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案
PLC、DCS的维护可分为:日常维护、预防性维护和故障维护。日常维护和预防维护是在系统未发生故障之前所进行的各种维护工作.故障维护发生在故障产生以后,往往已造成系统部分功能失灵并对生产造成不良影响;预防性维护是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对系统进行有计划的定期维护,及时掌握系统运行状态、消除系统故障隐患、保证系统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因此日常维护、预防性维护能够有效地防止PLC、DCS突发故障的产生,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是整套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基础,其主要的维护工作内容如下:
(1 )保证空调设备稳定运行,室温控制在2025C,避免由于温度等变化导致PLC、DCS系统卡件损坏,影响系统稳定运行。
(2)保证UPS可靠运行,确保PLC、DCS系统电源稳定,避免因突然停电导致硬盘、卡件的损坏.
(3)定期检查PLC、DCS系统保护接地、工作接地等接地电阻,各接地电阻应该小于各厂商PLC、DCS系统要求的最大接地电阻。
(4)消除电磁场对PLC、DCS系统的干扰,禁止搬动运行中的操作站、显示器等,避免拉动或碰伤设备连接电缆和通讯电缆。
(5)做好防尘工作,现场与控制室合理隔离,并定时清扫,保持清洁,
防止粉尘对元件运行及散热产生不良影响.做好控制室、操作室内防鼠工作,避
免老鼠咬坏电缆、模块等设备。
(6)做好PLC、DCS系统通风散热,检查控制柜内、操作员站等散热风扇是否运行正常,并定期加油润滑.
(7)软件的备份管理,应用软件(数据库)应及时备份,组态的改动要做好记录;数据库的修改必须要保存到工程师站,还应保存到其他备份硬盘或光盘上。(8)软件检查与功能试验,应按照计算机设备的通用方法检查,主要时检查各级权限的设置;严禁使用非PLC、DCS软件,严禁未授权人员进行组态.
(9)查看故障诊断画面,是否有故障提示;通过运行等、故障指示灯检查主控卡及各模块是否运行正常。
(10)检查控制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等硬件是否完好,实时监控工作是否正常。
(11)系统上电之前,应检查通信接头不能与机柜等导电体相碰,互为冗余的通信线、通信接头不能碰在一起,以免烧坏通信网卡。
预防性维护
有计划地进行主动性维护,保证系统及元件运行稳定可靠,运行环境良好及时检测更换元器件,消除隐患。每年应利用系统短停或大修进行一次预防性的维护,以掌握系统运行状态,消除故障隐患。大修期间对PLC、DCS系统应进行彻底的维护。内容包括:
模块电源故障(1)接地系统检查.包括端子检查、对地电阻测试;
(2)操作站、控制站停电检修.包括控制站机笼、计算机内部、卡件、电源箱等部件的灰尘清理。
(3)系统供电线路检修.并对UPS进行供电能力测试和实施放电操作.
(4)系统冗余测试:对卡件模块、控制器、冗余电源、服务器、通讯网络进行冗余测试.
⑸检查主机卡COMS电池的电量。当出现因COMS电池没电引起COMS数据丢失的
情况时,应整批更换主机板的COMS电池。
(6)检查控制器、计算机等的工作负荷是否有升高现象。
(7)检查测试PLC、DCS系统网络通讯质量,通讯噪音是否升大。
大修后系统维护负责人应确认条件具备方可投用PLC、DCS,并因严格遵守PLC、DCS投用运行步骤进行.故障性维护
系统在发生故障后应进行被动性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1)PLC、DCS系统往往具有丰富的自诊断功能。根据报警,可以直接到故障点,并且还可通过报警的消除来验证维修结果.
(2)DCS系统所有数据没有变化,一般为主控单元死机、系统通讯故障、系统外接24VDC供电电源故障等,处理方法:复位主控单元、重新下载数据库或更换主控单元卡、拧紧网络线接头、更换通讯线、检修更换24VDC稳压电源等。
(3)所有阀门无法调节,检查电源、气源供应系统是否正常。
(4)有一组数据显示同时失灵,一般为模块故障,检查模块故障灯是否闪烁,复位重置模块,若还能回复正常,有可能是模块组态信息丢失,重新下载数据,故障还不能排除,那就是模块本身故障,更换模块方能解决问题。
(5)当某一生产状态异常或报警时,我们可以先到反映此状态的仪表,然后顺着信号向上传递的方向,用仪器逐一检查信号的正误,直到查出故障所在. (6)当出现较大规模的硬件故障时,最大的可能是由于DCS系统环境维护不力而造成的系统运行故障,除当时采取紧急备件更换和系统清扫工作外,还要及时和厂家取得联系,由厂家专业技术支持工程师进一步确认和排除故障。
对于PLC、DCS系统的维护工作,关键是要做到预防第一,作为系统维护人员应根据系统配置和生产设备控制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维护
策略和方式方法,做到预防性维护、日常维护紧密配合,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定期的维护,保证系统在要求的环境下长期良好地运行,使生产过程控制平稳、运行稳定,为实现生产和效益的目标,提供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