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621630 (2003) 0420050207
伊拉克战争的特点和未来战争模式
张晓岚
(上海航天信息研究所,上海200233)
摘要:从联军的空中打击和信息优势2 个方面,归纳了伊拉克战争的特点。介绍了战争中使用的智能化武器装备,并探讨了本次战争所展示的未来战争模式———海、陆、空、天、电一体化的网络中心战。最后提出我国应建立积极防御的国防体系。
关键词:空中打击; 信息优势; 智能化武器装备; 未来战争模式; 积极防御
中图分类号: E835. 8 文献标识码:A
The  Characteristic of  Ira q War and Mode  of  Future  War
ZHAN G Xiao2lan
( Shanghai  Institute of  Spaceflight  Information ,  Shanghai  200233 , China)
Abstract :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raq War through air beat , information advantages and the main beat as well as weapon intelligent equipment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futur e war mode of weapon system2net center war integrative with sea , land , airspace , aerospace and electromagnet is concluded , and finally the proposal of establishing our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effectively is provided.
K eywords :Air  beat ;  Mastery of  the information ;  Weapon  and equipment ;  Future  war  mode ;  Active defense
0 引言
2003 年  3 月20 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先发制人,以“斩首行动”为开端,打响了伊拉克战争。至4 月10 日,联军占领并控制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战争告一段落。此次战争虽然仅持续了20 余天,却展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内容。
9. 11 事件后,美国对其全球军事安全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明确提出了“先发制人”“
、首战即胜”的作战思想。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一直强调“新战争要有新思维”,提出了21 世纪战争的新理念,即用一支相对小型地面部队,配以强大的空中火力和一流的情报系统,直指敌人的心脏。此次
战争就深深打上了拉氏“军事革命”的烙印———极度倚重空中攻击、情报资讯、特种部队和快速行动的地面部队;攻击的目标更明确,更具针对性;手段多样,注意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战争伊始,联军未采用以往常见的先空后地、先外围后核心的攻击方式,而是空收稿日期:2003206217 ;修回日期:2003206224
作者简介:张晓岚(1972~),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情报工作。海地齐头并进,大部队与特种部队协同作战,各种攻击手段持续使用,对外围目标和核心目标进行轮番攻击[ 1 ] 。
本文对此次战争及其呈现出的未来战争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分析。
1    战争特点
1. 1  空中打击
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次战争中,联军共动用战机1 801 架(不包括旋翼飞机) 。其中,美国的现役战机几乎倾巢而出,英国出动了113 架,澳大利亚出动了22 架,加拿大出动了3 架。战机共出击41 404 架次(由于天气原因,有4 %出击无效或被迫返航) 。由此可见,空中力量已成为战场上主要的打击力量。
1. 1. 1 空中远程联队
此次战争中,美国空军打破了以单一机种分别组建作战飞行联队和支援飞行联队的原有作战模式,转而以多机种混编组合的全新作战编组,形成一支集制空作战、对地攻击于一体的合成作战联队,即
