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知应会问答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知应会问答 (2021年8⽉14⽇更新)
随着疫情形势发展变化以及防控政策动态调整,同时,近期全市12-17岁⼈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作⽅案也已下发,现将应知应会问答内容更新补充如下:
1.为什么新冠变异毒株有了希腊字母名字,命名⽅式是什么?
世界卫⽣组织宣布,从5⽉31⽇起,把最早在英国、印度等国发现的新冠变异病毒的名称改⽤希腊字母命名,这⼀⽅法简单且易于使⽤和记忆,避免了对相关国家造成污名化。依照新命名⽅式,最早在英国发现的B.1.1.7变异病毒改称为Alpha变异病毒;最早在南⾮发现的B.1.351改称为Beta变异病毒;最早在巴西发现的P.1改称Gamma变异病毒;⽽最早在印度发现变异病毒有两个分⽀,需关注变异病毒B.1.617.2改称Delta变异病毒,待观察变异病毒B.1.617.1改称Kappa变异病毒。截⾄⽬前,世卫组织已经⽤希腊字母命名了11种新冠变异毒株,其中α、β、γ、δ和λ5中变异毒株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毒株。8⽉8⽇,世界卫⽣组织官员表⽰,⼀旦希腊字母⽤完,新的新冠变异毒株可以⽤星座来命名。
2.什么是德尔塔毒株?德尔塔毒株的特点是什么?该如何防范德尔塔毒株?
德尔塔毒株⽬前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的主要毒株。德尔塔毒株最早发现于2020年9⽉印度报告的新冠
肺炎病例中,世界卫⽣组织于2021年5⽉10⽇宣布将德尔塔毒株纳⼊全球需关切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前已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成为全球新冠⼤流⾏的主要病毒株。
该毒株较以往毒株传染性和传播能⼒更强,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缩短,具有传播速度更快、病毒载量更⾼、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等特点。
国内外相关科学研究和疫情防控实践表明,德尔塔毒株并没有导致新冠病毒⽣物学特性发⽣颠覆性改变,
传染源、传播途径基本清楚,现有的疫情防控措施对德尔塔毒株仍然有效。现有疫苗仍然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能降低病毒在⼈中的传播风险,减少感染者的传播⼒,有效降低感染后的重症发⽣率和病死率。前⼀段时间,我国⾸次成功阻断了发⽣在⼈⼝稠密、流动性⼤的⼴东省⼏个地市的德尔塔毒株本⼟疫情传播,证明接种疫苗,戴⼝罩、勤洗⼿、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聚集等措施是有效的。
3.什么是拉姆达毒株?拉姆达毒株的特点是什么?该如何防范拉姆达毒株?
拉姆达毒株2020年8⽉在秘鲁最早被发现,2021年6⽉14⽇,世界卫⽣组织以希腊字母λ(拉姆达)命名,并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病毒之⼀。
拉姆达毒株的刺突蛋⽩存在数种基因突变,潜在具有更⾼传染性、更强抵御中和抗体的能⼒。⽬前已扩散⾄30多个国家。⼈们当前掌握的证据不⾜以确认这些突变的全部影响,针对这种毒株还需进⼀步研究以确定所需对策。
⽬前没有证据表明拉姆达毒株让现有疫苗效果打折扣,接种疫苗、戴⼝罩、勤洗⼿、保持社交距离、减少聚集仍是应对拉姆达毒株的必要防控⼿段。
4.什么是⼭东健康码?
“⼭东省健康通⾏码”(简称“⼭东健康码”)是疫情防控期间个⼈出⾏的电⼦凭证,是利⽤信息化技术实现疫
情防控有效治理的重要措施,是部署在城乡社区、公共场所的⼀道看不见的电⼦防线。由省委新冠肺炎疫情处置⼯作领导⼩组(指挥部)确定建设,已经接⼊国家⼀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济南市通⽤⼭东省健康码。
5.为什么健康码会变成黄码(中风险)?
健康码突然变成黄⾊的主要⼈是:14天内来⾃疫情中风险地区⼈员,或者前往过重点地区(经过的城市有中⾼风险地区)的⼈员;发⽣本⼟疫情的地级市和有扩散风险的毗邻地区⼈员;全省疫情数据库14天内异常的⼈员;实施居家观察未满14天的治愈出院确诊病⼈;接触医学隔离未满14天的⽆症状感染者;来⾃隔离期未满⼈员;其他需要纳⼊中风险⼈员管理的⼈员。
6.健康码变成黄码,该怎么办?
