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人类着性干皮病基因D(XPD基因)751位点、312位点多态性与电离辐射损伤效应之间的相关性,为筛检电离辐射高危人提供生物学指标。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唐山市所有从事射线工作的人员为对象,选择有染体异常的放射人员182人为病例组,以无辐射损伤182人为对照组,进行1∶1配对。染体分析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XPD基因751,312位点基因型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 RFLP)分析。结果 XPD 751位点野生型AA与突变基因型(包括突变杂合子AC和突变纯合子CC)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野生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OR=1 90, 95% CI=1 10~3 28,P<0 05)。结论 XPD 75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辐射致染体损伤有关联,751位点野生基因型AA是辐射致染体损伤的危险因素。【关键词】电离辐射随着射线与辐射技术应用的愈来愈广,职业接触人数不断增加,电离辐射及其对机体的损伤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辐射可导致具有严密超螺旋结构的DNA发生链断裂,断片游离,使染体发生各种畸变。辐射导致的生物学效应除与暴露射线的种类、剂量、受照方式、辐射品质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机体对损伤的修复功能密切相关。研究报道,健康人中辐射敏感性的显著不同,其根源可能在于DNA修复酶的基因多态性〔1,2〕。本研究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组人的人类着性干皮病基因(XP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探讨XPD基因多态性与辐射损伤易感性的关系,为寻个体对电离辐射易感的分子标志物提供依据。 1 对象
与方法1 1 对象以唐山市所有从事射线工作的人员为对象(即利用射线装置从事医学检查、、工业探伤、食品处理等领域的工作人员1457人),在全面健康体检的基础上,选择有染体异常的放射人员182人为病例组,同时以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同性别、同民族、同工作单位、同工种、累积工龄相差不超过1年,累积受照剂量相同且无辐射损伤的放射人员为暴露对照组,进行1∶1配对。1 2 现场调查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疾病史、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情况、吸烟情况及生活习惯等。根据《放射人员登记表》详细摘录工种、工龄、累积受照剂量及职业变动史。现场采集静脉血5ml,取0 5ml加质量分数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抗凝,进行实验室检查。1 3 染体分析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取静脉血0 5ml,加入含有2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54h,收获前4~6h加入秋水仙素,常规制片,姬姆萨染,油镜下观察200个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统计有畸变的细胞数,计算细胞畸变率。观察的染体畸变类型包括双着丝粒染体、断片、微小体、环状染体。观察的细胞中染体出现任何一种畸变记为异常,一个细胞中出现1条或1条以上染体畸变均记为1个畸变细胞。1 4 XPD基因检测盐析法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 PFLP)方法分析XPD基因751、312位点基因型分布情况。PCR引物序列分别为5′ TCAAACATCCTGTCCCTACT 3′和5′ CTGCGATTAAAGGCTGTGG A 3′,5′ TGACC
GGTGCCAGGGCAACC 3′和5′ GGACACGGCTCTGCATAACC 3′。反应体系为25μl,含0 1μg模板DNA、10μmol/L上下游引物,2 5mmol/L dNTPs,25mmol/L MgCl2,1 0U TaqDNA聚合酶及10×Buffer。反应条件:751位点为94℃预变性3min、94℃变性1min、58℃退火30s,72℃延伸30s为一个循环,共扩增35个循环,结束后于72℃延伸5min;312位点为94℃预变性30min、94℃变性1min、60℃变性1min、72℃延伸50s为一个循环,共扩增35个循环,结束后于72℃延伸6min。各取PCR产物5μl,加入限制性内切酶Pst Ⅰ或Sty Ⅰ置37℃水浴消化4h。用2 5%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酶切产物。XPD751位点基因型:野生型纯合子(Lys/Lys)为234bp和110bp,杂合子(Lys/Gln)为234,171,110和63bp,突变型纯合子(Gln/Gln)为171,110和63bp。XPD312位点基因型:野生型纯合子(Asp/Asp)为604bp,杂合子(Asp/Asn)为640,485,119bp,突变型纯合子(Asn/Asn)为485,119bp。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