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产褥期感染?
产褥期感染是由于产妇生殖道受到病原体感染,而引发局部甚至全身感染的一系列炎性疾病类型。此种疾病好发于高龄产妇、糖尿病产妇、重度贫血孕妇、剖宫产、卫生条件不好孕妇人,危害性较大。
通常来说,导致产妇生殖道受到病原体感染的情况,主要有两类:(1)原本寄生在孕产妇生殖道或其他部位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这种情况下的病原体主要包括需氧链球菌、厌氧性链球菌。当产妇分娩过程中,产道发生损伤,同时机体免疫力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病原体繁殖速度加快,从而引发产褥期感染。(2)病原微生物经生殖道入侵引起感染。这种情况下的病原体主要包括金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一般主要来源于不洁的衣物、消毒灭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护理操作不当以及配偶。
此外,绒毛膜羊膜炎、胎膜破裂时间长、产程过长、人工剥离胎盘等均可以诱发产褥期感染。当然,一旦怀疑产褥期感染,比如出现发热、腹痛以及恶露异常,就需要进一步入院接受血清学C反应蛋白检查、病原体检查、超声检查、药敏试验检查,以明确具体病情,根据感染的性质部位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二、产褥期感染的危害性,你知道吗?
一般而言,产褥期感染患者最普遍的症状就是腹部剧烈疼痛或会阴部位剧烈疼痛、发热、脱水、异常恶露(血性,颜呈混浊、污秽的土褐,量多,伴有恶臭味),随着病情的进展,严重的情况下,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若不及时,恐怕就会有性命之忧。
因此,发生产褥期感染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一定要引起临床和产妇自身的高度重视。
三、产褥期感染要如何?
针对产褥期感染,通常先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若患者已经出现局部脓肿,应尽可能清除感染源,控制感染。周期通常为1~2个月。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产褥期感染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①基础。降温退热;补充电解质与水,防止脱水,同时加强营养,补充足够维生素;伴严重贫血的患者,可辅助输血;给予体位干预,取半卧体位,促进恶露排出。
②药物。主要是指广谱抗菌药物(行药敏试验,明确具体
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尿激酶、肝素钠。
③手术。清除感染源,重新处理伤口或切口;子宫重度感染者,需行子宫切除术;胎盘胎膜宫腔残留者,需行清宫术医治。
四、产褥期感染要如何预防?
早期预防产褥期感染,可降低产褥期感染发生率,保障产褥期母婴健康安全。具体的产褥感染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
①早期筛查。对于高龄产妇、糖尿病产妇、重度贫血孕妇、剖宫产、卫生条件不好这类高危孕妇人,应注意密切监测恶露排出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进行早期筛查。
②健康宣教。孕期加强健康宣教服务,让孕妇了解到产褥期感染的相关知识,指导孕妇提高卫生意识,注意个人卫生,穿纯棉、宽松的衣物,及时清洗、更换床单、被褥,叮嘱孕妇预产期前2个月避免性生活及盆浴。要求配偶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多注意补充身体营养,定期产检,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37度腋下正常吗
③医护人员提高风险意识。规范化临床诊疗、护理操作流程,提高无菌操作意识,坚决不使用消毒、灭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医疗用品。
总之,对于产褥期感染这一疾病,产妇及医护人员均应提高风险意识,正确把握妇产褥期感染防治对策。最重要的是,提高对产褥期感染的预防意识,帮助产妇远离产褥期感染。
参考文献:
[1]何萍.血清淀粉样蛋白A联合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对产褥期重症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2):6126-6128.
[2]王丹,邱娜,郑茜文,赵菊惠,于文亮,张勇.妊娠糖尿病晚期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白蛋白水平与产褥期感染相关性的初步探讨[J].微循环学杂志,2020,30(04):21-25.
[3]朱巧贞,曾慧璇.产妇产后血性恶露时间影响因素及访视对于产褥期疾病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3):2490-2492.
[4]孙自红,杨金旭,王君华,宋佳玉,张清伟,朱慧敏.胎膜早破产妇产褥期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氧化应激指标的预测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05):742-746.
