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理念下的法学教学课堂设计content的中文翻译
  CLIL(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中文翻译为“内容与语言的融合式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以语境为中心、内容驱动式的双语教学方法。笔者讲授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以下简称“国知”)双语课程,运用CLIL教学理念和特方法来设计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贯彻“学生本位”的课堂理念
  对美国现代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John Dewey认为课堂应当有助于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智力发展,因此课堂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oriented)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具体到CLIL课堂,“学生本位”体现在细分学习者类型和注意力理论的应用方面。
  (一)根据学习者类型设计授课方法
  在教育学领域被广泛运用的学习者类型理论是VAK理论,由Richard Bandler和John Grinder所建立和发展。V代表的是视觉型学习者,他们对于绘画、雕塑、图表等视觉刺激有较好的感知力,对语言文字则不太敏感;A代表的是听觉型学习者,他们倾向于接收演讲、讨论、录音
等听觉方面的刺激,对于讲授者的语音语调、韵律节奏等较为敏感;K代表的是实操型学习者,他们更乐于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去理解和记忆,比如参加课堂组织的活动、讨论或是完成课后教师布置的任务。CLIL教学要求教师综合运用所有的外界刺激,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国知”课程中学生阅读到的大多为纯文字材料,大段的国际公约条文和艰深晦涩的法律术语构成了其主体内容。很显然,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类型有意识地重新设计阅读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调解和仲裁中心”(MAC)的纠纷解决程序时,教师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长约5分钟的视频材料,内容是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纠纷,作为学习的背景(针对听觉型和视觉型学生);接下来由教师通过一张流程图向学生直观展示MAC的替代性纠纷解决途径(针对视觉型学生);最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员分别扮演双方当事人和调解员,通过案例演练来体会调解仲裁程序在国际贸易纠纷解决中的作用和优势(满足实操型学生的需求)。
  (二)运用注意力理论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研究表明,一般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时间为10到20分钟。如果一个教师以一成不变地语调、
语速喋喋不休,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肯定是低效的,因此应当尽量避免用相同的语速和语调授课。但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形式有效地激发接收者的兴趣,有意识地在一个课时中不安排超过三个知识点的内容,并且在每个知识点之间加以变化。比如,在知识讲解后安排一个小游戏,既可以复习刚刚学习过的内容,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建立CLIL课堂的三大支柱
  CLIL课堂中三个相互影响和支撑的部分:内容、语言和学习技巧。内容是指某个专业课程中要教授的所有知识点;语言是指学生藉以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的外语工具;学习技巧不是针对学生的,而是指教师在了解学生类型化特点的基础上对于课程任务的设计技巧。
  (一)内容及其改造
  Dewey在1910年的著述《我们如何思考》中强调教材应当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鼓励他们触动内心的求知欲去探索世界和解决问题。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本科专业教材很难符合上述要求,因此CLIL教师在课程的内容输出方面必须有所作为:分析材料进而改造材料。分析材料要从语言、结构以及知识点三个方面进行: 材料内容是否吸引人、材料的组
织是否友好、是否有相应的图片和图表辅助理解?评价语言方面是否艰深的词汇太多,是否句子结构太复杂?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去抓住材料的内容进而完成课程任务?改造材料,使之变成“用户友好型”,仍然应当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
  以“知识产权的概念和保护意义”为例,教师手中是1000多字的原版英文材料,取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从CLIL的教学理念来看其缺陷很明显的:首先,纯粹的文字对于学习者的吸引力可能不够,对初学者而言更是缺乏直观的感受;其次,在语言方面,producers of phonograms、moral interesting、 material interesting等专业术语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很大的障碍。改造材料,用图片和表格增加材料的可读性;此外,为学生准备一份词汇表。
  (二)语言的学习
  在CLIL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语言方面的具体要求可以分为两个维度,第一层次是较低层次的词汇和术语,第二是较高层次的语法与句子结构。
  首先,强化专业词汇的学习。在电子词典普及的今天,学生遇到生词已经可以很方便地自己查询,但是专业性很强的词汇需要教师特别加以指导。以“国知”课程“国民待遇原则”的阅读
材料中,教师选择详细讲解的是national(国民)、industrial property(工业产权)、respective law(国内法)和prejudice(偏见,歧视),这些词汇属于专业词或兼容词,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条约内容的理解。
  其次,进行必要的语法讲解。CLIL教师不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语法知识上,但有时候句子的结构、时态等可能会对内容的理解造成障碍。国际公约常常结构复杂,还嵌套了多种插入语成分,学生要准确理解和翻译其意思很有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进行细致的语法讲解,但目的仍然在于掌握内容。当然可以选择让学生先尝试翻译,再进行评析,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最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以综合使用听读、听写练习,复述,课堂提问、讨论以及辩论等训练方式。笔者的经验是,提示语和口语尽量使用简单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不同,授课和与学生交流时候用简单英语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鼓励他们开口说话。另外,课前三分钟讲一个英语幽默小故事,学生会心一笑之后跟着模仿,一个学期下来在发音和口语表达会有很大的进步。
  (三)学习能力和技巧
  自我学习能力与个人素质相关,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以摸索和总结。教师同样可以在课
堂内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讨论和课堂报告是CLIL课堂中两种比较常见的学习技巧训练方式。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与所有的成员平等友好地协作,包括如何进行任务的分工、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如何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课堂报告是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在“国知”课堂上,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两次主题报告。在这期间,学生要查阅文献资料、与教师和组员交流想法、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课堂陈述。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和评述,学生会对报告的内容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如此CLIL所强调的内容、语言、学习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贯彻。
  三、布置合适的评价任务
  CLIL的评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内容与语言的教学并重意味着起码有语言和内容两套评价过程。其难点在于,如果试图用一个任务或者测试同时考察学生的内容和语言,就可能会模糊评价结果。比如一个学生无法准确地回答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三大原则,有可能是他(她)没有掌握这几个原则,也有可能是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来进行表述。因此教师在设计评测任务时要始终保持内容与语言的平衡,还要善于从学生的评测结果分析教学中的真正薄弱环节。
  首先,教师设计任务时候应当兼顾语言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各个不同的阶段都有所体现。下图是一个CLIL评测体系矩阵:横轴表示任务对于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从左向右依次加强;纵轴表示任务对于学生在内容理解方面的要求,自下而上依次增加。假设教师设计了ABCD四个任务(Task),它们分别处于矩阵1、2、3、4中的不同位置。[4]课程刚开始时,建议选择A,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者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有一定进步后可以逐步加入B和C,D作为综合程度较高的任务适宜出现在最终的测评任务中。
  其次,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当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的LOTs和高层次的HOTs,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任务类型。分类、识记和比较可以划入较低的类型,而评价、预测、假设、创新属于第二层次。学习者需要渐进式的挑战,从识记、理解、应用逐渐过渡到评价、分析、创新等高级别。例如,学生一开始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记住“商标混淆”的概念,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解释这个名词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是识记层次的评测任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还能够比较“售前混淆”与“售中混淆”的区别,最后可以对商标侵权行为中的混淆标准进行简单的评价,这就过度到了较高层次的类型。
  最后,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评测任务类型并认真设计每一个任务。除了所有课程通用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正误、问答题、论文写作,还有一些被证明是实用有效的方式可以选择,比如小组听写、九宫格游戏,对抗性竞赛等。以小组听写为例,两人组成一队,第一轮一方只听不做笔记,另一方可以做笔记,然后两人同时复述教师讲述的内容,第二轮互换。这组训练从形式上看是评测学生听、写和说的语言能力,但由于语言涉及的内容是专业课程知识,所以兼顾了CLIL所要求的内容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