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学生体的手机APP界面设计研究
作者:王金凤 于梅雪
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11期
        摘 要:数据显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接入网络使用频率最高的智能终端。但目前高校开发的手机APP却寥寥无几,而高校学生体有着独特的个性与追求,因此,设计出专属于高校学生的手机APP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校平台的手机APP界面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体特征,满足高校学生的情感需求,切实践行界面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宗旨。
        关键词:学生体;手机APP;界面设计
        十九大报告指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性和可能性。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8.47亿,网民年龄结构中20-29岁的中青年体所占比重最高,占比为24.6%。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依赖手机上网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学生的特征
        用户研究是“以用户为中心来设计”流程的第一步,APP界面的表现形式影响着人的使用感受,因此要分析研究使用者的特征,才能设计出符合他们心理行为需要的APP界面。
        虽然高校招生已经扩展到全民范围,但是青年大学生仍然是主体。青年期来源于拉丁文“adolescere”,是“向成熟发展”的意思,由这个意义可以得出,青年期是一个完善参与社会态度以及信念的过渡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cl)对青年期的定义为在社会性和生物性的成熟方面中,个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该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强烈的求知欲。高校学生正处于构建知识体系、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善于感知各种背后的动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旺盛的体力为他们储备新知识提供了条件,对于尚不了解的领域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大学生所处的时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为他们存储知识和信息提供了可能。
        (二)渴望社会交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出,成年早期(18岁-25岁)是亲密感和孤独感的阶段,也是最容易接受别人亲密关系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具有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发展任务。
        (三)追求新鲜事物。“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作为时代的娇子,高校学生对校园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新鲜事物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理,使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又在学习之余给予他们更多的缓冲和压力的释放,同时也增长了专业之外的知识,拓宽了视野。
        (四)自我意识逐步成熟。自我意识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来自于人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关系的认识。青年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形成的关键阶段,随着高校学生身心的发展,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阅历日渐增多。他们勇于变革创新,不愿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个个人价值能够得到认可的阶段,他们自尊心增强,强烈渴望得到信任和尊重。
        二、 高校学生的特征提取与界面视觉设计的关系
        (一)特征提取与布局的关系
        一个优秀的设计来源于一个优秀的设计流程[1]。布局设计是界面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使用户迅速到需要的信息和服务,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
        布局在设计上包括均衡与对比两种手法。均衡法是指各元素在布局上保持分量的匀称和平衡,从而达到视觉的平衡性和稳定性。由于高校学生热情活泼的性格特性,而均衡这一法则虽平衡感和稳定性比较强,但是缺乏变化,在应用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界面的节奏与韵律法则可以理解为规律、节奏、动感、跳跃等元素,律动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节奏效果,引导用户的视觉轨迹,进而吸引高校学生进一步了解界面内容。
        (二)特征提取与彩的关系
        彩是人们体验环境的实质所在,是APP界面视觉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用户在初次使用APP形成的第一印象中,彩是最直观的设计元素。对于APP界面来说,彩在界面中的重要意义在于人与界面视觉呈现之间的交流,而彩作为交流因子之一成为视觉交流的媒介。
