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摘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C协议)的价值,接着按照权利放弃程度,解读了知识共享许可六个协议的内涵,并结合最新统计数据揭示出全球采用CC协议的用户对六个协议的偏好程度及变化趋势,最后总结了高校选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开展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时需要注意的关键事宜。
[关键词] 知识共享; 许可协议; 内涵教授,主要从事e-Learning环境与教法研究、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系统化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谈到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运动,就不能不提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即CC协议(Creative CommonsCC)。刚开始看到CC6条常用授权组合的解释时,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玄妙,等到要决定自己作品的授权时,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伟大和价值。试作此科普文章,与大家分享。
一、为什么需要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与一般人认为教育资源开放了,也就放弃了著作权的认识相反,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是为了保
护著作权以及促进自由且合法地使用资源而研制的。有感于技术给知识的传播带来了如此多的便利,而传统版权法繁琐的程序妨碍了知识在互联网上的快捷分享,美国斯坦福大学Lawrence Lessig教授遂与他的同事一起制定了CC协议,希望能够在网上建立这样的一个空间,大家在此分享资料和知识,而不用担心被起诉。CC是为交流在网站上的资料、教育资源、音乐、电影、照片、博客等而设计的。
CC协议有三个层面的版本,一个是普通文本版,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协议的内涵,是普通人都看得懂的版本。另一个版本是法律文本,用合同条款的方式表述,在这份合同中预制了著作权的使用条款,因此需要与所在国的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条款一致,通常是由各国研究知识产权的专业人士在做这项本地化工作,中国人民大学的团队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1]第三个层面的版本是计算机可识别的代码——元数据表示,这是数字资源版权所特有的,它使得一个作者对其作品的授权规定可以被计算机检索到,从而通过软件程序可以了解这个作品授权,甚至限制作品的被使用情况。元数据版本的价值在于可以让搜索引擎只搜索出符合某个协议的开放教育资源,比如想出允许商业使用的开放教育资源,或者允许修改的开放教育资源,CC组织做了一个搜索引擎插件,可以安装在自己的电脑上。[2]这样的软件设置会提高开放教育资源被发现的几率,从而提高作品的被引用率。
CC协议让知识作品的合法传播和使用更为便捷。比如,传统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拥有作品的修改权、出版权、翻译权等权利,如果其他人要转载这个作品,就需要与著作权人联系,经过一系列法律程序,才能使用,费时费力。但是如果这个作品的作者愿意让这个作品成为开放教育资源,他/她就可以在作品的扉页上标识出所选择的CC协议图标和指向CC协议网站上对该协议解释的网页。这样作品的读者或用户就可以明白作者的意图,只要做作者许可的事情,就不需要与作者联系,马上可以采用这个资源。“CC组织采用这种方式,利用合同法赋予当事人的缔约自由,而避免了订立国际条约、修改各国国内著作权法的高昂成本[3]这种使授权过程自动化的做法,让知识的开放获取成为合法。
CC协议的另一个价值是宣传了著作权法,让作者真正掌握自己的著作权。2002—2003年英国RoMEO项目[4]调查了542个研究人员,发现41%的作者将版权完全免费地交给了出版商而不了解其后果。OECD的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也有类似的发现,老师和研究人员在制作学习资源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使用开放授权的重要性,凸显了对教育界人士进行版权和授权教育的必要性。过去笔者对著作权很少认真对待,从某种意义上是放弃了对自己作品的著作权。现在因为开放教育资源的署名协议,才开始考虑怎样标志自己的作品,以方便他人引用,在惠及他人的同时也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中国互联网用户来说,推广CC协议的价值还在于
提醒大家要注意网上资源的版权声明,提醒用户尽量遵守作者的要求,共同维护一个良性发展的开放资源环境。
二、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解读
英国RoMEO项目(Gadd, 2003)还发现超过60%的研究人员欢迎第三方转载、打印、保存、摘用或分发他们的文章,但是希望要说明这个工作的作者,引用或摘录的时候语句要完整,不能断章取义。55%的人表示希望他们的文章只用在教育领域,非商业性使用。这个结果与我们在2007年对北大国家精品课程老师进行的调查发现类似,当时95%的教师强调共享的前提是不能涉及商业用途,只能用于教育领域。[5]
正是出于对知识分子版权意识的了解,Lawrence Lessig教授等人提出了CC协议,用四个授权选项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相同方式共享进行组合授权,后来因为98%的版权者都要求署名,又排除了一些相互矛盾的组合方式,最后确定以下六种常用组合为CC协议的核心内容。
乍一看,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很简单,常用的六条协议都很清楚。但对于六条协议之间开放度的关系用图1表示会更加直观。
