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
115
作者简介:张琪,硕士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方向为媒介经营管理。
细节成就完美:电影《社交网络》配乐与打光分析
张  琪
摘  要  以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为原型的电影《社交网络》是2010年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原创配乐获奖作品。文章从影片的原创配乐及打光方面分析这部影片,探讨配乐及打光的作用。关键词  大卫·芬奇;社交网络;音画平行;打光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9-0115-03
导演大卫·芬奇是一个著名的完美主义者,以至于他对自己片子的任何一部分都严苛到令人发指,每一个镜头都要拍到99镜才可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因此他的片子永远都是精品,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细细推敲,下面我们将从大卫2010年的作品《社交网络》来分析影视配乐与打光的作用。
《社交网络》是一部讲述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创业历程的影片,以两起针对扎克伯格的诉讼案的辩论为线索展开叙述。在配乐上,影片中充斥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的电子音乐为主的音乐以及各种社交场合、聚会现场等的流行音乐等,都彰显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而在打光上,影片也采取了一种油画式的灯光设计,用灯光去描绘人的脸部线条与周边场景,这些细节都值得探讨。
1  电影中音画平行的配乐
在接近120分钟的影片中,有配乐的片段达到约72分钟。这些音乐在塑造人物气质,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时代氛围,衔接画面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下面将从配乐发挥的不同作用方面分析部分配乐。
1.1  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
扎克伯格是个超级IT 天才。他智力超,可以分分钟黑进学校网络,一夜之间使学校网络瘫痪。他不苟言笑,特立独行,面无表情,总是打断别人的讲话,在下雪的冬天还穿着短裤折腾。从他的表情到穿着,无一不显示出他是一个不拘泥于传统的人,因此在声音设计方面,影片配乐选用电子音乐贯穿始终,也体现了扎克伯格不拘泥于传统的特质。
00:05:20—00:08:23【Hand Covers Bruise】,扎克伯格与女友分手,从约会地小跑回宿舍。电子背景噪音,钢琴音和一个低音不断地交替重复出现,同时辅之他一路上的脚步声及周围的说话声,小提琴声等画内音响,表现出夜中扎克伯格烦躁、落
寞的情绪,略带忧郁的小提琴独奏也暗示马克失恋
后的心情。这一段几乎长达3分钟,镜头都是扎克伯格奔跑在哈佛校园的单调情节,却并不会给人造成无聊的感觉,反而让人感受到扎克伯格被女友甩了的烦躁心情,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深夜安详的哈佛校园,与扎克伯格的心情形成对比。
00:09:10—00:12:20【In Motion】,扎克伯格在醉酒状态下有了比较激烈的情绪,为了报复前女友,产生建立 Facemash 网站的想法。背景音乐是电子鼓奏出的有节奏感的、直击内心的的电子舞曲,一方面展现出他酒后的冲动情绪与特有的激动心情,一方面也向观众渲染一种激烈的情绪,一种报复的快感愉悦和网页成功的骄傲感。
00:12:45—00:16:10【A Familiar Taste】这段音乐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仍是电子舞曲风格,在鼓声之外还加入了电吉他,音乐的摇滚感带来了强烈的宣泄感。此刻报复的快感已让他失去理智,同时剪辑社团聚会场景, 也表现出高级社团的纸醉金迷。马克形影单只的沉浸在自己的网络世界,与社团的声犬马形成强烈对比。