        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中提到:彩直接影响着精神[2]。对于接受能力强且喜欢新鲜事物的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彩心理喜好复杂多变,因此进行高校招聘类APP界面视觉设计时更要注意彩的运用与搭配细节。针对高校学生体的APP不同于其他行业性质的APP,设计师要从高校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其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来准确定位彩,掌握
得当的风格,搭配成功的配可以给高校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
        (三)特征提取与文字的关系
        文字不仅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还可以起到装饰界面的作用。界面视觉设计中的文字设计时需要遵循几个原则,即可识别性、独特性、艺术性。文字的可识别性是最基本的原则,字体不能过分夸张变形,要能够准确辨识。文字的独特性原则是指文字经过创新设计去刻意迎合用户的心理品味,要勇于打破传统的印刷字体,注重文字的獨特性来增强界面的吸引力。字体的艺术性是指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均衡、对称的美学原理,提高艺术欣赏性。文字在单个字体美观醒目的同时,更要达到整体内容的和谐统一。
        (四)特征提取与动效的关系
        动效的应用应当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要生动并且有趣,其次动效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具备提升体验感的作用。动效分类包括视觉反馈、功能改变、空间扩展、元素的层次结构及其交互、视觉提示、系统状态等。
        但由于高校学生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因此在界面中动效的运用不宜过多,Raizlabs的
产品工程师Ben johnson提出,一个界面如果超过6个引导动效设计便会过度分散用户的注意力,从而降低APP的使用效率,使用户感觉APP 的使用过程繁琐复杂。
        三、高校招聘类APP界面设计原则
        (一)界面简洁易用原则
        简洁原则要求APP界面中呈现的是最常用的功能和最主要的信息。由于人脑对信息的加工与编码的容量有限,因此在进行界面功能和信息组织时,应尽量简化导航的数量,并做到优先内容的展示,删除不必要出现的功能和信息,把核心需求做到极致。
        (二) 重点控件突出原则
        根据智能设备终端界面的特点,重要功能按钮的设计需要更加突出,以方便用户快速定位使用。采用高度对比原则就要使其对比足够强烈,可以通过冷和暖之间的对比,以及对字体字号和颜的选择来实现重点控件的突出。
        (三) 界面清晰一致原则
        1.层次结构清晰
        界面设计中层次结构是通过形状、位置以及颜区分出来的,因此,应把重要的元素放在界面的上方或者刻意地向外突出,并将需要重点突出的元素用饱和度较高的颜进行渲染。界面中元素的彩选择与背景颜以及其他元素的颜对比不能过于强烈,以免视觉效果过于跳跃而扰乱整个界面的視觉平衡。
        2.图标运用适当
        相似的元素之间应该采用相同的视觉属性,而且在不同页面提供相同功能的图标元素呈现要在每个页面上的相同位置,在面积、颜、字体、阴影等效果上应该具有一样的选择,这样严谨性保持一致性可以使用户快速地到并识别。app登录界面
        3.避免视觉噪声。
        界面呈现中的视觉噪声一般是由冗余的视觉元素造成的,多余的元素会将用户的注意力直接从页面转移到别处。这些视觉噪声主要包括不必要元素的使用、标尺的过度使用、过分的装饰、用于隔离功能控件的元素选择不当以及视觉属性的过分使用等。视觉元素的混乱、
过分装饰都会加重人们的认知负荷,产生对信息理解和分析的焦虑情绪,从而影响用户理解信息以及完成任务的速度。
        4.消除视觉附加工作
        视觉的附加工作是指用户必须要经过分析才能得到的信息。在界面设计过程中应当合理使用视觉隐喻,以避免在不经意间给用户带来的各种附加工作。虽然视觉隐喻能够让用户更容易理解元素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了解这些情况后,隐喻的管理无形中添加了视觉的附加工作。
        (四)良好的隐喻性原则
        隐喻运用于界面设计中可以简化界面操作步骤,使界面中复杂的功能信息更容易被理解,从而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良好的隐喻需要做到两点:1.易于识别。在界面设计中,更多地采用基于用户生活经验和习惯的图标形式可以减少用户学习的时间成本,记忆负担也会随之减轻。2.易于记忆。界面设计中多使用图形符号来代替单纯的文字,可以使界面信息更加直观有效,利于用户记忆。
        (五)友好反馈原则
        一个优秀的界面设计应当及时给用户的操作予以友好的反馈,让用户能够明晰APP的运行状态以及预见操作的结果。界面所提供的反馈从感官上分可为视觉反馈、听觉反馈和触觉反馈三种。
        四、 结语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数字媒体化的环境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传统意义上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正慢慢淡出,媒体数字化的新型受众正在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信息传播和接受中。高校学生体是社会的未来,一直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因此,在高校平台的手机APP界面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体特征,满足高校学生的情感需求,切实践行界面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宗旨。
        参考文献:
        [1]王银涛.浅谈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中的交互设计流程[J].工业C,2016(6):119.
        [2]李一峰.信息化进程中高校图书馆设计探讨[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6.
        作者简介:
        王金凤,硕士,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于梅雪,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广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