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博客中的女性表达和自我建构
“我们都相信,随着电脑日益普及而变得无所不在,它将戏剧性地改变和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不但会改变科学发展的面貌,而且还会影响生活的每一个方面。”①仅仅十几年光阴,伴随Web2.0时代的狂飙突进,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博客等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的弥漫与家喻户晓,已经将个人―――互联网的使用者,塑造为Web2.0时代的绝对主角。根据2006年初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全国第一份Web2.0报告―――《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个人博客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力量……个人博客已经成为用户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个人博客这种网络上的口碑传播已经成为9.8%的互联网用户了解Web2.0的信息渠道来源。”②。至于Web2.0时代来临的真正意涵,中国博客的先行者方兴东则如是分析:“1.0时代和2.0时代最根本的区别是,网民从客体变成主体。网民原来只是被动的受众,现在成为主动的创作者。1.0时代是互联网商业化时代,让人变成网民,2.0时代则是网络社会化的时代。过去互联网改变了网民,现在则由网民改变互联网,使之具有社会属性。”③Web2.0正在让互联网回Internet的真正含义:交互,平等,去中心化。而中国女性也正在借助Web2.0时代赋予的话语平台,以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和规模,通过书写博客与互联网接轨,在公共媒介发出声音,表达自我。本文试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探讨:在表面的喧嚣与繁荣之下,由女性书写的博客是否真正传递了女性的声音与价值观,体现了女性形象的时代内涵?
一、喧嚣与繁华―――多元的女性博客
目前,博客正被越来越多的作者用来传播个人观点,博客作为自媒体的属性越来越明显。其中,女性博客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2005年首届搜狐IT频道中文Blog大型摸底调查显示:博客内容主要以感性生活为主,其次是娱乐休闲,女性为这两种话题的主要参与者;而男性博客较为关注新闻时政,文史哲,商业财经等主题。在写作风格方面,女博主在“看重他人评价”和“注重原创性”当中倾向于选择前者。④透过观察博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些女性书写者,我们将发现女性与博客似乎有一种特殊的缘分,在木子美、徐静蕾这些名人博客吸引眼球的同时,民间草根博客也破土而出,风行开来。其中最有读者缘的当属鱼顺顺,一个“女利主义者”。这个生活在北方小城市的全职家庭主妇,擅长写作两性理念冲突和婚姻内外的情感,在搜狐的博客主页上保持着每天过万的点击率。有媒体如此评价鱼顺顺“网络出名女人的另类,既不脱也不的,既无青春靓丽资本,写字做人都很规矩本分的半老女博客”。⑤另外,地瓜猪,一个未婚妈妈的博客,清醒,独立,不乏幽默,曾在一周之内,点击率超过37万,并引发一场网络关于“未婚妈妈”的大讨论。对“主动选择当未婚妈妈并向社会公开隐私”这一挑战传统观念的行为,网友们不再对其进行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从两性关系和地位角度进行思考,进而探讨了女性独立性、女性自我乃至人的自主性等问题。地瓜猪的选择以及经历的被默许,意味着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社会宽容度的增强,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正在削弱。
此外,公开隐私,求助社会声援的另类博客也引人注目。如张钰博客,饶颖博客―――通过泄露隐私、丑闻,作为一种极端的抗争手段,在颠覆传统的同时也暴露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这两个性丑闻的主角获得社会认同和同情较少,在“被观看”的过程中,她们几乎以自杀式的抗争,牺牲中国女性最为看重的”名节”,来争取社会的同情和支持。令人深思的是,这两位女性因为事件涉及对象的高社会知名度,获得了舆论关注;但是即便是通过暴露隐私这种极端方式,还是没有达到缓解自身身份危机的目的,亦无造成对目标对象可见的影响和压力,更未获得预期的民意乃至法律偏向。这也引起我们的思考:
那些处于社会底层,没有勇气通过大众媒介泄漏隐私的女性,那些至今依然在两性关系中处于弱势,而以一己之力无法摆脱压迫的女性又该如何表达自我?
