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次世界⼤战
第⼀次世界⼤战(简称⼀战,1914年8⽉—1918年11⽉)是⼀场主要发⽣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战,当时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卷⼊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
⽬录
⼀战的性质
战争的背景
1.普法战争
2.互⽴阵营
3.争夺殖民地
4.争夺摩洛哥事件
5.欧洲⽕药桶——巴尔⼲
6.波斯尼亚事件
7.第⼀次的巴尔⼲战争
8.第⼆次的巴尔⼲战争
9.萨拉热窝事件
10.普战事爆发
战争的过程
1.西⾯战线
2.东⾯战线
3.第⼀次世界⼤战⼤事记
4.第⼀次世界⼤战的起源
世界⼤战结束
1.战争的结果统计资料
2.巴黎和会
3.其它和约
战争的影响
⼀战的性质
第⼀次世界⼤战(12张)
第⼀次世界⼤战(The Great War)是⼀场⾮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正义的。他们的正义不能根本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战争的简介
⽇期:1914年7⽉28⽇—1918年11⽉11⽇
位置:欧洲、⾮洲、太平洋、⼤西洋、印度洋、中东
结果:协约国获胜
直接原因/ 导⽕线:萨拉热窝事件
⼤约15亿⼈卷进战争
死亡(约数):1669万⼈=将⼠:900万+平民:700万
发起国家:同盟国、协约国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
⼀战资料(6张)
俄国
法国
塞尔维亚王国
⽐利时
⼤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本
意⼤利王国(1915年5⽉,意⼤利退出同盟国,加⼊协约国)
罗马尼亚
希腊
美国
中国等
同盟国
意⼤利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称奥斯曼⼟⽿其)
保加利亚
第⼀次世界⼤战从1914年7⽉开始到1918年11⽉,历时4年3个⽉,战⽕席卷欧、亚、⾮三⼤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达15亿以上,约占世界⼈⼝总数的75%。双⽅动员的兵⼒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共有840万⼈阵亡,另有2100万⼈受伤。
战争的背景
普法战争
普鲁⼠为了统⼀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败,普鲁⼠⼤获全胜,建⽴德意志帝国告终。⽽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次世界⼤战的原因。
互⽴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相俾斯麦担⼼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
⽣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突尼斯失败⽽与⾯临孤⽴的意⼤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个⽼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世任由条约终⽌。⽽法国⽅⾯,则在法国财务⽀持俄
国⼯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战的可能,第⼀次世界⼤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公被暗杀⽽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德意志帝国初⽴,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
鉴于国内商⼈势⼒兴起,商⼈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
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就⼜实⾏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范围。于是触犯了⽼牌殖民⼤国——英国和法国双⽅的各⾃利益。⽽第⼀次和第⼆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
军备的竞赛两⼤军事集团在战前进⾏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量优势
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畏舰时以⼆对⼀海军政策,即保持⾃⾝⽆畏舰数为德⽅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次摩洛哥危机后,⼜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在陆军⽅⾯,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
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
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
⾄80万,意⼤利由20万扩⼤⾄35万,⽽奥意两国的陆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
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扩张⾄16万。
争夺摩洛哥事件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31⽇,德皇威廉⼆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及其领⼟的完整,使其与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次的摩洛哥危机。1906年1⽉16⽇,欧洲在阿尔赫西拉斯举⾏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能够独⽴,但是由法国和西班⽛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其中由法国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次摩洛哥危机
第⼆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21⽇,摩洛哥发⽣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就借机派兵攻占其⾸都⾮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给⾮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的7⽉1⽇,以保护本国商⼈为借⼝,出动炮舰“豹”号驶⾄摩洛哥的港⼝阿加迪尔,战争⼀触即发,这次⾏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的霸权,因此⽀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只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4⽇达成协议,以⼀部分给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法、德两国签订《⾮斯条约》,法国正式成为摩洛哥的保护国。
因此也使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结怨更深,⽽德皇还扬⾔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更进⼀步加⼤。
欧洲⽕药桶——巴尔⼲
巴尔⼲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药桶,当时巴尔⼲半岛各国为了各⾃的利益⽽发⽣了两次巴尔⼲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
国的冲突⼜加深,为第⼀次世界⼤战埋下深厚的导⽕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6⽇,奥匈帝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哥”(“⼀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半岛的斯拉夫⼈。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毁灭,因⽽反对此⾏动。
第⼀次的巴尔⼲战争
1912年3⽉13⽇,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组成巴尔⼲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其。10⽉18⽇,巴尔⼲同盟与奥斯曼⼟⽿其爆发第⼀次巴尔⼲战争。结果奥斯曼⼟⽿其⼤败,1913年5⽉30⽇与巴尔⼲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
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亚海的出海⼝⽽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同盟出现分裂。
第⼆次的巴尔⼲战争
1913年6⽉1⽇,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塞希同盟。6⽉29⽇,第⼆次巴尔⼲战争爆发,奥斯曼⼟⽿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败,8⽉10⽇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
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战争⾥获得的利益太⼤,威胁其在巴尔⼲半岛的地位,⽽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巴尔⼲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战⼀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战争的直接原因。
1.1914年6⽉28⽇上午9时正,奥匈帝国皇太⼦斐迪南⼤公参加指挥⼀次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塞尔维亚⼀个秘密组织成员,17岁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射击,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次世界⼤战的导⽕线。普林西普的⾏动是热爱民族的⼀种伟⼤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实。1914年7⽉23⽇奥国在获得德国⽆条件⽀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量的⾃骄,战争已⽆可避免。
