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就业现状及⾏业与职业分布性别差异
图为2010年不同职业的性别构成(%)。
  “六普”为研究我国男⼥两性的就业现状、变化趋势与性别差异提供了丰富资料。研究表
明,2010年⼥性就业率⽐男性低13.8个百分点,且20年来我国16岁~59岁⼥性就业率持续下
降,性别差异进⼀步扩⼤。在职业构成中“⽩领”⼥性所占⽐例低于男性,部分职业与⾏业性别隔离严重。建议构建公平的就业环境,完善促进⼥性就业的社会⽀持体系。
  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显⽰,2010年我国15岁~64岁⼥性劳动年龄⼈⼝为4.9亿,与2000年相⽐净增了
6469.3万,⽐男性多增加663.5万。庞⼤的⼥性劳动年龄⼈⼝,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的⼈⼒资源,也为⼥性⼈⼒资源开发利⽤带来了挑战。⼥性就业不但关系到⼥性的⽣存
发展,还关系到⼥性社会地位的提⾼。本研究利⽤“六普”数据从就业、失业、⾏业、职业分布等⽅⾯分析我国⼥性的就业状况。
  就业与失业
  就业和失业是反映劳动⼒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性的就业与失业状况不仅取决于⼥性劳
动⼒的供给情况,更取决于市场对⼥性劳动⼒的需求情况、以及政府就业政策的导向与保障情况,直接反映了⼥性就业意愿的实现程度。
  ——就业状况
  “六普”长表数据显⽰,2010年在我国16岁及以上从业⼈员中,⼥性占44.7%,⼥性就业率为61.7%。本研究着重对16岁~59岁⼥性就业率及其性别差异进⾏分析。
  2010年16岁~59岁⼥性的就业率为69.9%,表明我国该年龄城乡⼥性近七成在从事有收⼊的社会劳动。与2000年相⽐,男⼥两性的就业率均有所下降,但⼥性的下降幅度(7.0个百分点)⼤于男性(4.0个百分点)。
此外,近10年⼥性就业率的下降幅度⽐1990~2000年的5.8个百分点还要⼤,⽽男性近10年的下降幅度则略⼩于上⼀个10年(4.1百分点),由此导致了就业率性别差异进⼀步扩⼤:2010年⼥性就业率⽐男性低13.8个百分点,分别⽐“五普”和“四普”扩⼤了3.0和4.7个百分点。
  ——失业状况
  失业率是指劳动参与⼈⼝中失业者所占⽐例。“六普”中失业者是指⽬前没有⼯作,且在近三个⽉内过⼯作,如果有合适的⼯作能够在两周内开始⼯作的⼈。
  2010年我国16岁~59岁⼥性失业率为3.4%,分年龄看,20岁~24岁城镇⼥性失业率最⾼,
达9.1%,在⼀定程度上折射出⼥⼤学⽣就业难这⼀社会问题。此后,失业率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加⽽扩⼤,到35岁~39岁达到最⼤,为1.8个百分点,40岁以后性别差异逐渐减⼩。与男性相⽐,2010年⼥性失业率⽐男性⾼1.2个百分点。从失业⼈⼝的性别构成看,⼥性占49.9%,与2000年(47.0%)相⽐,⼥性失业⼈员所占⽐例进⼀步上升。
  就业⼈员⾏业分布
  ⼥性就业⼈员的⾏业构成是反映⼥性参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分析⼥性在20
个⾏业门类的分布情况,展⽰⾏业分布特点。
  ——⼥性就业⼈员⾏业构成
35岁失业
  在20个⾏业门类中,农、林、牧、渔、⽔利业是吸纳⼥性就业的最主要⾏业,2010年我国有53.2%的⼥性集中在该⾏业就业;制造业次之,吸纳了16.6%的⼥性;批发和零售业位居第三,吸纳了11.0%的⼥性。⼥性在上述3个⾏业就业的⽐例⾼达80.8%,在其他17个⾏业就业的⼥性⽐例合计仅为19.2%,⼥性就业的⾏业分布具有⾼度集中性。
  与男性相⽐,在农、林、牧、渔、⽔利业与批发和零售业就业的⼥性⽐例分别⽐男性⾼8.8个和3.1个百分点,⼥性在以上3个⾏业的聚集程度⽐男性⾼11.4个百分点。
  ——分⾏业性别构成