空中远程联队。该作战联队可根据需要立即向战区实施紧急部署,进行远程作战,是美国实施“全球警戒,全球到达,全球力量”先发制人战略的主要力量。空中远程联队所实施的威力巨大的空中打击,对加速此次战争进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从而使之成为有史以来耗时最短、效果最明显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远程攻击是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空袭的主要攻击方式之一,是指混编战机经过数千甚至上万公里的飞行,执行空中打击任务,其优势和特点有:
a) 巨大的战略威慑作用远程攻击战机一旦起飞,就会给敌方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巨大的战略威慑作用。
b) 强大的战斗力远程攻击战机武器先进, 火力强大,且能互相掩护,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
c) 超的续航能力空中远程联队的空中加油机可在飞行途中为战机加油,补充燃料,以保持飞行编队的续航能力,完成远程攻击[ 2 ] 。
1. 1. 2 精确打击前所未有地应用空中精确打击
手段,是此次战
争的最大特点之一,它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这种新型战争模式是以美国的军事技术优势为前提的。就军事技术的运用而言,这次战争与12 a 前的海湾战争差别极大: 携带激光制导武器的战机比例由20 %上升到100 % ,精确制导的比例从9 %上升到68 %。美国的精确制导武器能实施全天候全地域高强度远程精确打击,其射程  1 000 km 的命中误差不超过10 m。若没有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美军就不可能采取选择
战争中,联军投放的精确制导占全部精确打击武器的80 %~90 % ,其误差小于10 m ,2~3 发就可完全摧毁目标。目前采用的精确制导技术主要有寻的制导、遥控制导、匹配制导、惯性制导( INS) 、卫星制导( GPS) 和复合制导( INS + GPS) 等。制导弹药普遍采用了GPS/ INS 组合制导技术,配合光电/ 红外和激光制导,在确保高命中精度和全天候作战能力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成本。此外, WCMD 也是此次战争中大量使用的新型装置,它能减小下落过程中弹药所受的风力影响[ 2 ] 。可以预见,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防区外发射和超视距精确打击将成为空袭作战的主要攻击方式。
1. 1. 3  以制空权取胜
20 世纪80 年代,美军提出的空地一体作战理论并未真正经受实战检验。在近年发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军及其盟军为掌握战场主动权,都有一个夺取制空权的空中战役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
打击敌方的雷达、导弹和高炮阵地等防空设施,为以后的作战行动提供空中安全。但在这次战争中,因为联军战前已通过“禁飞区”的先期作战行动,掌握了伊拉克战区95 %的制空权,所以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夺取制空权的阶段。联军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全面展开陆空协同,辅以多方向、多波次和高精度连续突击,并以航母等移动式机场配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 ] 。
美军的总体作战思想是空中力量、地面部队和特种部队协同作战。开战后的第2 天,当地面部队前进受阻时,联军的空中力量就集中火力,对伊拉克地面部队的阵地进行打击。从各兵种来看,空军和海军战机对伊坦克和重装备进行轰炸; 陆军炮兵对
性打击和直取巴格达的冒险战略。伊固定阵地进行攻击“;阿帕奇”直升机攻击伊军试
据统计,在此次战争中,联军共投放制导弹药19 948 枚,占总投弹量的68 % ,远远超过了海湾战争的9 250 枚精确制导和300 枚“战斧”,从而使精确打击能力大大提升,既实现了打击的准确性,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附带损伤,而且效费比有很大提高。如此次战争中使用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 、联合防区外武器(J SOW) 、加装风力修正弹药散布器( WCMD) 的集束、E2bom e 微波脉冲等,每枚成本约50 万美元,但其攻击精度和效果却并不亚于高成本的“战斧”。大量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被用于攻击桥梁、发电站和建筑物等地面高价值固定目标。图反击的坦克;坦克和步兵则攻击伊共和国卫队的集结地。从空中力量使用来看,在高空,有新服役的E28C联合星(联合监视目
