚语。汉语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句式结构整齐均匀的句子,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等,这类汉语句子有时为达到对仗目的,往往不采用关联词,但是根据英语行文特点,则需要表达出句子之间二者的关系,故原文“灾年歉收亏本,丰年谷贱伤农”,译者用“and”连接表达递进,更加符合目的语行文习惯。
原文:北京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天坛祈年殿原名祈谷殿,就是明清两朝皇帝用来在农历正月敬天祈谷的专门场所。
译文:Qinian Palace,originally named Qigu Palace impli⁃cating the praying for an abundant harvest of all crops,as one of landmark building in Beijing is a special position of emperors’worship in the first month of lunar calender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原文主语是“祈谷殿”,故翻译时也采用“祈谷殿”作为主语。主语后面插入同位语结构,主要用以表达祈年殿原名,并且简单解释“祈谷”的汉语意思。译者采取这样的翻译方法,较好地帮助没有中文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原文、理解“祈谷”的深层含义。“皇帝祭祀”修饰“专门场所”,其后边分别是农历和历史时间。译文句子结构紧凑,符合英语句式的“聚集型”(compactness)特点,这里与灵活多样的“零散型”(diffusiveness)汉语句式结构形成鲜明对比。
原文:去年是水灾,收成不好,亏本。今年算是好年时,收成好,还是亏本!
译文:Water logging caused a poor harvest last year,while a good condition of this year did not make profits.第一个主句主语是“水灾”,由于水灾引起收成不好,故目的语中谓语动词选用cause,而状语置后。针对第二个主句,其内容为“今年各项自然条件虽然都表现不错,但并没有盈利”。所以,“今年好的自然条件”可在此处考虑作主语,助动词加否定形式,表示没有盈利的事实。该例子充分说明,英语表达惯用关系词和连接词,表示上下句意之间的意义,即形合[4];汉语仅从文字符号本身并不能看出本质关系,呈现出少用甚至不用这类词汇的的点,多将逻辑关系体现在句子内容和意义上,即意合。
结语
根据目的论原则,农业类文本的汉英翻译应当更加重视译文语言的可接受性,关注农业英语文体特点,重视译文逻辑意义、客观特点和准确性目的。同时,译者需要深刻理解文化差异,考虑译入语读者的心理感受与接受能力,充分发挥读者的主动性,避免读者困惑不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国际间农业学术交流,有效传递农业文化,为世界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注:文中例句均摘自《读懂中国农业》(张云华,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Vermeer,Hans Josef.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In L.V.(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
[2]汪庆伟.农业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方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04):124-128.
[3]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潘冬欣(1994-),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农业类文本翻译。
(责任编辑刘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