1的最左端为保留所有权利免费资源网站源码下载的传统版权图标,最右端为放弃所有权利的公有领域(Public Domain)图标,从左到右作者保留的权限依次减少,知识共享协议的开放度或者说用户自由处置权越来越大。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每个协议的含义,以及在现实中的采用情况。
1 署名非商业使用禁止演绎(BY-NC-ND)许可协议
这项许可协议允许用户只要注明作者姓名,并与作品建立链接,就可以下载并与他人共享作品,但是他们不能对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修改或者进行商业性使用。
不允许他人进行商业使用,并不代表自己不做商业使用,也就是说采用非商业使用协议的某些人,是希望商家来他直接谈价钱的,所以这个协议通常被称为免费广告许可协议。国内不少精品课程的资源没有明说,但实际效果类似于这种协议。如将文档资料转换为取消了编辑功能的PDF格式,或者转换为只能在网上观看不能下载的Flash格式,应该说比这个协议还严格。因为只能看,不能改,这样的资源就如同免费广告,除非特别精彩,大多数都会被当做过眼烟云。衡量其成功的指标也许可以是转载率,但转载率一定低于下一个署名禁止演绎(BY-ND协议。
2 署名禁止演绎(BY-ND
这项许可协议规定:只要他人完整使用作品,不改变作品并保留作者署名,就可以基于商业或者非商业性,对作品进行再传播。这条协议可类比分销商协议,分销商赚多少钱,原作者不打算过问。
如果有一本教材采用了这个协议,就意味着培训机构可以自己印刷这本教材,让学生人手一本,还可以定价收费,这无疑会提高作品的被采用率。有很多作者写书或者写文章,是为了自己直抒情怀,愿意公开,只是希望有人看或者认为对别人会有价值,并没打算自己靠此发财,看的人越多,作者就越高兴。属于这类作者不妨选用此协议。
前面这两个协议都不允许对作品进行修改,只允许对作品原封不动地进行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翻译是允许的。后面的四个协议都允许在作品基础上产生新作品了。
3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BY-NC-SA
这个协议规定,只要他人注明作者姓名并在以作品为基础创作的新作品上使用同一类型的许
可协议,就可基于非商业性对作品重新编排、节选或者以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曾经这项协议是CC用户选择最多的许可协议,不少人认为这是最体现开放教育资源精神的许可协议,达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想境界。国外大学的开放课程项目基本上都选择这个协议,比如MIT OCW项目,霍普金斯大学的OCW项目。
这项许可协议将非商业性使用做成了遗传基因,基于授权作品而创作的所有新作品,以及在新作品之上的其他演绎作品都不得进行商业性使用。因为过于严格,采用署名相同方式共享(BY-SA的人渐渐超过采用这个协议的人数(参看后面的统计数据)。
非商业性使用这个词曾引起过争议,[6]比如一所学校在其高收费课程中使用这个材料算不算非商业性使用?一个公司的内部培训机构对其员工使用这个材料免费培训,算不算非商业性使用?MIT认为只要实施培训的机构是非盈利机构,这两者都可以算非商业性使用,但是有些人就认为公司使用就要算商业目的,即使是免费提供给本单位职工。[7]
4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BY-SA
这项许可协议规定,只要他人在其基于您的作品创作的新作品上注明您的姓名并在新作品上
使用相同类型的许可协议,就可基于商业或非商业性对您的作品重新编排、节选或者以您的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20096月宣布放弃原先的GNU自由文档协议(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开始采用这个协议为其主要授权协议,[8]以便更好地处理来自CC协议的文档与GNU等自由文档协议的兼容性。
这项许可协议与开放源代码软件许可协议相类似,程序员在开源代码基础上修改产生了一个新系统,他需要将新系统的代码按照所改系统的开放协议要求公开,比如传回原系统的作者,通常为一个社区。他甚至可以销售他改造后的新系统而获利,虽然这个新系统的代码可能80%都不是他写的,他也无需向其他作者付费。
上面这两个协议的共同点都是要求原作品的后代都要以同等方式公开,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两个作品分别采用了上面这两个协议,那么这两个作品是不能混合而产生第三个作品的,因为第三个作品的授权协议就没法写了,能作商业性使用呢,还是不能作商业性使用?这个选项比另外三种选项带来更多的兼容性限制,因此一些学者反对CC的这条非商业性使用条款,并认为它还限制了伴随开放资源而出现的新的业务模式的发展。
5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BY-NC
该项许可协议允许他人基于非商业性对您的作品重新编排、节选或者以您的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尽管他们的新作品必须注明您的姓名并不得进行商业性使用,但是他们可以改变他们自己作品的许可协议,比如授权使用他们作品的人可以进行商业性使用。这个协议的合理性在于作者只能决定自己作品的处置权,不能决定作品后代的处置权
平常人使用网络资源大多遵守了这个协议,希望网上的所有资源能够如此,允许下载,允许按照自己的方式修改,因为只是想方便地获取,方便地使用,并不想因此获利。
6 署名(BY
这项许可协议规定,只要他人按照作者或者许可人指定的方式对作品进行署名,就可以基于商业或非商业性发行、重新编排、节选这个作品。也就是说,作者只要求以后的用户承认其是始作俑者即可,随便未来的用户怎么处理这个作品。
对于教育领域来说,这个许可协议是最为理想的,对知识的加工处理毫无限制,真正体现了知识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允许每个人在其上添砖加瓦。如果每个作者都有这样的情怀,应该会激发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
上述CC协议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对作品的协议一旦选定,就不能更改。虽然你可以从网上撤回这个作品,只是先前别人按照你的授权引用了你的作品的做法将始终合法。所以每个人在为自己的作品选择CC协议的时候需要考虑这一决定对这个作品及其衍生物未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