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0-3岁婴幼儿科学补钙专家共识
(附钙营养检查方法比较)
概况和背景:2010年全国迎来第4次人口出生高峰,预计新生儿数量达到1300万/年;新一代父母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健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2007年调查显示: 2~3岁幼儿钙摄入量达到适宜水平的仅有3.7%~5.1%[1]。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矿物元素,基本上所有的生命过程均需要钙的参与[2]。人体不能自身合成钙,必须从外界摄取。各种因素使钙摄入长期不足时,会产生各种症状,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钙缺乏在尚未被发现前,就可能已经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并为成年期的某些慢性代谢性疾病埋下隐患[3]。
绝大多数婴幼儿家长都会出于预防保健的目的,为0-3岁婴幼儿补充钙剂。但由于家长关于儿童的喂养和营养知识缺乏,导致婴幼儿家长在婴幼儿补钙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如,凭测定血液中钙浓度来判断钙缺乏,补钙过程中不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摄入量,不清楚如何选择适宜的钙补充剂和不同钙剂成分及含钙量,不知道该何时服用和服用多长时间等,甚至个别家长过度担忧,对于该补钙的婴幼儿不敢补充,以致影响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
儿童保健工作者肩负着指导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的重任,为帮助儿童保健工作者更新和掌握有关合理补钙的知识,中国医师协会特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就当前我国0-3岁婴幼儿科学补钙进行讨论并达成本共识,希望有助于指导我国儿童保健工作者,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指导家长给0-3岁婴幼儿科学补钙,并避免过量补充。
1.我国 0-3岁婴幼儿推荐钙摄入量 [4]                  单位:(mg/d)
年龄    钙推荐摄入量(RNI)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0-6个月    300    -
7-12个月    400      -
1-3岁    600      2000
注:1RNI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是健康个体膳食营养摄入量的目标值。
2膳食钙的推荐摄入量包含饮食摄取的钙和其他方式补充的钙。
3U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值,这个量对一般人中的几乎所有个体似不至于损害健康。婴儿(0-12月龄)钙摄入耐量上限还不确定。
2.我国0-3岁婴幼儿实际钙摄入状况
0-6个月:母乳/婴儿配方奶是主要膳食钙来源,母乳含钙量约为30mg/100ml,配方奶含钙量依生产厂商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基本范围为45-60mg/100ml不等(母乳中钙的生物利用度(58%)大于婴儿配方奶(38%),因此婴儿配方奶中的钙浓度按母乳进行了相应的添加[2]),可根据每日饮奶量计算钙摄入量。计算公式:摄入钙量/日=奶制品钙含量(mg/ml)×奶制品摄入量(ml/d),每日饮奶量达到600ml以上者能基本满足钙的需要[5]。
7-12个月:奶类(母乳或婴儿配方奶)和辅食是膳食主要构成,奶类仍是膳食钙的主要来源,应继续根据每日摄入奶量计算实际钙摄入情况。达到600ml以上者能基本满足钙的需要[5]。
1-2岁:奶类及其制品仍是膳食钙的主要来源,每日饮奶量达到400ml,再加上其他食物提供的钙,可满足每日钙需要。[5]
2-3岁:200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全国调查显示,2-3岁幼儿膳食钙摄入严重不足。合计男童摄入量达到达到适宜摄入量的仅为3.7%,女童为5.1%。[1]
表1:2-3岁儿幼儿膳食钙摄入情况表
地区    性别    实际摄入量(mg/d)    钙适宜摄入量达到率(%)
城市    男    331.7                          10.4  女    325.8                          12.0
农村    男    203.6                          2.1    女    198.4                          3.4
合计    男    233.8                          3.7    女    229.5                          5.1
3.钙实际摄入状况普遍不足的原因
3.1膳食结构:中国居民膳食钙的食物来源不尽合理,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而富含钙的食物摄入量较低,我国居民中牛奶的消费率较低,每人每日平均消费量仅为27g。奶类只提供了4%的钙。[1]
3.2胎儿期储钙不足:母亲妊娠期钙和(或)维生素D摄入不足,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等,致使胎儿期钙储存不足,造成婴儿出生早期钙缺乏。[3]