发热主要是指体温高于正常水平高限,是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疾病。一般情况下,正常的孩子腋下温度为36~37℃,口温相较于腋下温度高0.4℃,肛温比口温高0.3℃。当小儿腋下温度超过37.4℃即可视为发热。大多数状况下,发热是机体对抗入侵病原菌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们机体发生免疫抵抗感染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体温异常升高并不能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比。而长时间出现发热症状会对机体各项功能造成影响,对孩子成长发育造成威胁,为此,家长无需过度紧张,明确孩子的发热原因,给予针对性。
孩子的正常体温会因年龄、性别、天气、昼夜变化、哭闹、饮食等因素造成一定的小幅度改变。体温略微升高,并不一定具有病理意义。在孩子出现体温升高时,家长需仔细观察孩子的神情、举止。体温37.8℃,神情呆滞的孩子与体温40℃但仍活泼的孩子相比,前者更需要关注。
1、小儿发烧的一般原因
(1)短期发热(发热低于14天),通常是因感染引发,通常预后效果良好或属自限性疾病。与此同时发热也可能是危重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别是精神涣散、面苍白、实施等中毒症状较重的孩子。
(2)长期发热(发热超过14天)可能是由感染性性发热或非感染性发热引发。感染性发热:①呼吸系统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原菌包括支原体、病毒、结核菌、细菌的呢过;②其他系统感染,例如泌尿系统感染、肠道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肝脓肿、肝炎、胆管炎等)、心血管系统感染(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脑炎等)。③全身性感染,诸如布氏杆菌病、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感染、伤害、莱姆病、疟疾、真菌感染、斑疹伤寒、血吸虫病等。④局限性感染,例如肛周脓肿、骨髓炎、肾周围脓肿、膈下脓肿等。
小儿发热一般是什么原因?
苟 海
四川省平昌县人民医院 四川巴中 636400
81
2020年 第27期
非感染性发热:①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产热过多常见于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散热减少例如失血、广泛性皮炎、中暑、大量失水、新生儿包包裹过多、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等;②风湿性疾病,一般以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较为多见。目前因对链球菌感染的控制,风湿热发病率显著降低。其他引发发热的风湿疾病包含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血清病等;③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疾病,例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发育不全、中毒性脑病、颅骨损伤、暑热症、脑炎后遗症等;④组织破坏或坏死,以白血病最为多见,其他包含成神经细胞瘤、恶性淋巴瘤、朗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等;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血管栓塞、内出血吸收过程等;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例如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功能性低热等;⑥其他,例如输血或输液反应、药物热、高钠血症、药物中毒(例如阿托品、水杨酸)、炎性肠病、免疫缺陷病等。
(3)慢性低热(长时间低热),其是指发病相对缓慢,体温维持在37.5~38.0摄氏度之间,连续4周的孩子。大多数慢性低热患者属于非感染性发热,其次是因感染性发热,小部分患儿原因不明。除外以上病因,若仍然不到低热原因,但患儿又无任何病态,只需随访观察,低热可在数周后自行降至正常。
2、小儿发热不宜吃的东西
(1)凉性食物:发热时不能吃冷饮、冷冻饮料。在该阶段若饮食过凉,就容易造成肺气闭塞,症状加重,迁延不愈。
(2)肥甘厚味食物:孩子在发热时胃肠功能比较薄弱,油炸食品会重胃肠负担,导致痰液分泌量增加,促使咳嗽症状。
(3)鱼虾蟹:发热患儿在进食鱼类食品后可能会诱发咳嗽症状,这与腥味刺激呼吸道及鱼虾食品的蛋白过敏有关。对某些鱼、蛋过敏的患儿需注意,其中以白鲢、带鱼影响最大。
(4)花生、瓜子、巧克力等:这些食品含油脂较多。
(5)补品:很多家长喜欢给体质虚弱的孩子服用一些补品,但孩子发热未愈时应停服补品,以免使病情难愈。
3、小儿发热的预防措施
(1)婴幼儿坚持母乳喂养,及时增加鱼肝油,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晒太阳,有利于加强孩子的呼吸系统粘膜抵抗能力。