二、女性博客中的自我建构
1.社会性别视角
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研究中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核心概念。所谓“社会性别”(gender),在英语中本指词的阴阳性,用以区别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性别”(sex)概念。这种区分意在说明,“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并非由生理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传媒学者卜卫认为:区分性别与社会性别概念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强调社会现实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或非主体性不是一种天然定制,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因此也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概念的本质,是要打破歧视女性的合理性。
社会性别视角即以社会性别观点来观察社会,发现哪些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事实或歧视女性的事实被视为当然合理,导致了对女性发展、人格、利益和权利的损害。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性别视角就意味着发现、批评和改造社会或文化中的性别歧视。��2.赋权:博客之于女性的首要意涵
在笔者看来,博客之于女性的最深刻意义就在于,真正体现了数字化带给女性的赋权特质。因为我们知道,话语的“真理”不仅仅只取决于说的内容,更多地取决于“谁”在说以及“何时何地”说。从文化与权力关系的角度看,能够再现自身和他人的媒介,意味着掌控权力,而那些不能再现自身和他人的阶级、种族则处于无权的地位,只能听凭掌权者的再现。表达自我就是文化权力关系的一种体现,个人化书写对女性有着特别的意涵,女性主义者赛克修斯因此倡导:“妇女必须自己描写自己:要把女性作为描写的对象,也要让女性来参与描写……妇女必须用自身的行动将自己投入到文本之中,一如投入到世界之中,历史之中……”��对女性来说,博客就是一个女性通过自身行动将自己投入文本之中,生产女性日常生活经验和意义的场域,通过情景再现,社会现实以女性的眼光被建构、被生产、被阐释,从而颠覆了男权社会长久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男性言说方式对女性生活的倾轧。如福柯所认为的:“所有的权力都制造反抗,以反面话语的形式产生出新的知识,制造出新的真理,并组成新的权力”��。在博客中,成千上万的女性以日记体方式参与互联网进程和社会生活。博客赋予女性自我表达的权利,女性在展示自我生活和观察世界的同时,分享着和男性同样平等的话语权和话语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一大批平凡女人们也可以在网页上倾吐生活琐事,即便渺小普通,她们的声音还是可以通过博客得到记录,因而她们的生活也有机会被更多的人听到看到,个人存在的意义在网络上得以展现和张扬。
3.镜像中的女性博客书写者
女性通过博客书写生活,表达自我,这同样也是一个自我建构的历程。我们通过阅读一个个女性博客的页面设置、书写内容、文字和图片表达方式,感受着不同女性的迥异个性,也从众多个体的女性博客风格中品识着Web2.0时代女性日趋多元和丰富的社会性别。博客为什么没人用了
在传统社会,媒体是再现与建构女性形象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是,传媒通常强化女性被歧视被异化的刻板印象。媒体一方面忽略女性,另一方面又利用女性。台湾学者林芳玫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主义,市场利益与精英文化三者互相利用,形成一套父权制度中的男性阳谋,以排斥女性在某方面的参与而又引诱女性集中于其他方面的展示。只有女性主体性和自由选择权的释放,才能跳出二元对立,打破媒体背后的性别权力关系。���博客无疑是为女性提供了这样的一个释放主体性和自由选择权的独立场所。
舒茨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决不是我们个人的世界,而且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主体间的世界,是我们与我们周围的人共有,由他人经历和解释的一个世界。依据自我的社会性建构理论,自我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自我是一个人对他或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统一体的个人自己的概念。在拉康的镜像理论里,他力图表明:主体既是由社会决定又是由自我构成的。在拉康看来,个人在他从“想象秩序”进入“符号秩序”的过程中,建构了他的主体性。不具备主体意识的初生婴儿在想象中是与母亲融为一体的,而通过照
镜子,处在成长期的儿童在镜中发现了自我的存在,认识到母亲是一个不同于自我的他者;接着在之后的符号秩序中,儿童接受了整个社会的意义系统,开始明确自己在性别、规范、家庭这类社会“语境”中的位置,认识了自我之外的他者。就女性博客的书写者来说,关于自我的想象也是通过博客书写获得他人的认同而得以实现。即女性在书写博客时,实际上是在将自我在为他者而描述,对于通过查看点击率,期待和阅读网友留言以获得他者对自我表达的反馈,对在此过程中书写的博客来说,与其说是主体对自我的想象,不如说是主体假想了他者对博客文本的诠释。女性经由表达,获得反馈,最终将反馈内化为自我。此外,博客本身就意味着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情感以及思想,主体因此置于被观看的中心;友情链接的存在使得博客书写者获得了一批生活中的朋友以及网上结识的陌生人对文本的阅读期待。在这样的阅读背景中,“印象管理”成为女性博主书写博客的一种策略,她在书写的同时,往往舍弃掉对自己不利的表达,力图营造出可能获得观者认同或是阅读兴趣的形象。
长久以来,女性在社会中是以“被看者”的形象存在的。“在一个性别不平等的世界,观看的乐趣在主动/男性和被动/女性之间是大不相同的。占主导地位的男性注视将其奇想的目标锁定在女性形象,而该形象因他们的需要而被塑造,在传统的展览者的角中,女性同时被看和展览,而她们的外形被塑造得具有强烈视觉和情效果,以致她们被说成自己希望被看。”���事实上,不论男性和女性都是被注视的对象,这种来自外界的凝视对每个性别都施加着影响。而不幸的是,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被看者”的形象被传媒和人们的惯习强化了。在福柯眼中,来自他人以及制度的凝视规训着每一个人:“用不着武器,
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制,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一个人就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针对每个人的监视,其实是每个人自己加以实施的。”���受习惯的影响,博客中的女性书写者,更容易参照和满足男性的“他者”对她的印象、对她的要求,正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言:“除了少数而外,在她们应该怀有一种更高尚的抱负并用她们的才能和美德争得尊敬的时候,却一心一意想激起别人的爱怜。”���
三、结语
