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道路工程检测技术
专业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①
尹锡军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206)
2021年12月,交通运输部《数字交通“十四五”发
展规划》明确提出交通要全方位向“数”融合。2022年6
月,交通运输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交通强国”“交通强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高质量实施,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等级、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道路、桥梁及隧道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技术、材料和装备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无损检测、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在土木行业的应用日渐成熟,数字交通建设迎来关键发展期,检测行业正在掀起一场数字化转型升级变革,行业急需大批既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又能掌握岗位工作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课程体系构建(一)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为逻辑起点,基于“岗课融通”,系统设计课程模块,基于“课证融通”,重构专业教学标准,基于“课赛融通”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基于“持证上岗”实现就业无缝衔接的课程设计理念(如图1所
示),系统设计专业“课证融通、岗位衔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课程与岗位、证书、技能竞赛形成有效的闭环融通,满足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
图1“岗课赛证”融合课程设计理念
(二)“课证融通、岗位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秉承“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理念,面向交通建设行业智慧检测
“产业链”和“岗位连”,以试验员、施工员、测量员等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逻辑主线,系统分析职业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需求,融合行业认可度高的“岗位要求、证书标准、大赛标准”要求,校企联合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模块化改革,系统设计了由“试验检测+施工与管
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视域下高职道路工程检测专业课程模块化改革
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168)。
作者简介:尹锡军(1979—),男,汉族,山东平度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道桥施工与检测。
[摘
要]当前交通土建试验检测行业快速迈向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对试验检测人才提出了
新要求。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为逻辑起点,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将“岗、证、赛”标
准与专业课程有机融通,重构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打造智慧交通共享实践教学平台等举措,实现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切实解决了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与行业发展岗位需求融通不畅、实践教学平台难以支撑模块化教学需求等问题,提升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岗课赛证”;专业课程;模块化改革[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6-0101-04101--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理+工程测量+专业拓展”四大课程模块组成的专业“课证融通、岗位衔接”课程体系。学生完成本专业课程模块后可以选修专业内其他课程模块,实现一专多岗的能力培养,实现“岗、证、课”有机衔接。(见文末图2)
二、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改革
模块化教学(一)“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构建“1233”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育人理念,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对接职业岗位链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依托校企共建的教学平台,以典型项目为载体,优化专业“123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二是学校与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三融通是岗课融通、课证融通、课赛融通;三递进是“基础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能力培养三层递进。通过精选合作企业明董高速、济青中线、临临高速等典型工程项目,与山东高速路桥、山东高速检测等企业协同培养学生,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学生职业岗位综合技能显著提升。
图3“1233”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教—学—练—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针对“1+X”人才培养需求,将新时代“思政元素”“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教学过程,创新并实施“教—学—练—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见图4),即“教师讲解,规范操作要点;平台支持,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虚拟仿真,掌握操作技能;真功实做,解决工程问题;以赛促学,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试验检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推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着力打造“校内+线上+企业”课堂,推进“三个课堂”相互交替、共享和促进;完善信息化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助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图4“教—学—练—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1.深推课堂革命,实现教学方法改革
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建设智慧课堂,创造真实学习环境,运用多元化信息技术和综合功能,构建“线上线下+信息技术+学生主体+教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利用VR/AR技术,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教学,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新三种课堂新模式,打造课堂教学新范式
依托智慧协同学习平台,创新“校内+线上+企业”三种课堂教学新模式。校内课堂讲授基本理论,完成项目教学,教师负责答疑解惑;线上优化升级学校特有的班墨学堂平台,将企业生产视频传送到课堂,实
现教学的实战化;企业课堂进行综合技能训练,提升实践能力。推行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实结合一体化实训,形成教与学全方位互动。
3.依托线上平台,完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遵循“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依托线上学习平台完善基于智慧化的教学效果评价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诊断,实现完善课程教学效果、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系统功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
三、校企协同打造“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运行条件
(一)实施校企互兼互聘,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团队
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校企双向认证制度,
102--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专业四名教师兼任山东华鉴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山东高速检测工程有限公司等检测技术顾问;聘请山东
