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特点与发展
对策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全国主要城市纷纷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北京作为全国数字经济领先城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巩固提升数字经济优势、塑造经济高质量新动能的基础支撑,也是推动破解“大城市病”、提升首都智慧治理水平的重要
手段。对北京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合实际问题和发展需求提出对策建议,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对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有效支撑,助推北京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一北京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和特点
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发布行动方案对新基建重点领域进行系统布局;先后出台的北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区块链、大数据交易所、智慧城市、卫星互联网等方面的政策文件,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2020年公布实施了300项重点工程,其中涉及多个战略性强、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对首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小企业赋能改造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速
5G网络建设全面加快。北京在政策支撑、产业配套、融资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了全市5G 建设快速推进,在建设、网络优化、应用场景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截至2020年底,北京5G数量已经超过3.7万个,基本实现了城区和部分重点业务区的连续覆盖[1],为相关行业应用提供网络支撑;全市5G用户数超过500万,相关行业合作项目超过千个。同时,围绕重大工程、重大活动持续推
进5G建设和应用,如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相关建设利用5G技术开展智能化施工监管,通过在塔吊上部署5G的方式对高空作业面进行全域的5G网络覆盖,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
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完备。基于科技创新资源聚集的优势,北京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深度应用逐步拓展,形成了体系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基础,持续为首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北京有7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人工智能论文发布和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人工智能学者数量超4000人,高层次学者占全国近一半,核心产业人才总规模超4万人,相关企业数量占全国的28%。截至2020年6月,北京已诞生32家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北京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总额已超过3000亿元。2020年上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北京人工智
能产业依然保持增长态势,相关产值规模达950亿元,同比增长5.7%。[2]
工业互联网领先全国。北京工业互联网在平台建设、企业上云、标识系统等方面均有布局,多个领域在全国领先发展。在平台建设方面,北京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具有规模优势,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在企业上云方面,超过四成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上云、上平台,中小企业赋能效应逐步增强;在标识系统方面,北京作为全国工业物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之一,标识体系一体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为推动北京乃至全国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数据中心持续优化,数据流动应用加快。北京数据中心建设持续优化。一方面,北京加快传统数据中
心的绿升级改造;另一方面,推动河北等地区逐步承接北京IDC溢出需求,建设环京数据中心产业带。与此同时,北京还通过完善数据开放和流动的相关制度建设,探索数据交易相应规则构建,持续释放数据要素动能,形成了一批垂直领域成熟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推动形成多元参与的数据产业。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交通、医疗、公安等大数据支撑了首都的疫情防控工作。
(二)融合基础设施成效显著
智慧政务全面升级。北京市政务服务“在线办理”“一窗受理”等形式进一步优化,数字政务服务水平和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配合“一网通办”,全市各部门已刻制电子印章2200多枚,汇聚电子证照355类、数据1.12亿条。[3]强化新技术手段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提速,进一步拓展企业和个人应用场景,业务办理从“上线”迈向“上链”,提升了办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移动端政务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强化,北京通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渠道向移动端拓展,应用场景和应用入口更加丰富多元。网上办事率全面提升,2020年北京市“接诉即办”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开通了15个网络渠道,全年通过网络反映事项102.56万件。
智慧医疗普惠大众。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互联网医疗发展需求的推动下,北京在线医疗服务和健康云建设加快。在线医疗方面,截至2020年4月,北京市已经获北京市级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互联网诊疗执业许可的医院有22家,在线问诊、线上购药接入渠道更加多元,部分医保定点机构的互联
网诊疗已被纳入医保[4],在诊疗、医药、医保各个层面实现了在线医疗服务的闭环。健康云方面,通过北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地图等健康大数据应用服务,实现数据整合和信息公开,提升疫情防控的效率。
北京疫情最新数据
(三)创新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科研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在一系列关键科研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方面持续提速,世界一流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重大科研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将进一步推动更多交叉学科领域的联合研究、重大科研项目的协同开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下了良好基础。
产业创新共性平台快速布局。科技领先、总部经济等优势推动了北京产业创新平台的加快发展,北京市各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规模众多,工程研究、先进计算、新能源汽车等创新平台超过300家,占全国三成以上,成为开展各类重要科研活动的关键平台。此外,北京数字产业创新链条完备,汇聚了20万家创业服务企业、670多家创投机构、近500家各类众创平台,双创示范基地占全国1/6。
二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超大城市治理融通性不够
如何解决超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和资源环境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北京城市治理所面临的挑战。传统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有限,面对多样化的需求,城市公共服务供给难度快速上升,要实现公共服务精细化供给亟须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进展较快,但对北京超大城市治理的底层支撑作用还不强,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融通性还不够。突出表现在云计算、物联网、AI、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城市治理应用上呈现散点化的特征,在缓解拥堵、解决2000万人口通勤问题的城市顽疾上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智慧社区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社区智慧化改造的供给能力与居民众的需求不匹配,社区智能化改造资金的社会化投入机制依然不顺畅;城市治理的数据孤岛等问题依然存在,新型基础设施在强化公共设施、提升应急能力、完善服务体系等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二)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应用场景拓展不快
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运分离特点不同,以依托新技术、拓展新场景、服务新需求为特点的新型基础设施的产业链较长,建设和运行往往同步,需要丰富的应用场景,保障其建设的可持续性。当前,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领域的应用场景依然不足。以5G为例,个人应用方面,5G与消费、医疗、交通等重点应用场景的结合依然有限,尚未出现“杀手级”5G应用;企业应用方面,5G在工业互联网等重要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场景依然不足,由于工业企业基础不强,重点领域工业企业的内部数字化转型程度还不够,工业软件、网络协同等制造软实力还不足,5G技术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由于5G存在高能耗与短覆盖的特性,更需要足够的应用场景牵引,从而提高运营商建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