00:48:50:00:50:35【Hand Covers Bruise】 这段音乐与7分钟马克在校园奔跑的音乐相同,同样是钢琴的短小主题和一个低音反复出现,但却表达了马克对双胞胎兄弟的诉讼不耐烦的心情,同时这段音乐也给人一种马克在回忆过去的感觉。因为马克与律师的争论,这段音乐也感觉带了一些攻击性。
1.2  推动情节发展
电影中大部分音乐为情节服务,几乎都代表着特有的意义,与情节发展相辅相成。00:07:03扎克伯格与女友交谈不愉快以致分手,跑回宿舍的过程中,校园里有一位练小提琴的同学。小提琴画内音乐出现在噪音感的电子配乐中,也突显出夜晚哈佛校园的平静,看似随意的场景,表现出高端的校园
2021·3(下)《科技传播》
116
文化。
1:18:30,马克将公司搬到硅谷,大家很开心的在房子里打闹,从房顶上降落游泳池时,配乐是一首风格活泼,情绪高昂的流行歌曲,表现出马克和公司职员搬到硅谷后的高兴、激动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兴奋的心情。
1:24:30【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双胞胎兄弟的皮划艇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使用情绪激昂的音乐,塑造出比赛现场的激烈,听起来热血沸腾。1.3  衔接不同场景
00:30:13—00:34:10【I n t r i g u i n g Possibilities】,这段配乐主要承担了链接不同画面的作用,通过音乐的连贯性减弱画面的不连贯性,让观众通过音乐认同逻辑的连贯性。这段音乐剪辑了哈佛调查组对扎克伯格的诉讼、扎克伯格在facebook 上所做的努力、爱德华多加入精英俱乐部、双胞胎兄弟约见扎克伯格等4个情节的镜头,通过快速的合成音效将观众带入回忆,然后引入不断反复的钢琴声音,最后加入电吉他的节奏,加强了紧张感。这段音乐就是典型的音画平行,使快速切换的多个场景具有了统一的节奏。
00:12:45—00:16:10【A Familiar Taste】这是一段电子舞曲风格的配乐,是《社交网络》影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音乐类型。在表现扎克伯格情绪激动、头脑风暴般建立Facemash 网站时,它是画外音乐,但在表现精英俱乐部纸醉金迷的聚会现场时,它又变成了聚会中的DJ 音乐。强烈节奏的电子舞曲风格的音乐既表现了扎克伯格当时激动的内心,又衬托了聚会现场人们的疯狂情绪,将不同场景自然地衔接。
事实上,和这部电影同年的作品还有《驯龙记》《国王的演讲》《盗梦空间》等“大片”,但唯独这部看上去竞争力不是很强的作品获得了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原创配乐。可能正是因为其他的作品更需要用配乐撑起大量画面,观众期待更高。而《社交网络》中作为点缀的原创配乐,在细小处的运用反而更加让人欣赏。
2  《社交网络》中完美的打光效果
众所周知,自然光在很多时候由于天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达到片子的需求,于是就需要人工光照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人类对灯光的可控程度,让灯光完全按照制作人的想法去运行,去建造设计好的场景。而当下电影所用的打光,则不仅仅是用来照明,更多的是设计场景,为场景服务。
大卫·芬奇,作为一个视觉大师,加一个严重的强迫症患者,加一个绝对完美主义者,他会注意到影片的任何一个细小的角落,从倒映在玻璃窗上
的帽子位置,到摆放在桌子上的胡椒粉位置,大卫对自己的片子精细程度绝对称得上是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样子,而对最能体现这些场景的布光,大卫更是要求的极其严苛。因此,《社交网络》的打光被称为“每一处都是经典,每一处都堪称完美”。2.1  营造特殊的环境气氛
光线在某个程度上对氛围的塑造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殊的地方有着特殊的灯光设计,一个别具特的打光设计往往可以交代清楚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渲染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
影片一开头,马克和女朋友在酒吧的一个小桌子前进行谈话,发生争执,进而分手的一个桥段。这一段,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两人的侧面,有一个主光源(见图1),在两人的背后有较多轮廓光、装饰光等,在场景背后的书架上也打了背景光,另外,就像真实的酒吧一般,其灯光效果往往昏暗,飘忽,所以几乎所有的灯光几乎都蒙上一层烟雾一般,再加上酒吧的灯光也较多,因此虽然大部分是布景灯光,但是出现在镜头里也不会觉得突兀。塑造出一种酒吧的随意气息。而为了突出主角的形象,主光源的强
