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公司供应链管理问题研究
一、一汽大众公司发展概况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一汽大众)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及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是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工业基地。
  一汽-大众于1991年正式成立,在这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一汽-大众不断成长,创造了我国汽车史上的一个个“第一次”,并以先进的造车工艺和良好的用户口碑,成为今天国内最著名汽车品牌之一。
  1987年10月,一汽和大众的和合作正式拉开序幕。德国大众集团总裁哈恩(Hahn)博士和奥迪公司总裁皮耶希(Piech)博士首次访问一汽,与一汽耿昭杰厂长进行会谈。这次会谈为一汽3万辆轿车先导工程的顺利进展打下了基础。
1988年8月24日,一汽耿昭杰厂长与大众集团总裁哈恩(Hahn)博士在德国狼堡签署“一汽和大众公司长期合作备忘录”,明确双方组成工作小组进行第二阶段合作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的
前期工作。之后9月份,邹家华国务委员听取了耿昭杰厂长赴德情况的汇报,对一汽选择大众公司为长期合作伙伴、以Golf A3为基本车型、合资建设15万辆轿车项目表示赞成,并同意一汽和大众公司开始进行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1989年4月25日~7月28日,一汽总工程师林敢为率团赴大众公司开始正式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在经过了国家部委的审议通过之后,7月26日,一汽与德国大众公司在完成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上签字。
  1989年9月2日~11月19日,一汽总工程师林敢为再次率团赴大众公司,就评估中提出的意见和大众公司进一步谈判。1989年11月17日,双方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修订版上正式签字。这也标志着双方合作的阶段性目标的达成。
  1990年 2月9日,国家计委以计工二(1990)97号文下发《关于第一汽车制造厂与西德大众汽车公司合资建设年产15万辆轿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意见》,正式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7月20日,一汽和大众公司15万辆合资项目合同于柏林草签。
  1990年,11月20日,这是一汽-大众发展中重要的一天。当天,一汽耿昭杰厂长与德国大众
集团总裁哈恩(Hahn)博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一汽和大众公司15万辆合资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约。一汽耿昭杰厂长与德国大众集团总裁哈恩(Hahn)博士分别代表一汽和大众在合资合同上签字。一汽和大众最终走到了一起。
  1991年2月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公司颁发了营业执照,标志着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成立,是我国轿车工业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新时代。2001 年、2002 年连续两年被美国著名杂志《财富》评为“中国最受赞赏的外资企业”,2002 年,公司获得“中国机械工业核心竞争力 100 强”之首的荣誉称号
二、一汽大众公司的供应链运行模式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与时剧增,企业为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选择把非核心业务外包(Outsourcing)给其他最佳的专业企业,从而,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由多个企业共同参与。上一业务流程为下一流程提供物料或服务,由此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链条上参与不同业务流程的各企业,构成了链条上的节点。由多个节点构成的企业业务流程网络,就是企业的供应链。 
  供应链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其中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生产-分销-零售)等,以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它要求各成员企业必须达成共同客户至上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成员企业合作关系所带来的整体竞争优势,相互信赖,共同服务于客户。
  一汽-大众公司内部供应链模式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集成化管理。公司内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是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将公司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三、一汽大众公司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生产与经营系统的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
2、部门之间存在障碍,系统协调性差。 
3、信息系统落后。
4、与供应商和经销商都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且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基础。
四、一汽大众公司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
1、一汽-大众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本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供、产、销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但在一汽-大众的运作模式下基本上各自为政,相互脱节,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链”。 模块化管理
2、企业和各供应商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每个部门各搞一套,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影响整体最优。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本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被扭曲、变形。
3、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落后,没有充分利用 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准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 
4、市场形势好时经销商态度傲慢,市场形势不好时又企图将损失转嫁给经销商,因此得不到经销商的信任与合作。
五、对一汽大众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建议
1、  一汽大众公司应从战略高度定位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合理规划建立品牌经销门店,对不同地域不同市场环境的企业给予差异化管理,进行政策倾斜,通过平衡各区域的利益关系,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 扩大培训范围,增加培训投入,提高培训效率。一汽-大众公司的培训应从业务培训向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价值方向发展,将一汽-大众的管理理念植入经销商的企业文化中,加强企业各部门及外部联系。
2、加强对物流及供应链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 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使信息处理达到准确、及时,将不同地域的数据库集成起来。 健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提高数据处理技术,更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
3、一汽大众公司应根据国家汽车产业政策中确定的关键总成及关键零部件分类,将拥有这些产品核心技术并处于关键地位的优秀供应商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实行模块
化管理,通过地理位置的聚集,实现供应商管理关系的层级化,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与供销商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发展供应商关系,有针对性的帮助其控制成本,实现供应商和整车厂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美)巴罗(Ballou, R. H.).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M].第二
版.王晓东、胡瑞娟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4. 
2、杨春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供应商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 
3、李占军.一汽-大众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运作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200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