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器官: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甲基汞,肾--
母体毒性:指化学毒物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在发育毒性试验中常用母体增重减缓和死亡率来表示。
简述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实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
体内试验:整体动物实验,是研究标准的基本方法,结果原则上可以外推到人,但难以揭示和阐明外源物质的代谢通路和毒作用机制
体外实验:通常利用离体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物质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研究,难以进行亚慢性和慢性研究。
毒理学:传统毒理学是研究毒物的学科,现代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
构效关系SAR指化学结构与其生物学活性之间的关系。利用化学物结构特有的理化性质与其生物学活性的关系可以推测化学物毒性及致癌性
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分为急性: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亚急性:小于或等于一个月;亚慢性:三个月左右;慢性:大于六个月
蓄积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是发生慢性毒作用的前提。分为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检测:理化/生物学方法
/水分配系数指当呼吸膜两侧的气体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和肺泡气中的浓度之比。该系数可影响到达肺泡的气态物质通过简单扩散跨呼吸膜吸收入血,系数越大越易被吸收入血
毒效应:多态性的作用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毒效应谱是由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效
应构成,可表现为:1.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2. 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 亚临床改变4. 临床中毒5. 甚至死亡
一般毒性:也称基础毒性,是全身各系统对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反应,与特殊毒性(生殖毒性、致突变、致癌)相对而言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选择毒性:是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毒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产生毒作用
毒理学三大领域及特点共同服务于危险评定,核心:危险度评定/风险评估。1描述毒理学,采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独立实验,获得用于评价人和环境特征化学物暴露的危险信息。还可为外源性物质的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通过提出假说促进机理学的发展2,机理学:旨在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3管理毒理学: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机理学工作者提供的研究资料进行科
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药品等的安全
危险度评定:是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人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确定伴随的不确定性。由危害识别、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接触评估、危险度表征组成
毒物 在较低剂量下即能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化学物。按外源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农用化学物,嗜好品,生物性毒物,医用药物,军事药物,放射性核素
毒作用分类:1速发型或迟发型作用2局部或全身3可逆或不可逆4超敏反应5特异质反应---毒性分类:剧毒,高中低毒--形态分:气体,蒸汽,雾,烟,尘
毒理学替代法--3Rs原则:即替代、减少和优化。1替代:指使用其他方法而不用动物所进行的试验或其他研究课题,达到某一试验目的方法2减少:指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试验数据3优化:通过完善实验程序减轻给动物造成的疼痛,提高动物福利的方法
剂量: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者是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分类:1.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暴露的物质的量。给予剂量指动物的暴露剂量。应用剂量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部位接触、可供吸收的量2.内剂量是指已被机体吸收进血流的外源化学物的量。3.靶器官剂量,也叫到达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量与健康相关性由低到高:潜在,应用,内,到达,生物有效剂量
染毒期限:急性,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慢性
重复染毒的关键:暴露频率
生物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暴露生物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
贮存库:是指虽有外源化学物的蓄积,但尚未显示相应中毒效应的部位。该部位只是单纯的
化学物存积地点,意义: 减少蓄积部位以外的靶器官的毒物剂量,减轻急毒  体内慢性中毒的来源:动态平衡:消除-再释放-潜在危害 主要的储存库1、血浆蛋白 2、肝和肾3、脂肪组织4、骨骼组织
特殊屏障:指导致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使其存在于体内特定部位,阻碍其转运的体内屏障,由多层细胞及细胞紧密连接构成。包括血脑、胎盘、血睾、血眼屏障
转化毒理学:是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为能应用于环境与人监测,环境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防控措施的学科,是组学,计算生物学,遗传-表观遗传学的产物
剂量-反应关系指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剂量与引起的生物学作用的发生率或作用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通常随着剂量的增加,外源化学物导致的某种生物学作用的发生率或作用强度也随之增加或减少前提:①所研究的反应是由化学物接触引起的;②反应的强度与剂量有关;③要有定量测定毒性的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的手段意义:确认该效应是该化学物的毒性反应;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毒性;有助于确定研究体的平均反映和易感性范围;是判断某种化学物与机体出现某种损害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
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反应曲线反映了人体或实验动物对外源化学物作用易感性的分布
危险性谱三因素构成1暴露的环境有害因子2发生暴露特定的时间3个体对该环境有害因子的易感性
计量--反应关系类型:双曲线形,直线,S曲线
影响毒物吸收率的因素:浓度、暴露速率、溶解度、暴露部位的面积、发生吸收过程的上皮特征、上皮下微循环、毒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
影响毒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脂溶性、分子大小与形状、电离度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化学物的联合作用、暴露因素
化学物因素:1化学结构--取代基团,异构体,同系物2理化性质-脂水分配系数,分子量,挥发性和稳定性,气态物质的血/气分配系数,电离度和电荷性3不纯物或杂质
机体因素:1物种品系的差异--生理生化差异,代谢转化差异2个体间的遗传学差异--代谢酶
的遗传多态性,修复能力的个体差异3受体的个体差异3其他如健康与免疫状态,年龄,性别,营养状况与生活方式
暴露特征:暴露途径/期限/频率
暴露因素:暴露剂量与内剂量,暴露途径(静脉注射=吸入>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经口>经皮),暴露持续时间,暴露频率,溶剂和助溶剂
溶剂与助溶剂的选择:无毒,与受试物无反应,制成的溶液稳定(蒸馏水,生理盐水,植物油)
环境因素:1气象因素:气温气湿气压2噪声振动与紫外线3昼夜与季节节律4动物饲养条件
联合作用的评价方法:等效应线图法\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概率和曲线法/logistic模型,可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是指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分为1)非交互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  2)交互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
抗作用  相加作用:指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的算术总和  独立作用:指各外源化学物不相互影响彼此的毒性效应,作用的模式和作用的部位可能(但不是必然)不同,各化学物表现出各自的毒性效应  协同作用:指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 加强作用指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  拮抗作用:指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分为功能性/化学性/配置性/受体性拮抗
一般毒性评价研究目的1确定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2确定剂量-反应关系3确定靶器官4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毒性参数:1. 绝对致死剂量LD100 :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2. 最小致死剂量LD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3.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0/LC0 :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4.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LC50:指化学物引起一组受试动物一半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最重要参数,毒性分级的标准5.阈剂量LOAEL:指化学物引起受试对象有害作用的最低
剂量6. 最大无作用剂量(NOAEL)-安全限值。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8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9。未观察到作用水平NOEL10.阈值:一种物质使受试对象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有害效应阈值在NOAELLOAEL间,非有害在NOELLOEL间,急//亚慢/短期重复剂量
药物的安全范围:最小致死剂量LD01与药效ED99的比值
剂量反应关系比较的指标1. 急性毒作用带Zac=LD50/LimacZac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2. 慢性毒作用ZchZch=Limac/Limch Zch值大说明两阈限值之间剂量范围大,由轻微的慢性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急性中毒之间剂量范围宽,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转运方式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2)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膜动转运包括: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胞吐作用。简单扩散条件:① 膜两侧存在浓度梯  外源化学物具有脂溶性 非解离状态。滤过:影响因素为渗透压梯度和液体静压作用。易化扩散:某些不溶于脂质的沁水性化学物透过生物膜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转运的过程特点:顺
浓度差、不耗能,但需要载体,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指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特点:① 消耗一定的能量②载体参③特异选择性④可饱和性⑤竞争性抑制。意义:主动转运对化学物在体内的不均匀分布和排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