标攻击雷达系统) 向美军空地指挥员传递伊军主阵地情况;在中低空,有无人机、侦察直升机和轻型直升机侦察伊军的详细部署; 在此基础上,用F215 、F216 和F218 战机发射JDAM 和BA T 智能反坦克弹药等精确制导武器,攻击伊坦克、防空和火炮阵地。有1/ 3 的攻击机一直在空中待命,地面部队通过战场数据链,将情报实时传输给指挥中心和待命的攻击机。根据指挥中心的指令,攻击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实时打击,伊军根本来不及转移。这种绝对的制空权,为地面部队
在短时间内较顺利地占领巴格达提供了保证。战争中,联军几乎动用所有的轰炸机和战斗机, 对伊方的重要目标实施了规模空前的高强度空中突无人侦察机不断扫描空中与地面,将其数据传至指挥总部;空中预警机在战区上空搜索伊军导弹,同时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搜索地面的移动车
击。美空军现役的B21 、B22、B252 三种重型轰炸机辆
“;
捕食者”无人机在美国部队上空盘旋,准备对联
的部署数量、远程奔袭和精确打击能力均超过了以往历次高科技局部战争,特别是B22 隐身轰炸机,多次从本土起飞,一次作战飞行2. 5 万多公里,为地面作战提供空中支援。联军飞机平均每天出动的架次虽然少于海湾战争,但空中打击能力却提高了6 倍。因此,这次战争的空袭强度是冷战后最高的一次,伊军的指挥与控制系统在开战之初就被摧毁。
美军在战区部署的6 个航母战斗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参战的每艘航母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从联合空中作战中心实时接受作战指令; 每个舰载机联队和中队可以通过有关程序,自动检索有关空域的任务指令;每架航母舰载机都具备了投放激光制导或卫星制导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获情报, 随时实施精确打击。
1. 2 信息优势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现代化的立体战争,它通过对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C4 I) 系统进行优势整合, 实现了海、陆、空、天、电一体化,充分展现了信息化环境下立体协同作战的优势。
1. 2. 1 海、陆、空、天、电一体化航天系统是战场电
子信息系统的支柱,导航、侦
察、探测和通信卫星系统是夺取空间优势的重要保证。在这次战争中,美国共动用了约90 颗军用和民用卫星, 其中“长曲棍球”和KH212“锁眼”每天共12 次飞越伊上空。KH212 的可见光遥感图像分辨率可达0.  1~0. 15  m , 红外图像分辨率也可达0. 6~1. 0  m。另外, 美国还使用了国防气象卫星(DM SP)  ,它们可为军事气象预报员提供连续的可见光和红外传感器数据。此外还部署了U22 侦察机和“全球鹰”“
、捕食者”等多种无人侦察机、E23 和E28 预警机。地面的坦克和士兵也都配备了雷达和GPS 定位系统,
使各个部队间的信息传输和共享程度较海湾战争有了很大提高,从而构筑了海、陆、空、天、电一体化的信息化网络。
战前,美军就利用监视卫星、U22侦察机和“全球鹰”无人机获取的数字图像与截取的雷达及无线电波,协同识别防空掩体、政府建筑和军事目标的确切位置,为空中打击做好了准备。战时,空中有人和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所发现的任何移动目标进行数字成像。坦克指挥官使用“态势感知”计算机向指挥所传送位置、油料和弹药等数据,并通过接收指挥所传回的数据,对附近车辆进行敌我识别。战机与轰炸机均载有激光制导/  GPS 制导或导弹,飞行员能在最后1  min 对或导弹进行指令编排,引导其打击目标。开战后就采用全程电子干扰压制,充分发挥如侦察卫星、电子战飞机和地面电子干扰设备等各级电子战设备的作用,实施电子欺骗、佯动、干扰压制和摧毁等综合性打击,使对方通信中断、雷达迷盲、武器失控[ 1] 。
战前和战时的完全制电(磁) 权,使联军实现了战场信息的实时传输和信息向作战能力的迅速转化。这也是海湾战争所无法实现的。
由于美军的各型战机都安装了“快速战术图像系统”,每位特种部队士兵的电脑上安装了“漫游者”软件,参战的美陆、海、空三军指挥系统也都实现了联网,从而使卫星、侦察机和无人机获得的信息能够通过L IN K16 和其他数据链技术进行实时传输。每位战斗机和轰炸机的飞行员都能随时了解战场信息的变化,从而实现战场信息的实时传输。
大部分参加对伊攻击的战机都安装了目标数据实时接收和修正系统,可在赴目标区的飞行途中,通过卫星直接接收情报中心发出的实时数据,并对导弹的制导数据进行修正和更新,从而提高了目标打击的灵活性和随机选择性,攻击效果明显提高。在执行任务的战机中,约有1/ 3 是按起飞前的计划赴目标区进行轰炸,而2/ 3 是在升空后根据随机收到的目标指令执行轰炸任务的。这充分显示了信息向作战能力的迅速转化(即信息化) 。
而信息化武器系统则是指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打击对方的信息系统,对重要目标进行实体摧毁。其特点有:目标选择,注重打击要穴;情报信息获取, 力求准确性;武器运用,信息化武器系统成为主导; 攻击方式,大量采用非接触式精确打击。根据其杀
伤性质可分为2 类: 一是非杀伤性和软杀伤性信息化武器,如侦察卫星、通信卫星、G PS、电子战飞机、电子干扰台(站) 和多种智能信息处理系统等; 二是硬杀伤性武器, 如各种攻击机( 信息化比例大于
