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工艺家  刘海军
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钱小萍:揭开丝绸的﹃编程密码﹄
Qian Xiaoping:Uncovering Code for Programming  of Silk
“你们的老师看似风光,实际上做的每一件事都很艰难,故不在乎是‘C位’,还是‘L位’(末位),你们学习我的精神我就很欣慰!”在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于2022年5月30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举办的一场颁奖典礼上,钱小萍如此回答她的学生。虽然在场有不少院士,但都称呼她为老师,不仅因为其年纪大,更因为她曾在10年前主动舍弃了评选院士的机会,因此她被称为“不是院士的院士”。
作为一位跟丝绸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宋锦织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苏州丝绸博物馆创建者、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所长,今年已83岁高龄的钱小萍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只要与宋锦相关的活动,都能不时看到她的身影。
从事丝绸研究工作60多年来,她不但没有因退休停止研究,反而是在2005年从苏州丝绸博物馆退休后立即成立了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加快了研究的步伐。“都说年纪大了睡眠少。近些年,我睡眠一直不太好,每天11点多睡觉,凌晨4点就醒了。即便如此,还是要靠才能入睡。”最近更是如此,因为老伴
住院,她里里外外操心的事情更多了。她利用这些空余的时间继续从事着宋锦研究工作,而且还紧跟时代,不断创新,纵向深入研究,横向跟外国艺术家合作,拓宽思路,向世界传递中国的织锦文化。
2021年12月,一场以“非凡珠联·艺术之光:中国宋锦和欧洲绘画国际跨界艺术展——大师钱小萍与大师莫迪里阿尼”为主题的展览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举行。现场不仅展出了意大利著名画家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的《戴帽子的珍妮》《戴红领巾的女人》等知名画作,也展出了钱小萍创作的宋锦“复制品”,让观众惊叹不已。这些宋锦作品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技巧和织物结构,意蕴于象,使原作人物形象得以充分表达,并且更具有蚕丝纤维优雅的闪烁光影和彩重叠的立体质感,使这些“复制品”给观者带来了超越想象的表现力与审美体验。“这次跨界合作不仅是两种材质、技艺的碰撞,也是古今、东西方艺术的一次融合,同时,也让丝绸跨越千年,再次连接东西方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中华千年传承的风采。”
15
中Chinese Handicraft
apec会议上别具特的设计
16
工艺家如今,在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北塔报恩寺的对面,有一座如丝绸般柔软飘逸的白建筑,里面设有历史馆、现代馆、少儿科普馆、桑梓苑、丝织机械陈列室与钱小萍丝绸文化艺术馆6大展区,每天迎接南来北往的游客与丝绸爱好者。这就是钱小萍于1989年创建的我国第一座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
创建丝绸博物馆是钱小萍早年的心愿。1979年,钱小萍作为一个丝绸科技工作者,参加了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的现场测试,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丝绸制品令她目眩神迷,尤其是那件“素纱单衣”,居然只有49克。我们祖先两千多年前就有这么高超的丝织技术,真叫人叹为观止。从那一刻起,一个念头就在钱小萍的脑海中诞生了:我们应该建一座丝绸博物馆,让我们七千年的丝绸文化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但同时,她又发现了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在她周围,掌握传统技艺的老师傅越来越少,一些传统
中国第一座丝绸博物馆
品种已濒临人亡技绝之危,她不得不大声疾呼:救救传统丝绸,救救古老的丝绸文化!
