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No.12·月刊    走进英国,立即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碧草连天、牛羊成。整个英伦三岛,空气清新,花香鸟语,看上去像一个大花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届英国政府注意出台、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结果。英国的环保政策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1 近几年英国出台环保政策情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英国也不例外。从1990年起,英国先后多次发布环境年度报告。1994年,英国积极响应里约全球环境首脑会议要求,率先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新工党政府上台后,提出对环境的关注将成为制订各种政策的核心。
1999年5月,英国政府公布第二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了同步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目标,并引入了量化指标。
2005年3月,英国政府出台第三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了到2020年的发展方向。这个可持续
发展战略中,涉及环保问题的指导原则是在环境极限之内生活,即尊重环境、资源和生物多样化的极限,为此要改善环境并确保生活需要的自然资源不受损害并世代保存。关于环保问题的优先目标是保护自然资源和优化环境,因此需要更好地了解环境极限,改善已经严重恶化的环境从而确保人人拥有良好的环境,并制订一体化的政策框架应对环境问
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的其它三个优先目标,即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气候变化与能源问题以及可持续社区都充分体现了环保概念。
2007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统计,介绍了68个领域的发展变化状况。    2007年10月26日,伦敦议会环境委员会在伦敦市政厅举办研讨会,讨论如何在伦敦,尤其在东伦敦地区发展生态友
好型制造业,并解决在环境发展过程中伦敦面临的阻碍。环境领域及相关的工程、制造、设计和市场创新将会为伦敦今后的经济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投资者的青睐。该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的最重
魏  磊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山东 济南 250021)
要的产业,也会帮助社会其他部门到相适应的解决方案。目前在伦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数共计14万人,与会人员表示,今后伦敦不仅要保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要努力成为世界环境及其工程、制造、设计和市场创新的中心。由此可见,英国的环境问题和环保政策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2 英国环保政策的具体内容
英国环保政策的主管部门是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英格兰及威尔士环境署、苏格兰环保署和北爱环境和遗产服务局是重要的地方环保管理机构。上述环保部门根据不同的环境问题和监管对象制订和执行相应的管理政策,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空气质量
2007年7月颁布新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空气质量战略,确定了改善空气质量的目标和措施。在工业空气污染方面,英格兰及威尔士环境署和地方政府根据污染防控条例对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能源、金属制造和加工、矿业和化工等行业进行分级管理。
2.2 化学品
1999年12月英国化学品战略出台,提出为应对化学品环保问题采取自愿行动,2000年成立的英国化学品利益相关方论坛为政府实施上述战略提供咨询和建议。此外,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和授权的REACH法规于2007年6月1日生效。2.3 土地
  为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土壤,2004年5月发布2004~2006英格兰土壤行动计划,英格兰土壤战略正在制订中,此外欧盟还在酝酿出台土壤框架指令。在受污染土地治理方面,有关1990年环境保护法第2A部分的管理体系于2000年4月在英格兰生效,自2006年8月起放射性也被纳入管理,苏格兰和威尔士也施行了类似的管理办法。
1亿吨,其中大部分
7年5月出台的2007英格兰废物战略确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将掩埋的可分解市镇废物降至1995年水平的75%,到2013年降至50%,到2020年降至35%;将不可再利用和不能制作堆肥的生活废物由2000年
的2230万吨减少到2010年的1590万吨和2020年的1220万吨;将生活废物再利用和制作堆肥的比例分别提高到2010年的40%,2015年的45%和2020年的50%;到2010年将掩埋的商业和工业废物相对2004年水平减少20%。
2.5 噪声
计划发布国家环境噪声战略用于管理环境噪声和居民区噪声问题。
2.6 水务
2002年11月颁布的英格兰水务战略确定的目标包括合理使用水资源并维持在水资源补充限度内,应对农业和城市对水资源产生的扩散污染,将水务问题和其它政策以及水务政策的不同方面更好地相结合。目前,新的水务战略正在制订中,政府关于水源和水质量的优先目标将随之公布。2.7 气候变化和能源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环境挑战。2006年英国气候变化方案是英国政府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核心战略,它阐述了英国政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介绍了英国准备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前首相布莱尔曾表示,英国应该在节能方面为世界做出榜样,同时称,防止温室效应继续恶化,光靠一个国家的努力无法实现。英国环境大臣米利班德表示,为鼓励民众主动关注环保,正考