(2)注意保障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特别是冬春季各种传染病高发季节,尽可能少带孩子出入人多喧闹的公共场所。
(3)定时进行预防针的接种,若孩子平日体质较弱,可考虑接种肺炎疫苗及流感疫苗。
(4)保持室内空气流动,每天开窗通风2~3次,保障室内空气新鲜。厨房油烟、二手烟均会让孩子的抵抗力降低,为此需尽可能避免。
4、小儿发热家庭护理重点
(1)孩子在发热期间,家长需定时测量特文,若体温低于38.5℃,可进行温水浴,用冷毛巾湿敷头部,可也使用退热贴,婴幼儿尽量避免酒精擦拭降温。
(2)勤补充维生素C与水分,多进食水果、蔬菜、汤汁等,但不可一次过量进食,发热时饮食需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3)若发热超过38.5摄氏度,可适当口服退烧药物,例如百服咛、泰诺等,具体用药剂量参考说明书。在使用退烧药时,不可过于频繁,防止出现低体温或其他不良反应,通常24h内不可超过4次。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也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若不及时,会使患儿出现牙
疼痛、咀嚼不适,进一步影响患儿的牙齿健康,影响患儿的消化能力,严重时会引发牙根尖周炎和牙髓炎。龋齿的继发感染也有可能加重心肌炎、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直接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通过了解龋齿病的发病原因,做好日常防治工作,才能降低龋齿病对儿童的影响。
一、小儿龋齿病因
龋齿主要是指细菌影响所出现的牙齿慢性疾病,龋齿的发病受三方面因素影响,即宿主、食物与微生物。食物方面是指糖、淀粉等,有一部分儿童本身牙齿存在缺陷,当口腔内乳杆菌、放射菌属等融合糖会对儿童牙齿造成腐蚀,长此以往形成龋齿。口腔中的牙菌斑能够保持中性酸碱度,当摄入糖分之后会降低牙菌斑的酸碱度,若口腔内酸碱度低于5.5,会导致儿童牙齿脱矿。
唾液影响:儿童龋齿发病与唾液成分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口腔唾液流速和流量变化上。若口腔内唾液流速较快,能够对食物残渣进行快速冲洗,有利于口腔健康。对于婴幼儿而言,所选用的喂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大龋齿患病率,因此建议母乳喂养能够防止龋齿发病。
牙菌斑影响:龋齿是一种慢性疾病,是由牙齿缺损逐渐扩展到深层,患儿所表现出的牙菌斑具有粘性,在牙齿表面形成细菌性薄膜,能够使口腔中的淀粉和糖发酵,形成有机酸,容易发生脱矿,从而引发龋齿发病。
二、小儿龋齿症状以及危害
儿童在患病初期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会发现在牙齿表面会出现黄褐斑点,无法引起孩子和大人的注意,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会逐渐出龋洞,这时患儿会表现出对酸甜、冷热较为敏感,在吃东西时食物会嵌入牙洞,从而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出现牙齿疼痛症状。有些患儿因牙齿不适出现厌食情况,从而引发营养不良。若不及时对患儿的龋齿进行,还有可能会使儿童患上牙髓炎、牙槽脓肿等情况。尤其是在牙槽脓肿情况下,患儿还有可能会伴随淋巴结肿大,直接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以及健康发育。
三、小儿龋齿的护理防治方法
1.健康宣传教育
小儿龋齿病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实际防治的过程中,应注重健康教育。家长应了解龋齿病的发病原因,并能够重视孩子日常营养补充,比如维生素A、维生素D、钙、磷等,以免元素缺少而影响儿童的牙齿发育。家长要正确帮助孩子补充,若在防治的过程中存在疑问,及时与口腔医生进行沟通,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才能降低小儿龋齿病的发病概率。在开展防龋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时,通过组织访取知识讲座,发放相关的科普读物,并拓宽宣传途径,比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学的方式,帮助家长意识到儿童防龋齿的重要性。口腔健康咨询、牙科义诊等活动的开展,也能进一步普及防龋知识,因此也能够纠正家庭不良生活习惯,从而降低小儿龋齿的发病率,进一步保障儿童牙齿健康。
2.了解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儿童使用的食物若含糖量高、黏稠性强,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导致食物滞留,从而增大龋齿病发病的概率。因此,控制儿童饮食,再加上儿童的睡眠时间较长,在睡觉期间唾液分泌少,牙齿的自洁能
护理防治小儿龋齿
张静梅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822020年 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