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五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学生版
33岁学霸第12次高考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轴心时代,希腊和中国等一些文明古国就开始奠定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及自我反思的普遍框架,每种文化传统在道德价值判断领域也呈现出某种相似性。其中,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曾用“中庸”来界定德性。
“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却被孔子视为德性的试金石。《论语》对“中庸”未展开系统性的说明,只提醒人们“中庸”涉及了“性与天道”“过犹不及”“忠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经过长期积淀后,儒家学者才凭借《中庸》向人们阐释了“中庸”的思想意蕴。
      首先,《中庸》强调,孔子及先秦儒家所谓的“中庸”肇始于某种特殊的人性理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作为一切生命的源泉,“天”与其所生成的万物有相同的本质。遵循从“天”那里获得的“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也就成为“道”,即评价人们情感、行为的根本尺度。更为重要的是,所谓的“道”尽管广大、精微,其实质又与“庸言”“庸行”相融合。
      其次,《中庸》试图把“中庸”演绎为成就德性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君子应该懂得“慎独”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对“性与天道”的敬畏,君子才会深刻省察其“独”,即自己的动机。或者说,“慎独”就是要把“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主宰生理欲望作为动机。另一方面,合乎“性与天道”的君子可以达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认为,喜怒哀乐源于人的生理欲望,并且有可能使得“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偏离正确的道路。因此,人们只有借助“慎独”才能处于“中”的状态,也就是以正确的方式运用“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和”则是实现“中”的结果,具有契合事物的本性及和谐共生的意思。
      与孔子及先秦儒家非常相似,亚里士多德同样以自己的人性论作为逻辑起点,由此推论出了“中庸”的基本形式:“在感情和实践中过度与不及都是错误,适度则是成功并受人称赞。”“中庸”寻求的适度不仅有别于,而且必须限定在人类生活的各种情境之中。也就是说,“中庸”不是表示在人类生活之外、算术数列的中间,而是对应于人们正确地运用理性的方式。如果只是停滞在逻辑论证的层面,那么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就很难被用来指导道德实践。
      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介于过与不及的“内在中庸”,另一种
是定位于各种情感与行为之中的“外在中庸”。与之相应,《中庸》将孔子分析德性的思想概括成“中一和”结构,而所谓的“中”“和”与亚氏的“内在中庸”“外在中庸”非常相似。从形式上看,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可谓“美美与共”,共同以人性论、避免过度与不足作为界定德性的基本视域,并且确信人的情感和行为能够养成正确、合宜的品质。
      然而,就二者所秉承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言,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又彰显出“各美其美”的特点:孔子及先秦儒家崇尚尧、舜的“允执其中”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延续了古代英雄社会仰慕高超射箭术的风俗;孔子及先秦儒家尤其注重人与外在生存情境的和谐共生,而亚里士多德则更为强调个人自觉运用理性的重要性。这种关于“中庸”的不同理解表明,中西文明在轴心时代所自主构建起的德性论,不仅因为传承、发展本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念而养成各自独特的精神气质,而且有必要通过互学互鉴来超越文明隔阂、实现文明和谐。
(摘编自尚建飞《中庸之德: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与天道”在《论语》中被提及,后来有文献将它阐发为评价情感、行为的根本尺度。
B.“慎独”是基于对“性与天道”的敬畏而深刻省察自己的动机,以便达到“中和”的境界。
C.《中庸》认为“天”生成了万物,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而喜怒哀乐则源于人的生理欲望。
D.轴心时代东西方所秉承的不一样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得两者的“中庸”思想产生了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分别论述中西文明对“中庸”的认识后,又在比较的基础上归结到文明互鉴的主题。
B.对“性”“道”与“教”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阐述,有助于说明“性与天道”对成就德性的作用。
C.使用“或者说”“也就是说”等词,能够调转到相反的角度更加清晰地论述同一个问题。
D.文本既有对中西文明原典的共性解读,又结合历史文化传统进行个体分析,富有辩证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中庸”不仅有着理论认识层面的意义,还被看作是成就德性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亚
里士多德并没有此意。
B.元稹诗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中的“修道”,正体现了《中庸》强调的“修道之谓教”这一思想。
C.亚里士多德更为强调理性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由此不难看出孔子及先秦儒家更注重人与所处情境的和谐共生。
D.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以“中庸”界定德性,反对“过与不及”,可见当时的中西文明具有自我反思的普遍框架。
2.(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袁隆平先生在海南岛发现了一种叫野稗的野生稻子资源,然后通过反复的选种育种,终于得到了杂交水稻,带来了我们农业上的一场革命。获得种子对我们的未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还有比它更重要的吗?有,那就是医药。我们现在了解到的
青蒿素,它也是来自一种叫青蒿的植物。只要有了青蒿的种子,我们就可以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进行栽培,从中获取青蒿素这样有用的药物。
      我在西藏工作多年,最主要的事就是收集种子。假设一百多年以后还有癌症,假设那时候大家发现一种植物有抗癌作用,然而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这种植物已经灭绝了,幸好一百多年前有个姓钟的教授采过它的种子,还用罐子保存了5000粒。拿出来一种,哪怕只有500粒能活,最后只有50颗能结种子,那种植物不就复活了吗?