  2010年⼥性在农、林、牧、渔、⽔利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融业,教育,卫⽣、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以及国际组织等7个⾏业门类超过或基本接近50%。⼥性在另外8个⾏业门类的⽐例接近或低于40%,⾏业性别隔离较为严重。其中,⼥性就业⽐例达67.5%的三个⾏业(农、林、牧、渔、⽔利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属于典型的平均劳动报酬偏低的边缘化部门;⽽在⼥性居绝对从属地位的8个⾏业中,有6个属于⾼收⼊垄断⾏业或社会权⼒⼤的⾏业。
  与2000年相⽐,⼥性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融业三个新兴⾏业的
⽐例分别提⾼了4.5、4.2和2.8个百分点,有利于提⾼⼥性社会地位。然⽽,⼥性在农、林、牧、渔、⽔利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低收⼊⾏业的就业⽐例分别⽐1990年和2000年提⾼了0.7~5.5个百分点。同时,⼥性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就业⽐例则分别⽐1990和2000年下降了1.9和2.7个百分点。与“四普”“五普”⽐较,不同⾏业性别构成的变化趋势喜忧参半。
  就业⼈员职业分布
  职业地位是反映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即使是男⼥在同⼀⾏业就业,其职业地位也会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职业性别构成
  从七⼤类职业的性别构成看,⼥性在农、林、牧、渔、⽔利业⽣产⼈员,专业技术⼈员和商业服务业⼈员中占49.2%~51.7%,说明此3类职业性别结构相对平衡。虽然⼥性在职业地位较⾼的专业技术⼈员中所占⽐例继2000年(51.8%)后继续⾼于男性,但是,其⾼出幅度已由2000年的3.6个百分点下降到2010年2.2个百分点。⼥性在负责⼈中仅占四分之⼀,在七⼤类职业中性别差异最⼤、性别隔离最严重。在办事⼈员和⽣产运输设备操作⼈员及有关⼈员中,⼥性⽐例不及三分之⼀,职业性别隔离较为严重。
  对63个职业中类的性别结构进⼀步分析发现,⼤部分职业中存在⾮常严重或较为严重的性别隔离。只有在电⼦元器件与设备制造、装配、调试及维修⼈员、橡胶和塑料制品⽣产⼈员等24个职业中,⼥性⽐例为40.3%~57.8%,性别结构较为平衡。
  ——⼥性职业构成
  在我国⼥性职业构成中,国家机关、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占1.0%,专业技术⼈员占7.8%,办事⼈员和有关⼈员占3.2%,如果将以上三类职业的从业⼈员称为“⽩领”,那
么“⽩领”⼥性仅占⼥性从业⼈员的12.0%。与男性相⽐,⼥性在“⽩领”中所占⽐例偏低、在“蓝领”中所占⽐例偏⾼,反映出⼥性职业层次总体偏低的状况。
  ——⼥性⾮农就业
  2010年⼥性⾮农就业率达46.8%,分别⽐1990年和2000年提⾼了21.8和15.7个百分点。同时,尽管⼥性⾮农就业率始终维持在较⾼⽔平并有⼤幅提⾼,但与男性相⽐,性别差异依然存在。分地区看,⼥性⾮农就业率的地区差异⾮常悬殊:⼥性⾮农就业率由⾼到低分别为京津沪、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京津沪⼥性⾮农就业率⾼达91.5%,西部地区⼥性⾮农就业
率仅为33.1%。
  ——建议构建公平的就业环境,设⽴反就业性别歧视专门机构,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尤其要为⼥⼤学⽣提供更多公平的就业机会,通过解决“毕业后未⼯作”问题,切实提⾼⼥性就业率、促进⼥性职业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重视对⼥性职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完善促进⼥性就业的社会⽀持体系,为提⾼⼥性经济参与⽔平、缩⼩性别差距创造条件。
  本⽂及该系列第⼀篇《中国⼥性⼈⼝发展变化⼤趋势》均为全国妇联妇⼥研究所“中国⼥性⼈⼝状况研究”项⽬成果之⼀。
  (作者为全国妇联妇⼥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