1981年,各地政协机关刚刚恢复不久,钱小萍就被当选为苏州市政协常委,42岁的她是常委中最年轻的一位。在苏州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钱小萍就进行了呼吁。第二年,她又为此撰写了2万多字的关于“
恢复和发扬苏州丝绸传统产品”的调查报告和提案,拟建立传统丝绸研究中心——苏州丝绸博物馆的雏形。虽然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赞同,但仍未获得审批。紧接着的1983年,钱小萍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抓住这次机会,再次提出要创办丝绸博物馆,得到了时任江苏省副省长张绪武(张謇之孙)的支持。1985年,苏州市政府正式批准成立苏州丝绸博物馆筹备组,钱小萍的努力才总算有了结果。
为了使丝绸博物馆的创建工作顺利推进,钱小萍几乎事事亲力亲为,对博物馆设计、展品筹备等全程把关。第一次的设计方案由苏州建筑设计院的
黄地菱格四合如意纹锦。双面彩提花织造纱罗,于2022年5月荣获专利。
17中华手工
Chinese Handicraft
工程师设计,但钱小萍经过反复思考还是觉得不太满意,于是辗转到著名建筑设计师齐康。齐康为其精神所感动,在短短几周内就拿出了建筑效果图和模型:以一条象征性的丝绸之路横贯东西,以一面有桑叶图案与象征着柔软丝绸的曲线墙面连接南北,这才有了这座“苏州十大文化地标”之一的现代建筑。
1989年,苏州丝绸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一座丝绸专业的博物馆。它既有丝绸历史、丝绸文物的静态陈列又有古丝绸织造技艺的动态表演,既有蚕乡农家的情景复原又有现代丝绸的精品展示,其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正是钱小萍一贯的创新风格。为了缓解其运营困难的问题,博物馆内部设立了开发部、丝绸精品商店。1995年又成立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不仅使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也丰富了其功能性与多元化展示,让大众看到更加真实、美丽的丝绸。
青地菱格四合如意纹锦。秋香地蔓草纹宋锦。
以宋锦织造技艺“复制”的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名作《珍妮·赫布特尼》。
18
工艺家“宋锦织造不像刺绣,掌握基本技能之后就可以熟能生巧,宋锦需工艺设计、意匠绘制、纹制工艺(挑花结本)、丝线准备、织机装造、上机织造等,其中织机装造包括牵经、通经、打综、引纤、穿经等一系列十分复杂的工序,要求参与者具有足够的细心与毅力。”所以,宋锦织造技艺是一个非常繁复的大工程,钱小萍就是这个系统性工程的总设计师。
钱小萍与宋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到宋锦厂下厂设计,她当时就被宋锦精细的质地,巧妙的结构所折服。当她看到庞大而又复杂精细的木制花楼机上,一位工艺师坐在3米高的织机上面负责牵线,控制着经线的起落,将丝线一根一根提起、放下;另一位工艺师坐在下面配合穿梭织造。虽然已过
去数十年,但钱小萍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看到它的场景,那画面真是太震撼了。在此期间,她一面深入了解宋锦的各道生产工艺,一面搜集和分析各类宋锦织物资料,并创新设计了一些新宋锦品种。此后在筹备丝绸博物馆的过程中,更是对包括宋锦在内的多种传统技艺进行了挖掘、保护和技艺传承。
1997年至1998年,在全国丝绸行业萎缩、萧条、改制的大环境下,生产宋锦的苏州织锦厂先后停产、倒闭、设备拆损、产品削价处理、厂房被拍卖,并搬到苏州城北公路一侧。而原位于苏州狮林寺巷25号的厂址现已成了一片住宅小区,再也听不到织机的声响、看不到美丽的宋
一道靓丽的风景
锦。更让人痛心的是,有关宋锦的珍贵技术档案、资料的散失与人才流失。面对此种凋敝的境况,钱小萍不得不行动起来,冒着严寒和烈日,走访了许多苏州的大街小巷,寻访那些曾经生产和经营过宋锦的老艺人、老工匠。可惜的是,皆因改行、年事已高或身体欠佳等原因不愿见客,所以收获甚微。为了征集文物资料,她又多次到有关博物馆、文物商店和私人收藏家家中造访,但因苏州生产的宋锦历来作为贡品入贡京城,当地出土宋锦文物极
为少见。所幸遇到民间收藏家李品德,他不仅将收藏的宋锦残片借给钱小萍研究,并赠送了一块。钱小萍如获至宝,带回家反复研究,仔细研究它的工艺特征和结构技巧。正是靠着钱小萍的坚持与有识之士的支持,才有了宋锦以及丝绸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2003年,钱小萍带领研究人员复制了一台宋锦花楼织机。通过这台传统的宋锦花楼织机,钱小萍带领团队陆续复织了明代黄地吉祥宝相八达晕锦和藕地“卐”字三多纹锦、清代黄地宝莲八角填花天华锦、黄地龙凤云纹锦、青地龙凤天华锦等传统宋锦作品。2006年,宋锦织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第二年钱小萍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她还对宋锦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以半手工半机械的方式制作了明代“黄地‘卍’字牡丹如意锦”、清代“球路龙纹锦”和“蓝地彩织团龙纹锦”等数十种面料,并创制了《璇玑图》《百子图》《枫桥夜泊》等一批宋锦艺术品。其中,尤以《西方极乐世界》图轴最为人称道。
但真正让宋锦“出圈”的,是在2014年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2014年在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上,领导人身着宋锦华服集体亮相,由钱小萍设计的“卍”字纹宋锦成为宋锦华服的主体图案。这种含有中国元素的宋锦沉着雅致、
精细含蓄,不仅成为会议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更彰显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完美体现了中国作为东道主的大国气度和古国风范。
钱小萍早年做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