要密切关注“码⾊”动态变化,⼀旦发现异常应⽴即向所在社区(村居)或⼯作单位进⾏报告,积极配合落实防控措施;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具,前往核酸检测机构进⾏⼀次核酸检测。7⽉10⽇以来前往过重点地区的⼈员,进⾏⼀次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机构完成检测及时上传核酸检测信息,市民居家半天到⼀天的时间,健康码就会变成绿码。7⽉6⽇以来前往过中⾼风险区的市民需要间隔24⼩时进⾏2次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机构完成检测及时上传核酸检测信息,市民居家半天到⼀天的时间,健康码就会变成绿码。
7.现在能否离开济南市?
根据当前全国疫情的复杂形势,建议坚持⾮必须不出省。如确需离开济南市或是⼭东省,请对疫情保持⾼度关注,尤其是不要前往疫情中⾼风险地区、旅游热点地区。如确需前往中⾼风险地区,要提前了解⽬的地疫情进展及防控措施要求,做好⾏程规划,准备充⾜的⼝罩、免洗⼿消等防护⽤品,务必做好个⼈防护。
8.⼊境来济⼈员管理流程有哪些?
(1)⼊境报备:⼊境⼈员提前3天通过亲属或⽤⼈单位向所在社区报备⾏程安排,持登机前48⼩时在驻外使馆指定或者认可的机构进⾏核酸和抗体“双检测”阴性证明(或核酸阴性证明和抗体阳性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证明)向驻外使馆申办健康码。
(2)济南⼝岸⼊境来济⼈员。⼊境后⽴即纳⼊当地疫情防控体系,进⾏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特殊⼈员如边民、外交⼈员、重要经贸、科研、技术合作⼈员向所在区指挥部提交申请,经研判并审批后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在⼊境第1天(海关)和集中隔离第3天、第7天、第12天、第13天进⾏5次核酸检测。结束隔离后进⾏7天居家健康监测,并在居家第2天、第7天各进⾏1次核酸检测。
(3)省内其他⼝岸⼊境来济⼈员。省内青岛、烟台、威海⼝岸⼊境集中隔离期满后来济⼈员,由接站专班负责“点对点”接回济南机场,经机场⼯作专班进⾏⼈员分流后,由各区县指挥部⾃济南机场“点对点”接回区县集中服务点;在集中服务点进⾏2次核酸检测(间隔24⼩时),检测阴性的继续进⾏居家健康监测⾄解
除隔离后的第7天,并在居家第7天进⾏1次核酸检测。
(4)省外⼝岸隔离期满来济⼈员。⽬的地区县指挥部⽴即实⾏“⽆缝隙闭环管理”,提前掌握⼊济交通⽅式和到达时间,对乘坐公共交通⼯具返回的,落地后⽴即到交通场站⽬的地区县登记点登记,由⽬的地区县指挥部第⼀时间“点对点”转运⾄集中服务点。在集中服务点进⾏2次核酸检测(间隔24⼩时),检测阴性的继续进⾏居家健康监测⾄解除隔离后的第7天,并在居家第7天进⾏1次核酸检测。
在省外隔离期满后超过7天不满14天的来济⼈员,抵达后进⾏1次核酸检测;在省外停留超过14天后返回的,不再对健康管理和检测做出要求。
(5)国际航⾏船舶和远洋渔船作业⼊境⼈员。
船舶离开上⼀个港⼝在海上持续航⾏超过14天的,“点对点”转运⾄集中服务点进⾏1次核酸和1次⾎清抗体检测,检测阴性的居家健康监测7天,并在健康监测第7天进⾏1次核酸检测。
船舶离开上⼀个港⼝在海上持续航⾏未满14天的,上岸后⽴即“点对点”转运⾄集中隔离点隔离⾄满14天,后续检测和管理措施按照省内⼝岸⼊境政策执⾏。
9.省外来济⼈员有什么规定?
