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和实景
回应术和NLP语言方法的基石是“地图不是实景”这一原理。这一原理最早由普通语义学奠基人阿尔弗雷德·克斯博斯基(1879-1950)提出,从而确立了内心地图与世界本身之间的本质区别。克斯博斯基的语言哲学是NLP发展的重要影响来源。克斯博斯基在语义学领域的工作和诺姆·乔姆斯基关于转换型语法的符号关系学理论,构成了身心语言程序学在“语言”方面的核心。
克斯博斯基的主要著作《科学与心智健全》(1933)宣称,人类的进步主要是更灵活的神经系统的结果,神经系统能够形成和使用表象系统,或者说地图。例如,语言是一种地图或世界观,使我们可以概括和总结我们的经验,并传递给他人,让他们不必再犯同样的错误或重新发明已经存在的东西。克斯博斯基认为,人类的语言归纳能力,造就了我们与动物相比更强大的进步;同时,语言这一象征机制的误解、误用,也造成了我们的许多问题。他建议人们接受适当的语言使用训练,以避免由于混淆了“地图”和“实景”,而带来不必要的冲突混乱。
例如,克斯博斯基的个性法则声明:“没有两个人、两种情境、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会在所有细节上完全一样。”他强调的是,我们的言语和概念比起独特的经验来,少得可怜;这容易导致将两种或更多的情境当成同一个,或“混淆在一起”(如NLP中所说的“一般化”和“模糊性”)。例
如,“猫”这个字,可以用来代表成千上万不同的动物,代表同一只猫生命中的不同时期,代表我们内心的想象,代表插图或照片,比喻性地代表某个人(猫一样灵巧的人),或者仅仅表示c-a-t这三个字母的组合。这样,当有人用到“猫”这个字,我们并不清楚他/她是在说四条腿的动物、三个字母的单词,还是两条腿的原始人类。
克斯博斯基相信,若要改善沟通效果、让人们学会欣赏日常经验的独特性,重要的是教人们识别和超越他们的语言习惯。他探索和发展了一些工具,促使人们在评估体验时能够较少根据平日语言的含义,而是更多依据每种情境的独特事实。克斯博斯基的目标,是鼓励人们延迟即刻反应,去发现情境的独特特点,寻替代解释。
3d地图实景地图克斯博斯基的理念和方法是NLP的基础之一。事实上,克斯博斯基在1941年就提到,“身心语言学”是普通语义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NLP提出,我们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世界观建立在内在地图的基础上,地图通过我们的语言和感官表象系统而形成,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结果。是这些“身心语言”地图,而非现实本身,决定我们如何解释周围的世界和对世界做出反应,如何对我们的行为和经历赋予意义。就像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的:“事物无所谓好坏,是思考赋予它好或坏的含义。”
NLP创始人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葛瑞德,在他们的第一本书《神奇的结构》第一卷(1975)中指出,对世界做出有效反应和较无效反应的人,他们的差别主要在于其内心世界观的功能:
能够创造性反应和有效应对的人,是那些对其情境建立丰富的表象或模型的人,做出行动时他们能感知到广泛的选择。另一些人则觉得只有很少的选择,而且哪一个都没有吸引力。我们发现的是,并非世界过于局限或别无选择,而是这些人自己封锁了自己,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中没有,于是他们看不到开放的选择和可能性。
克斯博斯基对地图与实景的区分,意味着是我们关于现实的心理模型,而非现实本身,决定我们如何行动。因此,持续拓展我们的地图非常重要。用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话说:“我们的思维创造了同类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
NLP的核心信念是,如果你能丰富或拓宽你的地图,会感觉到同样的现实为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结果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可以表现得更有效、更聪明。NLP的根本使命是创造工具(例如回应术模式),帮助人们拓宽、丰富和增加他们关于现实的内在地图。根据NLP的理念,你关于世界的地图越丰富,处理现实挑战时你拥有的可能性就越多。
从NLP的观点来看,没有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世界地图。每个人都有他/她独特的地图或世界观,没有谁的地图比别人的更“真实”或更“现实”。事实上,最有效能的人,是那些其世界地图能帮他们觉察到最多的可能选择和观点的人。他们觉察、组织和回应世界的方式更宽广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