事实上,女性博客在赋予女性和男性平等的利用互联网呈现个体生活和思考的权利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继续表现和强化着传统的刻板印象,女性自身经由网络勾勒出来的形象,还是难逃原有性别观念的框架。
女性在有意识地争取男女平等、走向独立自主时,还在无意识地关注着男性的目光期待着男性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继续迎合着男性的价值观和评判。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目前女性博客中主要还存在着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1.网络媒体匮乏社会性别意识。主要体现为,网站运用“把关人”功能强化女性刻板印象。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专门开设了“博客”首页,并且通过对更新的博客进行话题筛选、点击率排名等手段,对博客涉及的内容进行把关,将网站自身认为重要或有阅读价值的博客文章推荐到博客首页。2007年,新浪博客
推出的“三八女人节特辑”主题定位为:“玩转百变
形象”,号召女人们“来个梦想大转身,让自己从头到脚都不一样,给家人和朋友一个惊喜”。不言而喻的是,这里的“家人”“朋友”当然主要对应的是男性。2007年4月27日,搜狐博客“闻博识女人”首页推荐专题为《关于诱惑,男人在想什么》,围绕这个专题,网站推荐了女性博主写作的博客,子标题分别为:《勾引男人十佳场景》、《勾引男人八大理由》、《应该如何勾引男人》、《怎样发掘你性感魅惑》、《用内衣来吸引他》……单看博客文章的主题,一方面呈现出一些女性博客写作者自身对刻板印象的固守,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网站自身的男权视角或是利用女性博客迎合男权社会某种观看欲望的心态。另人深思的是,木子美等另类博客女人都是经由网站的“推荐”为更多网民所熟知,但是那些更为普遍的在自己的小小空间里认真书写生活的女性,由于并不具备网站所看重的注意力价值,往往被忽略。
2.女性自身性别意识的欠缺。女性虽然经由博客获得了充足的话语权,但是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她所建构的自我,还是未能脱离男权社会下男性为女性设定的好妻子好母亲的种种桎梏,甚至还在无意识地重复和强化着女性从属、依赖、被动的刻板印象。比如,女性博客多图片和美文转贴,在体现博客的信息共享特性时,也泄漏了女性渴望获得关注,赢得他人认可的写作心理。众多女性博客的内容相当一致地关注感性的,“身体化”的、情感化的表达。而政治、历史、经济,管理等内容在女性博客中很难到踪影,却常见于男性博客。可见,女性作为博客的书写者,自我的性别意识还需要加强,以此才可以塑造更多元健康的女性形象。此外,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女性博客写作者的性别身份、视觉形象(照片、
视频)以及与性别有关的生活际遇和体验都很有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形成某种刺激大众消费心理的“符号”,从而使得她们真正的表达意愿在接受过程中受到扭曲和压抑。
3.沉默的大多数。脱颖而出的明星和草根女性博客只是千万博客中的极少部分,而大多数女性博客倾力于描写感性生活,由于题材缺乏阅读和欣赏价值,无法获得一定范围的关注和反馈。考虑到表达内容和思想性的囿限,不由得令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普通女性的生活和内心究竟在多大程度和多大空间能被感知?博客能够真正影响和改变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地位吗?个别女性博客体现的迥异且进步的社会性别,是否能够代表Web2.0时代女性的总体状况呢?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数字鸿沟。从博客的内容来看,女性博客的书写者多为在校大学生、机关工作人员、公司白领等学历较高的女性。由于经济和技术原因,远离互联网的城市底层劳动者、家庭妇女、农村妇女、西部贫困地区的妇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并没有机会和条件在博客中呈现她们这些体的生活。仅从貌似繁华的当今女性博客来看,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之间女性经由互联网而产生的数字鸿沟有拉大的趋势。
社会学家李银河博士曾提出“互联网上没有年龄,没有种族,没有性别,没有健康疾病,没有强弱之分,只有精神和心灵”���。现在看来,这依然是一种对互联网的理想认识。博客为女性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接近和使用媒体的机会,虽然已经有徐静蕾、鱼顺顺等女性博主为这方场域注入了社会性别的彩,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博客并没有天然的增进女性性别意识的提高。只有当女性自身以及博客网站乃至整个
社会的社会性别意识继续加强,博客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女性自觉平等的表达和交流平台。当然这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当女性博客真实记录女性独立成长的声音以及不断明晰自身的社会性别意识时,有关男女两性平等的努力将如水中的波纹逐渐蔓延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作者分别为上海大学文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传播系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第3页,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②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2003年2月23日
③方兴东:《木子美是  2.0时代的表征》,2005年8月(tech.省略/8/2005-08-06/380517.html)
④搜狐IT:《首届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2005年10月(it.省略/s2005/blogdiaocha.shtml)
⑤大洋论坛:(club.省略/read.dy?b=nzny&t=16&i=16)
⑥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辩异》,载于《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1期
⑦卜卫:《媒介与性别》第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⑧乔治•;瑞泽尔著、谢立中等译:《后现代社会理论》第260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⑨李银河:《女性主义》第67、68、13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⑩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第30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谁在搅女性主义的浑水》,《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