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成构成感
作者:吴振韩
来源:《中国书画》2015年第12
        一、有关构成的几个概念
        “构成Composition),是一种近代造型的专业术语,指构图要素有机组合成为具有形式美感的整体。俄国抽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曾说:所谓构成,就是内在的、有目的的使诸要素结构从属于具体的绘画创作目标把赋与绘画的目标完美无缺地具体化时,这同音,当然就是构成。文中康定斯基所指的构成似乎与造型同义。对于构成,杨永善曾指出:是一种近代造型的概念,也是设计教育的基础训练内容。其中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彩构成……构成和设计的主要区别在于构成是去掉了时代性、地方性、社会性和生产性的造型活动,也可以说是纯粹构成,而设计更多地强调合理性与目的性。在定义中,他强调了构成是一种造型活动,也是一种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训练。张宪荣在《现代设计词典》中明确指出构成是造型的近义词,但构成一词主要用于偏重于表现的抽象艺术或设计,是其形式塑造的手段,是现代造塑的重要概念。更一般地是把形状、彩与材料等形式化
构成要素进行视觉性的、力学性或心理力学性的组织称为构成。而其构成要素是抽象的理念形态或理念形态的感性化。在构成中。通常均避免某种描写或象征。但是构成的过程并非机械性的操作,而是闪耀着直观与智慧的灵光。他明确地指出了构成是按照一定规律和原则所进行的抽象性的造型活动,这种艺术造型避免表现主题和形成象征,强调纯粹的视觉形式。综上所述,对于构成的概念,我们可以总结和归纳出以下共通性的意义:第一,构成是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彩构成三个部分:第二,构成是一种纯粹形式的造型活动:第三,构成是一种以抽象为主的造型活动。
        当然构成的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与之有着直接逻辑关系的是苏俄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这是一个在1913年至1917年间于俄国形成的抽象主义艺术运动,它亦称结构主义’……构成主义提倡机械的美。而排斥艺术的思想性和形象性以及民族传统。主张依靠长方形、圆形和直线等构成没有表现对象的艺术。其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对构成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时的构成主义者为了欧歌社会主义的美好试图抛弃一切他们看似落后的艺术形式。彻底的与传统决裂。他们通过对工业技术的拥抱来表达崇高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在艺术上则借助抽象的空间形态,新的材料结构来与现代生活发生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代艺术史上,构成主义是反写实主
义中最极端的一派。
        整体来说,构成主义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纯抽象性。构成主义者利用完全抽象的标准几何形来表现纯粹理智的画面,这种风格只认定形式自身的合法性。构成主义者试图探索和挖掘更多、更新的形式语言,并尝试掌握功能与结构的审美可能性。第二,非客观性。构成主义不代表民族文化传统。也不来自寻常的自然物象。构成主义通过象征性和主观性来表达特定主题。构成主义者认为通过纯粹抽象的形式表达能够构建一种新的有意义的艺术。第三,新工艺性。构成主义主张用新工艺、新材料来构成艺术。利用已有的现代工业的物质成果如塑料、钢材和玻璃来构成新的艺术。第四,高科技性。构成主义者对科学与技术有着疯狂的崇拜,他们对现代科技热情地讴歌与赞美,他们把科学的作用绝对化和把技术唯美化,相信科学和技术是解决一切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有效手段。
        其实,构成主义最早在雕塑领域发轫,正如H.H.阿纳森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指出的:二十世纪雕塑所发展起来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概念之一就是构成(constructlon)。最具代表性作品有弗拉基米尔·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图1)。这是一个巨大的金属螺旋倾斜的框架,中央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其中包含有方形、圆形和圆锥形的基本结构。还有
埃尔·利西茨基(EILissitzky)设计((用红的尖锐的楔形击碎白的圆形》海报(图2),代表红军的红三角形插入了代表白匪军圆形中,这种采用基本几何形来表达了特定的主题方法,别开生面。给人留下了极其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构成主义受到之前法国立体主义,俄国至上主义和意大利未来主义等诸多艺术风格的影响。但就构成主义的艺术风格而论,它与之前的主流艺术风格之间似乎不是一种渐变,而是突变,也就是说,这种变化的跨度之大。超乎想象。比如1890年至1910年间在欧洲大陆达到高峰的是新艺术运动。它追求全新的自然装饰风格。强调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霍塔旅馆和巴黎地铁口的设计,就大量采用了有机曲线的自然造型。而紧接其后的构成主义则完全摈弃了有机造型。重视对于几何基本型的利用,强调完全抽象的表现,这与之前的艺术风格差异巨大。在笔者看来,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视觉形式的变化。更多是内在理念上的差异。构成主义将技术结构的审美完全绝对化,试图不断开拓艺术劳动的新形式,并尝试将已有的形式升华为一种新的艺术传统。构成主义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艺术风格,与人类历史上长期以来注重具象、模仿自然的造型艺术风格截然不同,可以说在艺术发展史上,构成主义真正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然这种革命性并不意味着对历史文脉的割裂。因为它与之前的艺术风格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
我们愿意细究,总能从历史的演变中到构成主义形成、发展和成熟的文化基因和内在逻辑。仅从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角度来分析。构成主义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大生产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当时机械化大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普通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比如1908年第一辆福特T型车就诞生于美国的生产流水线上。让更多的美国普通百姓享受至盯现代化的劳动成果。科技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社会现代化、民主化的进程。人们对于科学与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始高扬它的发展。最后甚至发展到了绝对信仰的地步。显然。这与之前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所提倡的工艺美术运动回归手工艺的理想是截然相反的。当时的大工业强调的是标准化、批量化生产为了生产的便利,产品的造型必须是绝对标准化、规范化的,因此,代表绝对理性的几何型产品逐渐成为了社会商品的主流,这种趋向势必影响到了同时代的艺术流派。所以我们看到构成主义艺术热衷采用抽象化、标准化的几何造型元素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后随着构成主义的深入发展,其造型理念逐渐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构成主义者主张脱离功利的纯抽象,而另一部分人倾向于形式为社会服务的实用主义,后者成为了主流。