35 %) 、“战斧”、防区外对地攻击导弹、“宝石路”系列激光制导、集束、反雷达导弹,以及最新装备部队的电磁脉冲(信息化比例大于45 %) 等。由于这些信息化武器系统的使用, 本次战争的空袭精度由海湾战争的50 %提高到90 %以上。
1. 2. 2 对情报的依赖战场情报包括实时战场情报
b21隐形轰炸机和地理空间情报。
其中地理空间情报最为基础,它贯穿整个战争,所有的战场空间情报准备、任务规划和战略决策均与之相关;陆地、海上和空中导航,武器使用和作战指挥等,以及最高层的决策,包括何时何地开始作战,都必须依赖地理空间情报。
在此次战争中,美国家图像与测绘局( N IMA) 有70 多人被派到战场各处,为联军部队地面联合司令部提供空间地理情报。在总结科索沃和阿富汗战争经验的基础上,N IMA 构思、设计、开发和部署了可展开式通信系统( NDCS) 、地理空间情报数据库( GIL) 、移动式综合地理空间情报系统( M IGS) 和共同数据基础等4 种高性能系统。
NDCS 的远程访问N IMA 数据技术进行了改进,明显增强了N IMA 保障分队快速满足野战条件下地理空间情报需求的能力。在经过快速的样机试验后,地面部队配备了5 套NDCS。
GIL 填补了美国到西南亚的数据空白,它由3 名专职人员操作,能增加访问数据的用户量、提供丰富的带宽、减少在线时间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M IGS 是一套可以空运、综合通信的移动式可视化地理空间情报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反馈能力。战时,该系统能满足战场最偏僻位置的所有制图和影像需求,并成为N IMA在巴格达市及其周边地区为所有部队提供保障的核心。
N IMA 确保了所有作战人员具备共同的数据基础。这些数据安装在325 个外部硬设备上,遍及整个战场50 个遥远偏僻的地域,作战人员无需通过硬拷贝分发就可以在野外生产地图。这种低技术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获取关键数据的速度,战场指挥官通过影像和地理空间产品,就可了解即将进入的战场。
N IMA 对人员和资源的合理布置、巨大的信息处理反馈能力在此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部署和反馈程序可能会成为未来各部门保障军事行动的模式。2    主要智能化武器装备
此次战争中, 有多种武器装备系首次使用[ 4 ] , 如CBU2105 传感器引爆弹药、CBU2107 和A G M2 86D 常规空射硬目标侵彻弹等。在武器装备的使用上也采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方法, 如: JDAM 首次由F214D“雄猫”战机投放; F/ A218“超级大黄蜂”战机首次在进行燃料补给后继续作战;首次用“全球鹰”无人机进行打击定位和侦察; 首次使用C217 运输机空降战斗人员;首次使用“风暴幽灵”防区外;首次使用B252 轰炸机投放激光制导等。
战时,联军使用的几种主要精确制导武器及系统有:
a)“战斧”
B GM2109C“战斧”分舰射型和潜射型
2 种,用于执行对陆攻击任务,精确打击敌方指挥中心和防空阵地等重要目标。它巡航飞行高度较低, 突
防性能好,不易被敌方防空系统拦截。其中,舰射型B GM2109C 的射程为1 112~1 300 km ,采用地形匹配惯性辅助导航系统,命中精度极高,理论圆概率偏差(CEP) 为6~10 m ,实战CEP 为15~18 m 。此次战争中,美国共发射了750 多枚“战斧”。
b)“风暴幽灵”空射英国皇家空军在此次
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风暴
幽灵”( Storm Shadow) 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研制的新型中程空地。该导弹弹长5. 1 m ,翼展2. 84 m ,质量  1 300 kg ,可配用BROA CH 或高爆战斗部,射程大于250 km ,飞行中段采用GPS/ INS + 地形匹配导航系统,末段采用红外成像导引头精确制导。
发射后,导弹以高亚音速在低空保持巡航飞行, 弹上装有地形匹配和卫星导航系统,能自动调整航向,进行地形规避; 数据传输系统不断传送目标信息,引导武器始终沿正确的航向飞行。一旦接近目标,其末段红外热成像制导装置即可将其锁定,并实施俯冲攻击。
c)“小牛”空地导弹
“小牛”采用组件式结构,有激光制导、电视制导等7 种型号,最大射程22 km。此次战争中大量使用的是最新的红外热成像制导型,其威力最大,性能最先进,可在夜间、烟雾环境或其他不良能见度条件下获
得清晰的目标图像; 能识别各种伪装和隐蔽目标,甚至对发动机停止工作数小时的装甲目标也有
良好搜索能力。晴天条件下探测距离可增大1 倍。战斗部质量136 kg ,命中率大于85 %。在此次战争中大量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炮兵阵地和掩体等。
d) A GM286C 常规空射
A GM286C 由波音公司在A GM286