普战事爆发
1914年7⽉28⽇,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30⽇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1⽇,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向法国宣战。8⽉4⽇,德国⼊侵保持中⽴的⽐利时,⽐利时对德国宣战;同⽇,英国考虑到⽐利时对⾃⼰国⼟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利时的中⽴,⽽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6⽇,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利宣布中⽴。8⽉12⽇,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次世界⼤战爆发。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战争的过程
西⾯战线
施⾥芬计划
在战争爆发之前⼏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芬计划:先利⽤德国发达的铁路⽹,集中优势兵⼒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
德军进攻
1914年8⽉2⽇,德军出兵中⽴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8
⽉3⽇,德军对⽐利时不宣⽽战。⾄8⽉9⽇,德军成功攻占⽐利时全境,并且驱逐在⽐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21⽇,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
凡尔登战役
军失守,被迫后撤。9⽉3⽇,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波尔多。9⽉5⽇—9⽉12⽇,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凡尔登⼀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线,战⽃开始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打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阔领⼟,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均⽆重⼤成果,结果战事进⼊胶着对峙状态。
战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集中在东⾯战线,发动了⾹巴尼和阿杜⽡两轮攻势。但因为沿⽤旧战术,
⽽且⽋缺强⼤⽕⼒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反⽽伤亡惨重。该年4⽉德军反击,并⾸次使⽤毒⽓,使双⽅的损失更为惨
重。结果1915年的西⾯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德军亦死伤 61万⼈,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东⾯战线的压⼒稍为降低,德军主⼒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初向索姆河⼀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次使⽤坦克,但双⽅在伤亡共约 120万⼈后,战事仍未有重⼤突破,并持续⾄该年11⽉,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美国参战
1917年2⽉24⽇,美国驻英⼤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在该年4⽉6⽇向德国宣战。(只向德国⽽不是其他同盟国宣战的⼀个主要原因,就是德国的海军潜艇⽆差别攻击,对美国军舰造成威胁。)1917年4⽉,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松之间进⾏会战,历时共⼀个⽉,但法军在伤亡10万⼈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法军因内部骚动,⽆⼒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后,仍⽆
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最后进攻
1917年,东线因俄国发⽣⼗⽉⾰命并退出战争⽽结束,德军⽴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7⽉,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万后仍⽆所获。⽽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增。该年5⽉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距巴黎仅37公⾥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则损失⼗万⼈。在6⽉9⽇ - 6⽉13⽇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15⽇,德军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所获,⼰⽅军⼒反⽽消耗殆尽,只得撤退⾄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东⾯战线
俄国动员
1914年7⽉28⽇,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头⽀票”,因此信⼼⼤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1⽇,德国以俄国拒绝停⽌全国总动员为借⼝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利时。8⽉4⽇,英国因⽐利时为其⾃⾝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6⽇,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下旬,俄军进⼊东普鲁⼠,并逼向德国的⼼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11⽇,俄国的第⼀集团军再度被击败,
德军进逼⾄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在南线⽅⾯,俄军开始时在加⾥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持,结果到12⽉中旬,东线战事亦进⼊胶着状态。
德国7:1巴西阵容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波兰⼝袋”内歼灭。双⽅交战8个多⽉,德军攻占普热⽶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加,并逼使俄军撤退⾄从⾥加湾到德涅斯特河⼀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德军虽然⼤胜,但⼰⽅损失亦极⼤,⽽且并未消灭俄军主⼒,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其参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其提供⼀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其于1914年10⽉29⽇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加索发⽣战⽃。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发动反攻,⼟⽿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
意⼤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意⼤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意军虽然实⼒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缓减了俄法的压⼒。1915年9⽉,保加利亚加⼊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希腊的克基拉岛。
俄军反击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军共200万⼈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轮后,双⽅各损失百万兵⼒,但俄军兵⼒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油和粮⾷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部分罗马尼亚国⼟。
进攻伊斯坦布尔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加索被奥斯曼⼟⽿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其的⾸都伊斯坦布尔。1915年初,加⾥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兵远渡重洋来到加⾥波利半岛。在靠近⼗⼀个⽉的战⽃后,共约131,000⼈死亡, 262,000⼈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是⼀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也是当时最⼤的⼀次海上登陆作战。
⼗⽉⾰命
俄国本⾝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倒闭,失业率骤增,军⽕补给极度困难,⼠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盾加剧,⾸都莫斯科的罢⼯⼈数更达⾄百万⼈以上,结果在1917年3⽉(俄历2⽉)⼆⽉⾰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俄历10⽉),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政权,建⽴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次世界⼤战。它拥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类历史上第⼀次获胜的社会主义⾰命,世界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诞⽣。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