(摘编自钟扬《世界屋脊上的种子收集者》)
      材料二:
      青藏高原作为特殊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人类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和国家生物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科学地进行开发与利用。青藏高原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据初步统计仅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就有千种以上。藏药材大多生长于高海拔、高寒缺氧、昼夜温差悬殊、日照强烈的特殊地理环境中,因此藏药材具备抗寒、抗旱,繁殖方式特殊,次生代谢产物复杂,光合作用有效积累高等特点,药用效能明显
高于低海拔地区的药材。除了藏药材之外,青藏高原还蕴藏着包括纤维、油料、香料、淀粉、糖类、鞣料、蜜源等多种类型的资源植物,这些资源具有类型多样、数量大、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极具开发利用价值。长期以来,受社会、经济、科技条件的制约,高原特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未能形成真正特产业。科研工作者应对青藏高原资源植物分专题进行野外调查和多样性信息分析,以便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摘编自张体操等《青藏高原生物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前景》)
      材料三:
      基于植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目前面临的多样性危机,自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就把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到重要日程上,并相继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以积极的态度,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植物园等,对动植物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但就地保护的物种很可能由于天灾和人祸而毁于一旦,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原来适合植物生长的区域将会变得不再适合其继续生长。因此,世界各地开始兴建各种“种子方舟
”——种子(质)库。种子(质)库为现今植物物种提供了一个庇护所,为未来可能灭绝的植物存下了生命的火种,也为人类未来开发和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杜燕《保护植物多样性——人类在行动》)
(1)下列对“种子方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对种子(质)库的喻指,意思是种子(质)库在未来起到的作用相当于“诺亚方舟”。
B.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重视生物多样性并积极开展物种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
C.它主要保存的是植物的种子(质),未来这些种子(质)在条件适宜的时候就有可能萌发。
D.它能为未来可能灭绝的植物物种提供一个庇护所,进而抵御天灾、人祸和全球气候变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青蒿的种子就可以栽培青蒿,从中获取青蒿素;有了野稗的种子,也可以栽培出杂交水稻。
B.保存5000粒种子,未来只有500粒能活,50颗能结种子,这说明种子的萌发率和结种率为10%。
C.藏药材生长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它们独特的开发利用价值,同时又制约了它们的开发利用。
D.植物未来如果正常存活,它被保存的种子就无需发挥作用,此项采集就是不够精准的无效采集。
(3)钟扬在西藏收集种子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南乡子
孙志保
      下午刚起的风,到傍晚就息了。乌云像一块破旧的黑布,一直在远处飘荡。
      药铺外的石板路上传来脚步声,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四十出头的男人。
      金久淡然一笑:“刘老板深夜来小铺,有何指教?”
      刘老板伸出左手,又开五指:“济人清瘟解毒九,你金氏‘济人堂’的镇店之宝,5000丸,七天交货,多多益善。”随后把一个沉甸甸的布袋放在柜面上。
      金久点头。
      刘老板站起身,忽在东墙上挂着的一幅书法前驻足,说:“这是刘秉忠的《南乡子》。”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刘老板品了片刻:“诗人虽然做了很多事,却不满意,情绪难免有些低落。可贵的是,读书以明志,种竹以寄情,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
      刘老板的脸忽然凝重下来,他仔细看着金久的脸,似乎想起了什么。
      他走到金久跟前,握住金久的手说:“我就不藏不掖了。我是三淮山游击队派来的,游击队被困山上,遭了瘟疫,只好求助于金老板。我们交往了两年多,我知道你的为人。”
      金久说:“我前几天到三淮山下采药,见病气流溢,就知今年瘟疫暴发难免。我已经进了一批药材,正在加工。”然后取出一袋药材:“这是大黄,你先带回山上,用铁锅烧水,放入大黄,患者每天两次饮服,每次一碗。”
      刘老板拱手告别。
      大门“咣”的一声又被推开。一个穿军官制服的人带着两个金副武装的士兵走进来,要定制6000丸济人清瘟解毒丸,六天后取药。
“少一丸,你的药铺里就会少一条人命。”
      金久连称“不敢,不敢”。
      第六天,金久和三大箱的6000丸清瘟解毒丸一起被带到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