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头疼的不是没人救,而是怎么正确施救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
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
或翻车摔伤的人,
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
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经验》 . 鲁迅
不愿救、不敢救,不会救,一直以来是国内公众急救的三大顽疾。
2014年2月17日上午,IBM深圳经理,35岁的梁娅女士倒在深圳水湾地铁站C出口台阶上,49分钟内无人上前救助,120到达时,梁娅已逝。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的人关注急救,也有了更多的正能量急救范例被人们传颂,社会上
勇于救助他人的事件涌现。
201710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成为中国的“好人法”,从法律层面上鼓励大家见义勇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全民都有了学习急救的机会,这种机会可能是阅读急救科普文字、也可能是看急救视频,亦或是参加急救操作培训课。
夜鹰录制的一个溺水急救视频就曾经达到过1000万的播放人次,急救微博每年达到亿人次的阅读,在国内十几个城市举办的线下急救培训课,也是场场爆满。
心脏骤停需要目击者即刻开始心肺复苏急救的观念,已经在公众体内有广泛认同。但如何识别心脏骤停,如何正确实施心肺复苏,仍需要更多的传播普及。
当然一些传统的错误的急救方法也仍大有市场,溺水要控水、癫痫发作要往嘴里塞东西防止舌咬伤、晕厥昏迷倒地要掐人中……
当我们部分跨越了不愿救、不敢救的问题之后,我们还将面临一个最大的难题:如何正确施救。
下面这个施救现场,让人胸口疼
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何感想?没错,这是个活人。
有个外科主任级的医生说:夜鹰的“微博科普,功不可没。”
意思是,我的微博心肺复苏科普导致了这位施救者给活人心肺复苏。
我真是为这位医生同行的认知感到遗憾。
正常人,就算不是医生,也会第一时间想到,这是对心肺复苏认识不足、科普不够所致。
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心肺复苏的科普上想更多的办法、做更大的努力。让人们真正学会心肺复苏,能正确使用心肺复苏来挽救生命。
对于错误急救的批判,夜鹰可谓不遗余力,甚至有些“不择手段”。把人民日报列为急救科普死敌、把有些同行的皇帝新衣扒光,甚至有些军医和院长们也遭了夜鹰“毒爪”。
这只有一个目的:为了挽救更多生命,为了伤者免遭进一步伤害。
这种急救知识传播,给了公众面对突发伤病事件的勇气和底气,也有多位学员在现场挽救了心脏骤停者或气道梗阻者的生命,这是我在急诊室做不到的事情。
一直以来,夜鹰都在呼吁,急诊医生走出急诊室,将急救知识社会化,并践行这一理念。借助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力,汇集更多的同道中人,各类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医疗机构加入向公众传播急救的队列,这种急救知识社会化的浪潮已经不可阻挡。
这是急救科普的新时代,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生命健康需求和急救知识不平衡、不充分普及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你的一小步,社会的一大步。
35岁以后的人都在做什么要看心肺复苏怎么做,看这篇
突发有人倒地,到底怎么救?
要夸夸夜鹰,点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