虑推出一揽子环境税收计划。这些计划可能包括对大排气量汽车征收路税,增收石油、天然气制品销售税,甚至对新建筑设计中不考虑节能环保的工程增加税收等。
2007年3月,英国的气候变化法草案开始公开征求意见。为鼓励企业减排和到成本有效的应对办法,英国政府采取了征收气候变化税和推行排放交易制度等措施,并资助建立Ca rb o n T ru s t和En er g y S av in g Tr u s t两家机构,为企业和公众提供相关的咨询和服务。2007年11月15日英国议会正式公布《气候变化法案》,并进入立法程序。这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关气候变化的立法。该法案为今后50年英国应对气候变化规定了具体计划
2008.No.12·月刊
2008.No.12·月刊和目标。根据法案,到2020年,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26%至32%,到2050年则削减至少60%。英国首相布朗说,如果《气候变化法案》得到批准并实施,将给英国的二氧化碳减排戴上“法定帽子”。一旦减排目标完不成,环保团体就可以将政府告上法庭。布朗还希望进一步探讨把205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提高为80%,并希望发达国家都能实现这一目标。
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英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除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外,还非常看重税收等金融手段的调节作用。英国从2001年开始征收气候税,在全球率先推出这一税种。根据这一政策,除居民用电外,所有用电都需上缴气候税。与之配合的是英国财政部出台的气候税减征措施。企业如按时完成减排目标,可减免80%的气候税。为鼓励更多的企业提高能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英国财政部还设立了面向企业的减排基金。只要与财政部签下减排协议的企业,都可申请一定数量的无息贷款,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
2.8 消费者产品和环境问题
英国政府根据欧盟相关研究报告将食品、交通、建筑和服装等4大类产品中的10类商品列为环境影响评估和应对的“路线图”方案优先对象。此外,英格兰废物战略也确定了应提高资源效率的7类重点废物材料,包括纺织品、塑料、纸张、玻璃、木材、铝、食品和园艺废物等。
为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环境影响的了解,英国政府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产品绿标识和环境声明,例如自
愿性的欧盟生态标识、强制性的欧盟节能标识和自愿性的英国燃料经济标识等。2007年11月19日布朗在环境与气候变化会议上表示,各大超市已经承诺在2008年减少25%的塑料袋使用量。布朗说:“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取缔所有塑料袋,开始使用可重复利用并更加环保的替代品。”目前,英国主要大型连锁超市既提供免费塑料袋,也提供可重复使用的日用袋。日用袋售价10便士到20便士不等。每年使用的塑料袋在130亿个以上,平均每人一年用220个,每个家庭一周使用10个以上。绝大部分废旧塑料袋被
丢弃和掩埋。现在大型连锁超市T ES CO 通过奖励积分的方式鼓励顾客不用塑料袋或重复使用购物袋,这种做法颇有成效。
威尔士与英格兰的关系2.9 农业与环境问题
对农业涉及的土地、水、空气和土壤环境问题进行管理,自2000年开始实施英格兰农村发展计划,以贯彻政府的可持续农业和食品战略,2000~2006年欧盟和英国政府共投入16亿英镑用于该计划项下的各类活动方案。此外,英国政府目前正在为如何执行欧盟环境责任法令征求各方意见。
3 英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启示
英国政府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注意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环保政
策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不能不认真思考、借鉴英国的类似经验。
  近年来,尽管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环境污染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转变。当前的环境污染,固然与企业环保投入和管理有关,但环保政策法规滞后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国家除对跨省的七大流域有省级污水排放总量的规定外,对省内河流污水排放和区域性的有害气体排放均没有明确的排污总量标准。国家现行的排污标准由于技术和成本原因,与人、畜和植物的正常生存需求有一定差距。达标排放的污染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即使单个企业按国家标准排污,但当企业集排污总量突破了区域环境的承载能力时,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环境丧失其自然修复和再生能力。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尽快出台区域性环境承载能力标准。此外,国家要从政策法规上、管理体制上强化环保部门正常的执法职能,形成依法办事、加强监管的工作机制,保证环保执法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兑现这一承诺,到位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应当成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