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常用函数详解(一)
1..求和函数SUM
    基本方法:选中将要求和的空白单元格,点插入——函数——SUM——确定——选中要求和的行(列)——确定。
    扩展应用:选中刚才的“和”,将鼠标箭头指向“和”的右下角,鼠标变成实心的“+”后,按住鼠标的左键,可以拖出整行(列)的“和”。
2..平均值函数AVERAGE
    基本方法:选中将要求平均值的空白单元格,点插入——函数——AVERAGE——确定——选中要求和的行(列)——确定。
    扩展应用:选中刚才的“平均数”,将鼠标箭头指向“平均数”的右下角,鼠标变成实心的“+”后,按住鼠标的左键,可以拖出整行(列)的“平均数”。
3.插入当前日期NOW
    基本方法:选中将要插入当前日期的单元格,点插入——函数——NOW——确定——确定。
4.排序:
    基本方法:选中要排序的内容(可以包括文字)——数据——排序——确定——选择排序的条件和升(降)序——确定
5.排名次RANK
    基本方法:选中将要排名次的空白单元格,点插入——函数——选择类别里选择“统计”——RANK——确定——在“number”里选中要排序的数值(单一值)——在“ref”里选中所有的排序数值,行(列)——确定。
    扩展应用:求一行“列”里的名次——选中刚才的名次——在刚才的公式栏里的公式“=RANK(I3,I3:I47)”中加入两个“$”成为“=RANK(I3,I$3:I$47)——再次选中刚才的名次,鼠标指向右下角,当鼠标指针变成“+”时,按住左键,拖动鼠标。
6.筛选:
    选中要进行筛选的单元格——数据——筛选——自动筛选——这时会出现一个下拉箭头——点击下拉箭头后会出现若干选项(升序排列、降序排列、自定义等)——根据需要选取自定义——输入“<>+”条件——确定。
7.统计总人数COUNT:
    基本方法:选中将要统计总人数的空白单元格,点插入——函数——COUNT——确定——选中要统计的行(列)——确定。
8.条件格式:
    选中需要选择的单元格——格式——条件格式——输入条件——点“格式”选择颜——确定。
9.最大值和最小值MAXMIN
    基本方法:选中将要求最大值(最小值)的空白单元格,点插入——函数——MAX(MIN)——确定——选中要求最大值(最小值)的行(列)——确定。
10.求分数段COUNTIF
    基本方法:例:求60分一下的人数。选中将要求分数段的空白单元格,点插入——函数——COUNTIF——确定——选中要求分数段的行(列)——criteria中输入条件(<60——确定。
    扩展应用:例:求≥60分并<70分的人数。选中将要求分数段的空白单元格,点插入——函数——COUNTIF——确定四舍五入公式 excel——选中要求分数段的行(列)——criteria中输入条件(>=60——确定——在公式栏(不包括“【】”)【=COUNTIF(I5:I48,">=60")】的后面输入“-”减号,然后输入【COUNTIF(I5:I48,">=70")】,实际整体公式就是:【=COUNTIF(I5:I48,">=60")-COUNTIF(I5:I48,">=70")——回车。
Excel常用函数详解(二)
1.求和函数SUM
    应用实例一:跨表求和。使用SUM函数在同一工作表中求和比较简单,如果需要对不同工作表的多个区域进行求和,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选中Excel “插入函数”对话框中的函数,“确
定”后打开“函数参数”对话框。切换至第一个工作表,鼠标单击“number1”框后选中需要求和的区域。如果同一工作表中的其他区域需要参与计算,可以单击“number2”框,再次选中工作表中要计算的其他区域。上述操作完成后切换至第二个工作表,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完成输入。“确定”后公式所在单元格将显示计算结果。
    应用实例二:及格人数统计。假如B1:B50区域存放学生性别,C1:C50单元格存放某班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想统计考试成绩及格的女生人数。可以使用公式“=SUMIFB1:B50=″女″,IFC1:C50>=6010)))”,由于它是一个数组公式,输入结束后必须按住Ctrl+Shift键回车。公式两边会自动添加上大括号,在编辑栏显示为“{=SUMIFB1:B50=″女″,IFC1:C50>=6010)))}”,这是使用数组公式必不可少的步骤。
2.平均值函数AVERAGE
    应用实例一:跨表计算平均值。标签名为“一班”、“二班”和“三班”的工作表存放各班学生的成绩,则它们的总平均分计算公式为“=AVERAGE(一班!C1:C36,三班!C1:C32,三班!C1:C45)”。式中的引用输入方法与SUM跨表求和时相同。
    应用实例二:忽略零的平均值计算公式。假设A1:A200随机存放包括零在内的48个数值,在AVERAGE参数中去掉零引用很麻烦,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公式“=AVERAGEIFA1:A200<>0 A1:A200,″″)”。公式输入结束后按住Ctrl+Shift回车,即可对A1:A200中的数值(不包括零)计算平均值。
3.逻辑函数IF
    应用实例一:个人收入调节税计算。假设个人收入调节税的稽征办法是: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免征调节税,工资1000元以上至1500元的超过部分按5%的税率征收,1500元以上至2000元的超过部分按8%的税率征收,高于2000元的超过部分按30%的税率征收。假如工作表的B列存放职工姓名,C列存放工资,选中D列的空白单元格输入公式“=IFC2<=1000,″″,IF((C2-1000<=1500,(C2-1000*0.05IFC2-E2<=1500,(C2-1500*0.08IFC2>2000,(C2-2000*0.3))))”,回车后即可计算出C2工资应缴纳的收入调节税。
    公式中的IF语句是逐次计算的,如果第一个逻辑判断C2<=1000成立,则公式所在单元格被填入空格;如果第一个逻辑判断式不成立,则计算第二个IF语句;直至计算结束。如果税
率征收标准发生了变化,只须改变逻辑和计算式中的值,如100015002000等即可。
    应用实例二:消除无意义的零。用SUM函数计算工资总额等问题时,若引用的全部参数均为空白单元格,公式仍然会计算出一个“0”。这样打印出来的报表不仅很不美观。为此可将计算公式设计为“=IFSUMA1:B1D2:E8<>0SUMA1:B1D2:E8),″″)”,即是当SUMA1:B1D2:E8)计算结果不等于零时,公式所在单元格显示SUMA1:B1D2:E8)的计算结果,否则显示一个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