        二、设计教育中的构成
        20年代以后,构成主义逐步转向实用主义的方向,具有了功利化的彩,其抽象的几何造型广泛的应用于建筑、雕塑、家具、产品、书籍、海报设计等实用领域。之后,由于政治原因构成主义在苏联逐渐式微,但1919年德国魏玛建立的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校却继承了俄国构成主义重抽象、几何和理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一开始就聘请一批欧洲激进的现代派艺术家作为学校的教员,其中包括立体主义、表现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未来主义的重要人物,如康定斯基、莫霍利·纳吉,约翰·伊顿、昂耐尔·费宁格、保罗·克利、凡·杜斯伯格等,因此,包豪斯在当时具有先锋和前卫的彩。
        格罗皮乌斯曾经在著名的《包豪斯宣言》中宣称艺术不是一种专门职业,画家、雕刻家、建筑家都应转向工艺的研究,号召艺术家与工艺技师结合起来,以实现艺术与技术、审美与实用的新统一。包豪斯在设计教育中主要有两大贡献:第一是开创了教学的双轨制:第二是构建了基础造型课程渐变构成海报”体系(图3)。所谓的双轨制是指在学校中艺术教师和技术工匠共同教学。以培养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产条件下,这无疑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而基础造型课程体系是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其中包括平面、立体和彩等内容,每门课程由专人负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
每一门课程中的基本形式做进一步的分解,将平面形式分解为点、线、面,将彩形式进一步分解出彩三属性、彩与形的关系、彩的象征与表情等内容。通过不断的细分,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得以独立化、简单化和纯粹化。今天看来。这种不断地细分就是为了适合了纯粹形式构成的需要,是机械化大生产的历史必然:其次,讲求分析、分解和分裂是西方文化的特征。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不定型的到德谟克利特抽象的原子,再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都强调将世间万物分解为某种特定的、可以控制的物质,由此来解释宇宙万物:再次,从组织教学的角度而言原本极度复杂的教学内容通过不断拆解细分后,每一项内容都变得可感、可知和可控,这样就便于教师的和学生的。因此。有人给予了它较高的评价:构成教学总结出一整套关于形式美的标准化模型。成为设计领域中带普遍性质的造型规律,它可以排开实用的目的要求,单纯研究形式美问题,不仅使初学者容易掌握,而且可以有效地挖掘人的造型潜力并启发创造力。可以说。包豪斯体系建立的构成教学法与构成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是一脉相承的,是构成主义在实用设计领域的延伸。整体而言包豪斯在教学中遵循结构自身的逻辑、强调纯粹的几何造型、追求标准化的设计,抛弃了形式的历史传统和外在的繁缛装饰,将造型与结构寓于技术的目的之中,实现艺术与设计的真正融合,包豪斯的内在理念不仅同俄国的构成主义保持内在的联系,也与之前的荷兰风格派和德国工
业同盟等艺术流派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但与其他流派最大的差异,在于他不仅体现在艺术理念上。而且还身体力行地落实至盯艺术教育中,可以说,包豪斯是一个现代设计文化的综合体。
        包豪斯开创的基础造型教学体系并没有以直接的方式传入中国。而是经历了从欧洲传入美国和日本,再从美国和日本传入中国港台地区。最后从港台地区传入大陆。这样一条常规西学东渐之路。20世纪20年代早期,庞薰栗就留学法国,他在1929年游历了德绍时期的包豪斯。深受触动,回国后组织了先锋的现代艺术团体决澜社,传播现代艺术思想。此外雷圭元、林风眠等诸位先生都留学法国,也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他们并没有直接的引进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也许他们有着自己的考虑,最后他们选择了现代装饰主义和新图案表现来改良和调和中西艺术。郑可先生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法国,深受包豪斯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在香港进行过小规模的包豪斯式的实验,随后变卖家产回到大陆,在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但后来由于政治原因,他的包豪斯的设计理想并没有在现实中得以实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黄作粲先生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接受研究生教育,而他的导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格罗皮乌斯,学成归国后,他在上海建立了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完整地推行包豪斯教育。此外,香港设计师王无邪在20世纪60年代也在美
国接受设计教育。返港后在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担任美术与设计课程,同时把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也带入了香港。除此外,近邻日本对包豪斯教育的引进、消化和吸收由来已久,并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并开始逐渐影响到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政治氛围日渐宽松,香港与内地、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时任广州美术学院教师的尹定邦和中央工艺美院教师辛华泉、陈菊盛等在接触到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后,正式将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体系引入到中国内地。1977年,中国大陆恢复高考,广州美术学院就率先开设了三大构成课程。其后,除了广州美术学院外,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无锡轻工学院也陆续开设了三大构成课程,由此一改以往以传统工艺美术课程为主的传统教学体系,标志着构成设计教育在中国大陆的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