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的成因、发展历程及趋势-国际政治论文-政治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以及克里米亚归并俄罗斯,一场冷战结束以来从未有过的深刻变动正在拉开序幕。
关于乌克兰危机原因的争论即使从西方世界的观点来看,关于这场危机原因的解说也是众说纷纭。
俄罗斯乌克兰美国从较为保守主义的立场来看,这场危机的发生缘起于西方对俄罗斯战略的彻底失败,认为俄罗斯远非如原先所想象,可以通过提供帮助或者接触引导,使其改变立场,成为西方阵营的一员。麦凯恩的观点鲜明地体现了这一阵营的立场,认为俄罗斯是美国最大的地缘敌人。而从较为专业人员的立场来看,犹如美国驻苏联最后一任大使
马特洛克的观点,是长期以来美国的傲慢,导致了俄罗斯的反应过度;而乔治敦大学的安其拉斯坦因教授则干脆认为现有美国对俄问题的决策团队中根本缺乏有关俄罗斯的必要知识,才会导致这样的失误。
当然,还有更为离奇,但是未必没有来头的另一种视角的断言,就像美国超现实主义理论大师米尔斯海默所说,美国是压根儿搞错了对象,根本不应该把俄罗斯作为敌人,中国才是美国的真正对手。
从俄罗斯的立场来看,乌克兰和俄罗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人脉联系;苏联虽解体,但维持对乌克兰等前苏联地区的影响力乃是俄罗斯对外战略的第一要务。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已经一再突破底线,如戈尔巴乔夫所云,先是两德统一之后违背承诺加入北约,后是把东欧甚至波罗的海国家拉入北约和欧盟,现在又要在俄罗斯周边最关键的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地通过颜实行分化瓦解,这接连不断的步步紧逼,为俄罗斯地缘经济利益、国民历史感情,以及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抱负所不能接受。
在我个人看来,既不能把乌克兰危机单单解释为是内因,也不能够将此简单解释成为外因这样一种说法。乌克兰局势变化源于国
内、国外一系列经济变动和复杂历史文化因素的相互交织。
从长时段的背景来看,至少值得关注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乌克兰国内宪政多变、国家治理能力虚弱,乃是造成本次动荡的一个长期的结构性原因。自苏联解体以来,乌克兰在二十余年中出现了多次重大宪化。从表面上看来,乌克兰的宪政权力构架在总统主导和议会主导这两者之间大幅度摇摆,导致民众的认同长时期来难以稳定;实际上,每一次宪政权力的变动总是受到外部势力的深度干预,而精英和寡头集团势力的疯狂寻租,则促使乌克兰腐败深重,以及民众大幅度丧失对家的信任。
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但在国家治理结构不断折腾的背景之下,一个原本资源相当丰富、工业基础强劲、有一定制造能力的乌克兰经济,先是受休克疗法摆布,后是在一轮轮的影响下,最后使得乌克兰的经济成为动荡的人质。
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来看,乌克兰地处世界上最大的欧亚文明
结合部这一特定历史地理位置。一方面,来自欧洲和东方文明的长期交融历史,形成了乌克兰绚烂夺目的文化传统,但另一方面,也使其长期以来受外部势力的深刻介入。不光因民族人种、语言宗教、历史上的归属等因素使得乌克兰内部高度分化,而且,西方与俄罗斯的拉锯拔河,成为乌克兰内部左右摇摆的直接缘由。
世纪之交以来,西方的扩张、一连串的颜,一边使得乌克兰呈内部状态,另一边使得脆弱的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出现重大裂痕。
而新世纪黄金十年中俄罗斯的复苏和国力总体增长,以及普京大力倡导的强国精神,使得俄再也不愿以冷战失败者的身份与西方打交道。一系列东西方关系中的妥协产物,如美俄战略武器谈判,受到了反导问题的严重干扰;原本作为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粘合剂的能源合作,也因为页岩气等新因素的出现产生动摇。因此,本可成为缓冲地带的乌克兰反而出现危机型爆发,此乃是偶然之中有其必然性。
乌克兰危机的四个发展阶段有必要从乌克兰危机的演进路径来观察一下这次危机的特点。
第一波:2013 年11 月21 日俄乌协议为何成为问题。
从亚努科维奇2010 年执政以后所奉行的路线来看,他算不得一个亲俄派。自2013 年欧盟下定决心要把乌克兰作为联系成员国的谈判开始之后,亚努科维奇政府实际上还一直在大力宣传乌克兰加入欧盟的优越性。然而,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承诺给予有限财政支持同时,却威逼乌克兰政府对国内司法程序进行大幅度改革,其目的是让亚努科维奇释放死敌季莫申科。在既面临欧盟压力,同时又得不到财政支持,而亚努科维奇本人又面临大选将近的背景之下,他才不得不决定转向俄罗斯。
2013 年11 月21 日,俄罗斯与乌克兰签订协议,俄方同意提供150亿美元以购买乌克兰国债,俄向乌提供的天然气供应价降低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乌克兰中止与欧盟联系成员国问题的讨论。遗憾的是,亚努科维奇对于国家取向的这样急剧转换,未作任何说明和宣传。于是,乌克兰国内形势开始动荡。
第二波:基辅街头的和政局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