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平衡名词解释
实例名词解释    放射平衡的名词解释:
    定义:当X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周围空间发出能量超过它吸收的能量,且该部分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值等于或大于100%时的状态。基本内容:物质在发射辐射时,受到从外部不断输入能量,使物质中原有的分子、原子、电子等能级发生跃迁,产生振动和转动等作用,引起各种反应,使物质发出不同波长的辐射(同时也产生光热等效应)。但是,物质对能量的吸收却小于放出的能量。当分子振动频率等于或大于特定能级的简并能量时,就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辐射,当这种能级的振动频率等于或小于特定能级的简并能量时,就可以吸收全部波长的辐射,这就叫做放射性的吸收定律。因此,如果只考虑辐射源向周围空间发出的辐射,而忽略由于空气对辐射的吸收所带来的能量损失,则会得到下面的公式: λ=-E/EE=λ/λ=-E/(E-E)λ/(λ-λ)式中E=E(cm), E=E(nm), E=E(Wcm), E=E(Wnm), E=E(Wnm)。
    其他的辐射源都会吸收一些能量,这部分被吸收的能量称为辐射损失或吸收能量。但是,被吸收的能量与吸收的能量相比,只占很少的百分数。因此,可以认为,吸收能量远大于辐射能量。但是,若计算辐射通量,需要用E=E(CM)来表示,这里E是物质中任意某一原子中的平均
能级,即平均每个原子中的能量,而不是物质中的辐射通量。同时,对于不同能级的原子,其平均能量也是不同的,所以只能用E来表示。由于E>0,所以辐射通量远大于辐射能量。
    实例:太阳照在我们身上,会产生强烈的光热效应,使我们感觉到非常热。其实,只要你站在太阳下面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身上根本就没有感觉到一点热,因为人体的温度远低于环境温度,根本不需要散热,就可以保持稳定的体温。如果让你穿一件厚衣服呆在户外,然后让你在户外呆很久,才能感觉到很热,那说明你的身体已经产生了很多热量,而且这些热量还必须靠辐射传播才能让你感觉到热。只要看见太阳,你的身体便会自动地发出红外线,将你的身体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