B 的基础上研制而成, 可携载908 kg 高能杀爆战斗部,也可配用电磁脉冲( EMP) ,中段导航采用GPS/ INS 系统,并加装新型末制导系统,命中精度极高(9~18 m) ,射程达  1 500 km ,主要用于对付高价值地面目标。
e)“宝石路”系列激光制导“宝石路”激光
制导是为适应现代战术攻击
飞机实施精确空地轰炸,在现役常规低阻爆破的基础上改进发展的一类新型航空。它极大地提高了常规航空在现代常规战争中实施战略、战术空地攻击的效能,是航空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该系列目前已装备美国和其他国家空/ 海军的各种作战飞机,但通常由F2117“夜鹰”战斗机投放。
“宝石路”主要用于打击移动硬目标、固定硬目标和固定软目标,是一种作战效费比很高的空地攻击武器。但由于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体制,在整个攻击过程中需要由本机、其他飞机或地面的激光照射器持续照射目标,使承担激光照射任务的飞机的机动性受到一定限制,在制空权无保障的情况下降低了作战飞机的生存力。
此次战争中大量使用的“宝石路”系列有GBU2 27 、G B U237 和增强型“宝石路2II”精确制导,是专为攻击伊拉克加固硬目标而设计的。
GBU224 (C/ B) 空军型、GB U224 (D/ B) 海军型使用了BL U2116 型战斗部。该战斗部可采用Ni2C o 合金钢、钨或铀(贫化或非贫化) 作为侵彻关键部位用材,大大提高了侵彻/ 穿甲能力,对目标可产生毁灭性破坏。
(a) E GBU227 激光制导在GBU227 制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由增强型“宝石路2III”( EP3) GPS/ 激光制导组件和BL U2109/ B 侵彻弹组
装而成。GBU227 制导与GBU224 基本相同, 是最新研制的一种高效整体式侵彻器(A U P) ,只是GBU227 专由F2117 隐身战机挂载投放。通过在质
量为907 kg BL U2109/ B 侵彻弹上加装雷锡恩公司“宝石路2III”制导组件,使BL U2109/ B 侵彻弹变为GBU227 精确制导,专用于攻击地下掩体和地面加固目标( 如地下指挥中心) , 侵彻能力是
BL U2109 型的2 倍。BL U2109 侵彻弹由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研制, 长2. 5 m , 弹径370 mm , 质量885 kg ,战斗部内装填243 kg 的Tritonal 或PBXN2109 ,弹壳采用优质钢铸造而成。
激光制导在使用时,需由机上飞行员或地
面人员用激光指示器产生的激光束照射目标,指导命中。因激光导引头不能穿透云层、烟雾或灰尘探测到从目标指示点反射回来的激光束, 因而GBU227 制导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雷锡恩公司在“宝石路2III”制导组件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增强型“宝石路2III”( EP3) GPS/ 激光制导组件,从而使E GBU227 制导真正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
(b) GBU237 精确制导GBU237 是GBU2
28 制导的改进型,专用于对付地面加固目标和地下目标。GBU237 激光制导掩体(质量2 t) 和GBU232  战斗部有BL U2113 型和BL U2110B 型2 种,均属高密金属侵彻型。前者对加固混凝土结构的穿透厚度为1. 3 m ; 对一般的地表土层, 306 kg TN T 的穿透厚度为30 m。GBU228 制导是在BL U2113/ B 侵彻弹上加装“宝石路2III”激光制导组件组装而成,具有极强的侵彻能力。BL U2113/ B 侵彻弹利用203 mm 炮管作为弹壳,因此弹壁较厚;全弹长3. 9 m ,弹径370 mm 。该总质量为  2 000 kg ,内部装填306 kg 的Tritonal 或PBXN2109 ,可穿透  6 m 厚的加固
混凝土层或30 m 厚的土层。
GBU237 加装有用于中段制导的GPS/ INS 复
合制导系统,弹头部装有用于末制导的毫米波雷达导引头,可昼/ 夜全天候使用。GPS/ INS 制导控制尾部装置的外形和尺寸与被取代的原航空尾翼装置相同,它由制导控制部件、尾锥体整流罩、尾部舵机、尾部控制舵和电缆组件等组成,其中,制导控制部件是核心,包括了GPS 接收机、惯性测量装置( IMU) 、任务计算机和电源模块等。
GBU237 的命中精度不如第  3 代激光制导,其CEP 的设计值为13 m ,实战为10 m 。该由B22 轰炸机投放,投放高度高达12 000 m ,最大投放距离为28 km ,可使载机在防区外实施攻击。
(c) 增强型“宝石路2II”精确制导增强型“宝石路2II”在“宝石路2II”上加装了GPS 制导装置,投放精度更高,并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它可采用GPS 或激光制导,也可以采用GPS 和激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