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素材资源网站
作者:王竹香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5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课程资源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高中语文素材性课程资源充满了无穷的人文魅力,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化作品,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高中语文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而且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推行要求语文建设者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要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将语文建设成为一门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
    一、高中语文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实用性是语文素材资源开发利用要遵守的首要原则。一是要考虑到开发利用的成本;二是要优先选择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并且还要考虑到语文的学科性质。
    2.互补性原则。语文辅助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除了教材之外的辅助性课程资源。在开发利用中课外素材资源只是教材的补充内容,并不能取代教材的主导地位。
    3.开放性原则。这里的开放性主要是指课程资源类型的开放性和空间的开放性。素材课程资源可以是网络辅助性课程资源,可以是来自自然的课程资源,也可以是日常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资源等。这样的课程资源,不仅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而且也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内容。
    二、高中语文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
    1.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功能。首先要挖掘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奇妙的构思、优美的语句、深刻的思想等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选择应用其中的有效资源,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是补充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想象、反思等方式,把作者于有意无意间忽略的部分补充出来,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要将教材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生活和情感意识等建立联系,去丰富和拓展语文课程的外延。
    2.创设课程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只有对这些生成性的资源进行智慧的捕捉、整合,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创设课程资源首先是利用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有多绚烂。生活本身就是很好的可供研究、实践的资源,语文的教育就是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我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热点问题、文物古迹、经典电影、地域文化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内容。所有的语文课程资源必须根据自己对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理解来发掘,使这些资源成为有用的课程资源。
    其次是利用地域性文化。地域性文化给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如北京胡同文化、中原文化、汉中文化等这些具有地方特的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取之不尽的宝藏。这些带有地域特的个性化课程资源,不但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而且也能从实际出发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有个性的课堂。
    3.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解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的课文时可以在网上下载著名朗诵家的音频资料,通过浑厚感染力的声音使学生能够对文中感情有比较透彻准确的把握。
    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生通过网络查自己想要知道的语文知识,在网络这个开放性的平台上,师生共同探讨语文教学问题。比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教学设想,首先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并附上剑桥的
图片。音乐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其次是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注意诗歌的节奏及朗读感情的指导,进而让学会深入体会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培养学生感悟美的能力,这些来自于网络资源的图片、音乐、朗诵音频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美中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高中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环境,进而让素材性课程资源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活水之源。
    王竹香,北京市育英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