3.3出生后喂养不当:母乳不足及母亲摄钙量不足,导致乳汁含钙量低[6]。断母乳后未用配方奶或其他奶制品替代。添加辅食后,膳食中缺乏足量奶类等高钙食物或果汁、碳酸饮料等挤占奶类摄入而影响钙摄入。[3]
4.钙缺乏的诊断[3]
钙缺乏的诊断可依据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骨矿物质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
4.1高危因素:长期膳食钙摄入不足,以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导致致肠道吸收不良,是导致钙缺乏的主要原因。
婴儿期是一生中骨钙沉积比例相对最高的时期,2岁以下婴幼儿,因生长快速,骨量迅速增加,对钙的需要量相对较高,是钙缺乏的高危人。
患腹泻、胃肠道疾病时,肠道钙吸收利用不良,也容易引起钙缺乏。
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以及肝脏、肾脏疾病而影响维生素D活性,也是造成钙缺乏的重要因素。
4.2临床表现:婴幼儿钙缺乏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患儿表现为多汗、烦躁、易激惹、枕秃、出牙延迟、囟门晚闭以及睡眠不安、生长痛、关节痛、心悸、失眠等非特异症状。严重钙缺乏导致骨矿化障碍,出现骨骼的改变如:鸡胸、手脚镯征等临床表现。新生儿期可因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不足和钙缺乏而导致低钙血症,致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手足抽搐,喉痉挛,甚至全身性惊厥。
4.3检查:
表2:钙营养检查方法比较
检查项目
说明
临床应用价值
血钙 
 极度钙缺乏或短期大量摄入钙时才会略有下降或上升
不能用于判断人体钙营养状况
尿钙
健康成人与钙摄入量相关,而与婴幼儿钙摄入不相关
有待证实
骨代谢生化标志
骨碱性磷酸酶、交联N-端肽I型胶原、骨钙素等,多用于研究
有待证实
 骨矿物质检测
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骨矿物含量和骨密度 3岁男童
价格昂贵,缺少婴幼儿参考数据
快速、准确、放射性低、可重复
反映人体钙营养状况的较理想指标
定量超声强度检测
价廉、便携、无放射性
 临床应用逐渐增加,受骨骼弹性、结构等影响
有待证实
                                           
5 .0-3岁婴幼儿补钙途径
5.1 膳食:除牛奶外,其他食物同样可提供钙质,下表是常见食物提供300mg钙需要的量。
表3:提供300mg钙所需要的常见食物量(g,可食部分重量)[5]
食物名称    重量              食物名称    重量            食物名称    重量
芝麻酱            25.6      紫菜(干)    113.6              豌豆          283.0
虾皮            30.3          黑木耳(干)    121.5          牛奶*          288.5
榛子(炒)    36.8        海带(水发)    124.5          空心菜          303.0
奶酪(干酪)   37.5      芥菜(雪里蕻)    130.4      小白菜          333.3
豆腐干(卤干)41.0      豆腐丝            147.1            腐竹          389.6
黑白芝麻    43.5            黄豆/大豆(干)    157.1      大白菜          600.0
全脂奶粉    49.2            豆腐(北)    217.4              馒头          1500
海米            54.1          咸鸭蛋            254.2            豆腐(内酯)  1764.7
河虾            92.3          酸奶            254.2                大米          2142
千张            95.8            豆腐(南)    258.6              豆浆          3000.0
花生仁(炒)    105.6      油菜            277.8                肉          5000
*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计算;其他常见食物提供300mg钙一般需要1.5kg以上的原食物。
*在含钙丰富的食物中,只有鲜奶和酸奶为液态食物,比较容易达到消费量。
5.2 钙补充剂:  当膳食钙摄入不足或存在其他钙缺乏高危因素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的钙剂补充。这是保证摄入足量钙的有效途径。婴幼儿补钙主要选择口服钙剂,常见的钙剂有:碳酸钙、醋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钙、磷酸氢钙。下面分述各种钙剂类型的特点[8]。
表4:常见钙剂类别及特点比较
钙剂类别    每100g含元素钙                特点                      不良反应/禁忌
碳酸钙                40mg      含钙高,应用广泛,水中溶解度低。    嗳气、便秘
醋酸钙                25mg            水溶性好                            不适用心功能不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