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珍贵照片中的“金童玉女”
作者:张丽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7年第6期
    “戴上了红领巾,少先队里高大的人,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
    这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题照诗《戴上了红领巾》。被诗人称为“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是1959 年阔别故乡韶山32 年后,与韶山学校师生的合影照片。照片中,身旁的小姑娘叫彭淑清,是韶山学校少先队大队委员;小男孩叫蒋含宇,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他们不仅是一双幸运的“金童玉女”,而且12 年后,喜结连理,永结同心。
    1959 年6 月25 日下午,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告诉蒋含宇、彭淑清:“有个重要首长要来咱们韶山学校,你们两个代表韶山少年儿童给首长献花。”辅导员还特意嘱咐蒋含宇,让他给首长赠送红领巾。
    “重要首长会是谁呢?”蒋含宇、彭淑清两人想。看着辅导员喜不自胜的表情,他们想这儿是的故乡,又是杨开慧办私塾的地方,肯定是要来韶山学校了。按照辅导员的安排,他们像两只欢快的小鹿奔回大队部准备去了。哪儿的花最香最艳?反手给戴红领巾,怎样才能更熟练?彭淑清四处寻鲜艳的花儿,蒋含宇不停地练习戴红领巾。由于过于激动,两人一夜没睡。
    26 日上午,从他的旧居向着韶山学校方向走来了。全校师生夹道欢迎。眼看着即将走上通往学校的儿童桥,彭淑清、蒋含宇飞奔到面前,把两束带着露珠的鲜花献给了。
    接过鲜花,微笑着问他们:“几岁了?上几年级?”蒋含宇、彭淑清回答,他们14 岁了,刚上初中二年级。
    沿坡而上,一左一右亲切地拥着两个孩子,一一与学校的师生握手。走到小学至初中的斜坡上,要与全校师生在此合影。蒋含宇解下自己鲜红的红领巾,帮主席佩戴在胸前。
    高兴地问:“你这红领巾还要不?”蒋含宇爽快地说:“送给您老人家了。”主席开怀大笑:“我现在变年轻了,成了少先队员啦。”
    随行的摄影家侯波,捕捉到这感人的瞬间,轻按快门,“咔嚓”一声,一幅“仿佛听出声音”的场面被定格了。很快,这幅照片被《人民日报》刊发,并被许多报纸、画报刊用,后来又被选编在小学课本中。
    蒋含宇、彭淑清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北京的大学,“待在”的“身边”。
    1963 年,蒋含宇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彭淑清考入北京石油学院。那一届韶山学校出来的学生,仅有几个人考取大学,两人能够跨进北京高校的大门,应该说与那幅经典照片不无关系,是它激励了他们。
    老乡、同窗、好友的浓浓真情,使两人越走越近。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们相恋了。
3毛的照片
    1968 年,5 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蒋含宇、彭淑清都被分配到辽宁省工作。虽然同省,可两人工作地点相距200 多公里,两年半的时间,他们只见了3 次面。
    1971 年的元月,彭淑清从锦西来到蒋含宇的单位,由单位领导在会议室主持仪式,花生、糖果一散,彭淑清就成了蒋含宇的新娘。蜜月没过完,彭淑清就惦记着厂里的工作返回锦西。9 月份,湖北省荆门炼油厂筹建,彭淑清不顾几个月身孕,毅然报名参加。她与蒋含宇都曾表示,决不能辜负的厚望,工作很刻苦,多次拒绝领导的好心帮助。第二年5 月份,蒋含宇才从辽宁调到荆门。
    虽然有着在身边“金童玉女”的荣耀,蒋含宇和彭淑清却从不张扬。与他们合影的照片及底版,他们一直珍藏在相册里。
    他们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蒋含宇是九江石化总厂的政工干部,彭淑清是厂里的技术高工,儿子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女儿在厂里工作,两个孩子都很努力。一幅经典照片,演绎一曲人间幸福良缘。■
    责任编辑/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