度是最大的,这样就可以为主角创造一个比较好的背景和环境。在《社交网络》幕后纪录片中,主演杰西·艾森伯格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大卫试图营造一种真实感,比一般电影更为真实的感觉,而这样的布景也确实让他投入进了角里,感觉真的像个要分手的学生一般。事实上,一个完美的打光确实可以营造出最真实,最恰如其分的特殊环境,
电影网页设计代码
让人身临其境。
图1  主光源、轮廓光、辅光和打在书架上的背景光
2.2  光线的变化来衬托主人公感情的差异
有时候,光线的变化还可以衬托主人公感情的变化,由昏暗到明亮,往往意味着美好的将来,主角的感情也由抑郁转向阳光。光,在一些程度上代表的就是一种情绪,所谓“视界决定世界”,情绪的变化往往伴随着眼中景物的变化,而通过外界景象的变化,也可以很好的看出主人公以及导演此刻情绪与心境的变化,而体现这种变化的最佳方式就是改变光线。
影片00:26:40,开始,马克将爱德华多从聚会
《科技传播》
2021·3(下)
117
中叫出来到门外,说自己的一个新想法。这里的光源只有一处,就是门上的一盏橘黄的灯(见图2),这是马克产生制作Facebook 网站的一幕,整个灯光呈现暖调,代表着一个很明亮美好的未来,一个世界闻名的社交网络就要产生了。而当镜头给到马克的特写时,他脸上的光线更加亮,因为在他的
左侧给他加了一个反光板,使马克的脸部效果更加立体,同时也可以清晰看到马克脸上的表情——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学生。
图2  门上橘黄的灯光和打在马克右侧的反光板
2.3  形成被摄体与被摄体相互间的地位感,突出主体
光线的设置很大程度上还体现着被摄体与被摄体之间的地位感,主角的照明相比配角一定要更为突出。更好的区别主体和其他人的关系,且能逐一地进而全面地强调人物或产品等的形态、规模、数量以及相互间的地位感。这种光线也一般运用于有多个被摄体的情况,比如会议室等。
贯穿影片全程的谈判场面,是影片的高潮。这个场景在场人数达到10人左右,除了景别的变化来突出主体,最明显的一个设计就是光线的不同,从幕后记录片可以看到,除了顶光作为整个场景的主光源,屋子四周的亮白灯光作为背景光以外,在两个主角的对面,各又架了一个光源,只有两个主角的对面才有,这种特别的设计就可以使主角脸上的灯光最亮,使主角的形象在一众人里面最为突出,吸引人们的眼光(图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场景里所有的灯光都是亮白,营造出一种严肃认真的氛围来,相比橘黄灯光的温暖,亮白
灯光在一定程度上就显得冰冷而没有感情,更能体
现出这个场景的严肃与绝望。
图3  马克和爱德华的对面均有一个光源
除开前面说的几种打光原因,消除不真实的、
多余的灯光投影,求得画面的简洁、干净也是打光师必须要重视的。虽然人工光是人为设计的,大部分时候很多灯光是不能入镜的,最重要的是不能因为自己的打光,产生不正常的光线投影,或者说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有光,但是不能有影。打光时必须注意在保持主光投射的阴影特征前提下,尽量再现阴影部位的层次和质感。
事实上,一部电影的成功需要很多人以及很多因素的配合,无论是前期的灯光设计,还是后期的音乐配置,都要毫不出错,十全十美,才有可能使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配乐都成为经典。
参考文献
[1]石蕾.音画结合的典范之作——电影《社交网络》配乐分析
[J].当代电影,2013(1):180-182.
[2]格劳丝Lynne Gross.拍电影[M].廖澺苍,凌大发,译,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4.
[4]霍华德·苏伯.电影的力量[M].李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8.
[5]克里斯托弗·肯沃斯.大师镜头[M].魏俊炎,译.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2010.
[6]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
[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