省产业教授、济南市中经纬人才、山东华鉴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人才协同培养。举办能工巧匠进校园、班墨学堂等专题讲座。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兼职教师承担课时量达到课时总量的50%以上。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对企业兼职教师从师德师风、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等方面进行培训,打造专业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团队。通过实施校企互兼互聘,专业形成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二)汇聚校企优质资源,打造智慧交通实践教学平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合公路工程检测中心、公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智慧建造实训基地、省交通运输重点实验室、公路工程智慧检测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育人载体,搭建由“基础技能实训中心+岗位技能训练中心+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组成的智慧交通共享实践教学平台,实施“平台联动、多元协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企业、培训单位、第三方机构等都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使专业课程教学成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实践“入口”,为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评价过程与内容。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教学质量评价时将多元主体、多元要素纳入考核评价,融入试验检测员、施工员、测量员岗位标准,路桥工程无损检测等“1+X”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试验检测工程
师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考核要求,形成“全方位、可循环、可量化、可实施”的“三维、多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
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质量显著提升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育人理念,强化与山东高速集团、中铁十局等企业的深度融合,对接合作企业济青中线、临临高速等典型工程项目,进行测量员、施工员、试验员等岗位轮训,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学生职业岗位综合技能显著提升。近三年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始终在99%以上,愿名学生被确定为“齐鲁工匠后备人才”,获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省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铜奖2项;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潍坊市职业教育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职工教育与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典型案例1项。
(二)有机融入职业证书标准,系统设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三教”改革为引领,系统设计了专业“课证融通、岗位衔接”模块化课程体系。建成了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公路工程智慧检测技术在线学习平台,将“1+X”内容直观呈现,形成“课证融通”新课堂,实
现了“岗、证、课”有机衔接。参与教育部道路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编制;立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改项目3项、潍坊市科技局项目1项、中国交通研究会项目2项、中国交通职教集团项目1项;建成国家教学资源
库课程1门,立项山东省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1门、中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课程1门。
(三)搭建“三位一体”实践平台,推进专业一体化实践育人
整合智慧建造实训基地、公路工程检测中心、省交通运输重点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育人载体,搭建由“协同创新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成的综合“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以综合实践教学创新平台为依托、创新“教—学—练—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植入企业文化,重视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获2022年潍坊市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齐鲁古桥研究中心、山东省桥梁工程新技术研发中心、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中心、试验检测专业能力评价机构、潍坊市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研发平台。
103--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图2专业“课证融通、岗位衔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图
(四)实施“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打造了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团队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培育、优化教学团队梯队结构,实施分方向、立体式的专兼职教师职业能力精准培养,按照重视数量更加重视质量的原则,实施“互兼互聘”教师双向认证制度,构建专业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素质结构合理,具有“传、帮、带”优良传统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山东路桥、中铁等企业项目,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模块来贯穿各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检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五、结束语
通过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基于产教融合、项目载体的“1233”人才培养模式;融合行业认可度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构建“课证融通、岗位衔接”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了“教—学—练—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打造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有力保障检测专业“1+X ”复合
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助力检测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专业建设的建设质量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婧,徐涵.2010—2022年“岗课赛证”研究综述:内涵演变、基本特征及前景展望[J ].教育与职业,2023(6):92-98.
[2]赵迎冬.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1+X 证书制
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1):11-14.
[3]燕珊珊.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功能价值、实现机制与推进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22(10):34-41.
[4]尹锡军,张振平.基于“1+X ”的高职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 ].砖瓦,2022(4):180-182.
[5]龚琳玲.1+X 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推进策略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8):21-22.
[6]杨丽娟.基于“1+X ”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三
教”改革探索[J ].大众标准化,2021(15):163-165.
[7]冯娜.基于1+X 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三教”改革路径[J ].山东教育(高教),2020(11):41-43.
因编辑
马燕萍
10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