(1)⾮重点地区持健康通⾏码“绿码”出⾏,在体温正常且做好个⼈防护的前提下有序流动。
(2)⾼风险地区⼈员暂缓来济,中风险地区的⼈员原则上暂缓来济,如确需出⾏,须持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审批证明,并持有48⼩时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对来⾃中⾼风险地区和14天内到过或途经中⾼风险地区的⼊济返济⼈员,实⾏14天集中隔离,每7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集中隔离结束前开展1次抗体检测。由于防控政策因疫情发展形势动态调整较频繁,中⾼风险区返济⼈员应提前3天向抵达社区(村居)进⾏报备,及时了解抵达地区最新防控政策,并遵守最新健康管理政策。
(3)有本⼟疫情的地级市和有扩散风险的毗邻地区(以国务院公布中⾼风险区所在地市为准)持48⼩时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未持检测阴性证明的抵达后请于抵达⽬的地当⽇第⼀时间到指定的集中服务点进⾏登记和1次核酸检测。
(4)省内其他地市来济⼈员管理:省内⼈员持健康码“绿码”出⾏。
10.外出返济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近期有外地旅居史,特别是与确诊病例⾏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定重合的返济市民,务必主动报告并积极配合属地疫情防控部门落实好疫情防控和核酸检测等措施。
做好健康监测,尤其旅游归来后,应密切关注⾃⾝及家⼈的⾝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头疼、⼲咳、乏⼒等可疑症状之⼀时,需佩戴⼀次性医⽤外科⼝罩等防护措施,及时到就近的发热门诊进⾏诊疗,就医过程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具。
11.居家健康监测期间的具体要求?
居家健康监测⼈员在主动做好个⼈防护的前提下,可以进⾏必要的⼯作和⽣活出⾏,出⾏前须向所在社区(村居)报备,并佩戴⼀次性外科⼝罩,避免去⼈密集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具。本⼈每天早、晚各进⾏⼀次体温测量和⾃我健康状况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主动报告⾄社区医学观察管理⼈员。监测过程中发现有发热、⼲咳、乏⼒、腹泻等症状时,及时向当地卫⽣健康⾏政部门和辖区疾控中⼼报告,并按规定⽴即转运⾄定点医疗机构进⾏进⼀步检查处置。
12.如何查询疫情风险等级?怎么使⽤“同⾏密接⼈员⾃查”⼩程序?
同⾏密接⼈员⾃查⽅法:通过搜索“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进⼊⼩程序点击“同⾏密接⼈员⾃查”进⾏查询,或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官⽹查询。查询疫情风险等级⽅法与同⾏密接⼈员⾃查⽅法相同。
13.进⼊公共场所必须佩戴⼝罩吗?
市民进⼊公共场所(商场、酒店、超市、⽕车站场等),要继续配合公共场所防疫要求,做好佩戴⼝罩、体温测量、出⽰健康码等防疫措施。
14.去商场、超市购物要如何做好个⼈防护?
去商场、超市等场所应佩戴⼝罩,做好⼿部卫⽣,减少触摸⼝、⿐、眼睛,尽量避开商场、超市购物的客流⾼峰期,尽量减少与其他⼈直接接触的机会。前往不同楼层之间,优先推荐⾛楼梯,其次建议使⽤扶梯。如果必须乘坐厢式电梯,当电梯内⼈数较多时,建议等候下⼀趟电梯,并与其他⼈保持⼀定的安全距离。
15.我市是否需要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16.现阶段是否可以举办聚集性活动?
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件要求,在当前疫情形势下严格控制各类聚餐活动,聚餐原则上⼈数控制在10⼈以内。原则上不举办⼤型活动,举办50⼈及以上的聚集活动,要⾄少提前3个⼯作⽇向市或所在区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报备,报备内容以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规定为准。
17.环境卫⽣消毒措施有哪些?
环境卫⽣和消毒⼯作对于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发挥了重要作⽤。要全⾯精准开展环境卫⽣和消毒⼯作,做到先清洁后消毒,合理使⽤消毒剂,遵循“五加强”、“七不宜”的消毒措施。
“五加强”是指:
(1)隔离病区、病⼈住所要进⾏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2)医院、机场、车站等⼈员密集场所的环境物体表⾯要增加消毒频次;
(3)⾼频接触的门把⼿、电梯按钮等要加强清洁消毒;
(4)垃圾、粪便和污⽔要进⾏收集和⽆害化处理;
(5)要做好个⼈⼿卫⽣。
“七不宜”为:
(1)不对室外环境开展⼤规模的消毒;
(2)不对外环境进⾏空⽓消毒;
(3)不直接使⽤消毒剂对⼈员进⾏消毒;
(4)不对⽔塘、⽔库、⼈⼯湖等环境中投加消毒剂进⾏消毒;
(5)不在有⼈条件下对空⽓使⽤化学消毒剂消毒;
(6)不⽤戊⼆醛对环境进⾏擦拭和喷雾消毒;
(7)不使⽤⾼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做预防性消毒。
18.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有什么好处?⽬前我市的新冠疫苗接种政策是什么?12-17岁⼈到哪接种新冠疫苗?
18.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有什么好处?⽬前我市的新冠疫苗接种政策是什么?12-17岁⼈到哪接种新冠疫苗?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对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效果显著,对保护⾃⼰和家庭成员的健康安全⼗分重要。建议⼴⼤市民正确认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配合,及时主动接种,做到“应种尽种、应早尽早”,有序完成疫苗的全程接种。
未接种第⼀剂次的⼈员,携带好⾝份证,及时到附近的接种点接种。达到间隔时间(灭活疫苗两剂次间隔≥21天,重组蛋⽩疫苗第⼀和第⼆剂次间隔≥28天、第⼆和第三剂次间隔≥28天)还未接种第⼆、三剂次的⼈员携带本⼈证件及接种凭单到原接种的门诊完成接种程序。
按照国家和省的统⼀部署要求,我市从8⽉1⽇起,开始为15-17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原则上在校学⽣在学校或居住地属地区县卫⽣健康部门指定的门诊接种。⾮在校⼈由属地卫⽣健康⾏政部门统⼀安排就近接种。根据⼯作安排,8⽉10前完成15-17⼈⾸针接种⼯作,8⽉底前完成全程接种。8⽉中旬开始12-14岁⼈接种,8⽉完成第⼀剂次接种,9⽉份完成全程接种。
19.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受种者应注意并配合做好以下事项:
接种前,应提前了解新冠病毒肺炎疾病、新冠病毒疫苗相关知识及接种流程。
接种时,需出⽰相关证件(⾝份证、护照等),并根据当地防控要求,做好个⼈防护,配合现场预防接种⼯作⼈员做好预检⼯作,如实提供本⼈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信息。
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体⽆异常后⽅可离开;回家后保持接种局部⽪肤的清洁,避免⽤⼿搔抓接种部位;如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接种单位,需要时及时就医。
20.为什么接种完疫苗后要留观半个⼩时?
接种疫苗后,可能有极少数⼈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晕厥等情况。严重危及⽣命安全的急性过敏反应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发⽣。如发⽣急性过敏反应,可以在现场及时采取救治措施。晕厥也⼤多出现在接种后半⼩时内,如接种后⽴即离开留观现场,可能会因晕厥给受种者造成意外伤害。因此,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需要在接种单位指定区域留观半⼩时。核酸结果查询平台
21.什么叫疫苗不良反应?
疫苗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的与预防接种⽬的⽆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般反应和异常反应。⼀般反应主要指受种者发⽣的⼀过性、轻微的机体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发烧、乏⼒、头痛等全⾝反应。异常反应主要指造成受种者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的相关反应,罕见发⽣,如急性严重过敏性反应等。
22.新冠病毒疫苗发放途径是什么?
⽬前,新冠病毒疫苗是由国家根据疫苗企业的⽣产情况及各省的接种情况统⼀调配,省疾控中⼼根据国家分配的疫苗数量分配给各市,疫苗到货后,市疾控中⼼根据下拨的疫苗数量及各区接种情况及时分配到各区县疾控中⼼,区县疾控中⼼再分配到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门诊,接种门诊根据计划开展接种。
23.接种新冠疫苗有哪些接种禁忌?
如有以下情形,不能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1)对疫苗活性成分、任何⼀种⾮活性成分、⽣产⼯艺中使⽤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
(2)既往发⽣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管神经性⽔肿、呼吸困难等)。
(3)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症、脱髓鞘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