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六岁时认识3000字,通过自由阅读关?汉字探秘
古代的教育,是在蒙馆解决识字问题的。进了学馆,先生不管识字,就是没有识字课的专门内容。先生会教怎么查字典,学生有了难字也可以请教,但是,没有专门教识字的时间。识字,是要在六岁以前通过自由阅读关的。
为什么我可以这样说?因为我们是做采录的,采录了六七百位私塾出来的先生,而且有大量的文献为证。这个事是毋庸置疑的。古代编有《不二字》这样的书,就是识字课本,把蒙学中重复出现的字去掉,剩下的就是生字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共是2250个不二字,其中2000个左右都是常用字。蒙学不是只学三百千的,还会学点别的,声律启蒙啊,千家诗啊,于是识字量就过三千了,经常能达到四千字以上。
我们中央民族大学有一位关辛秋教授,她的父亲老关先生,是安徽人。我们采录过他。关先生四岁开蒙,六岁父母双亡,家庭出了变故,他一下子成了流浪儿童。就是两年的蒙学学习,很明确。他流浪流浪着,就流浪到了新四军那里。新四军收留了他。收留的那天,新四军的首长看着他问:“小鬼,认字吗?”他回答:“认得。”“认得多少?”“不知道!”首长就笑了,指着里屋说:“去,到里屋去,自己数数,认得多少字!”他就去了里屋,很认真地数自己认得多少字,
半天,出来跟首长说:“三千多字。”首长很惊讶,这么个六岁的孩子认得三千多字,太好了!于是,他就做了新四军的情报员。因为他小,鬼子不注意,他可以这边看了书信,到那边背给别人听。老关先生是位老革命,解放后一直在东北工作。这个材料很纯粹,两年的蒙学学习,就是三四千字的识字量。
三四千字,对于汉语来说,就是自由阅读线。有了这些字的基础,就可以阅读任何他想读的书。古代的儿童,是六岁就可以读任何他想读的书。我问过很多先生,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督促他学习的,像叶嘉莹先生、钱绍武先生等很多先生都说,没怎么样啊,就是父亲的书房是开放的,我可以去看任何书。看任何书有个条件,就是识字过三千。关键是他从六岁就自由阅读,他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爱读书。现在我们的学生,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是小学六年级毕业,识得1700字,据说还在减负,要减成1500字。到了初中毕业,甚至高中,才有自由阅读能力。所以我们的孩子只能打游戏,看喜羊羊。所以现在的儿童不爱读书。有人说:他可以看儿童文学!是,我也支持儿童文学,但是,有一点需要了解:儿童文学不能只看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成人用儿童的语言和较少的常用字专门写给儿童看的作品。如果没有成人写呢?如果成人写得不好呢?就只能看不到了。就算是所有成人都来写,也不能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不一样的。况且,用少量常用字,很难传达出文化的深层。
您说,等他长大了读!可他从小就看到的是这样的浅层的文化,未必长大有这个读书的兴致。又况且,儿童不是只能读儿童文学。儿童也需要直接阅读成人的作品,当然是一部分,但是这部分很重要,对于他形成真实的社会观、世界观很重要。所以,不管怎么说,都是儿童有自由阅读能力是好事。
但现在教育界主流反对儿童早识字、多识字,这个理念也是来自西方。西方教育学认为,儿童的感性大于理性,而识字是理性的,所以过早识字是摧残儿童。我举双手赞成这个理念的内涵,但是,有一点被忽略了:西方的文字和汉字不同。西方,乃至世界上所有的文字现在都是拼音文字,只有汉字不是(还有东巴等极少数文字,但那只是巫师用的)。拼音文字是用理性记忆的,汉字不是。去年香港的温金海先生转给我香港大学脑神经专业的一个研究成果,我把这个成果的结论页作为免费资料提供给了所有吟诵学会会员。这项研究是汉语学习和学习英语的脑神经作用的对比,历时多年完成,结论说:学英语主要用左脑(逻辑),学中文主要用右脑(形象)。所以,如果要尊重儿童,那么西方儿童应在6岁后识字,而中国儿童应在6岁前完成识字。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开始的,为什么后来他们都变了拼音文字?因为拼音文字简
单。象形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拼音文字主要是音。一个儿童从一岁起就知道桌子念desk,长大后背过26字母,桌子怎么拼?desk。就这么简单。易学易记易用。象形文字就不同了,难学难记难用。但是,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坚持象形文字?因为,我们的汉字跟一般的象形文字又不同。他们到了一条象形文字也简单实用的发展之路。
汉字是声旁为核心的音形义一体文字。比如“辰”,这个字的甲骨文是,字形像一个人手拿着东西打击一个贝壳或者石头。它的上古音大概是zh?n,是一个浊齿音声母,加半闭元音,加鼻音。浊齿音是用力的意思,鼻音表示有过程有回味,半闭或半开元音表示有不大的动态。合起来,是震动、打开的意思。您读读这个音,是不是有震动的感觉?这就是语音的产生机制——象似,以口腔的发音过程模拟语义。好了,辰是震动,所以女人肚子里有震动为娠,虫子在洞穴里动为蜃,太阳震动着离开大地为晨,手震动为振,下雨的天空有震动为震(雷)。这就是汉字的诞生机制。
汉语的语音是有意义的、有道理的、有规则的、有系统的。不讲语音的意义,不能叫语文!一个汉字,为什么读这个音?为什么是这个声母、这个韵母、这个声调?全是有道理、有来源的。
汉字的字形,与其他民族的古老象形文字也不同。其他民族的文字,在几千年后,大部分很难再猜出来是什么意思,因为,字形与巫术太相关了,符号性太强。我们的汉字,甲骨文大部分都猜得出来,因为它主要使用生活意象,这些意象,到现在大部分还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一眼便知。也正因为如此,汉字今天还可以用象形文字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生动有趣。
再也不要说形声字就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所以汉字是走在从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的半路上,落后了。不是的!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从象形开始,不断地抛弃含义以简化,最终变成了拼音文字,只有汉字,从指示到会意到形声,更加复杂化,是高度发展的象形文字。结果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远远超过拼音文字。我们的汉字,是有多美丽、多高雅、多深厚!我们的文明没有断,难道与此无关吗?再联想到中国的儿童因此可以早识字,在欧洲儿童还是文盲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可以看任何想看的书了,我们始终高度发达的文明难道与此无关吗?想到这里,不由得对我们的祖先要顶礼膜拜,还有无限的感恩。
这样美丽有趣的汉字、汉音,怎么在我们的手中变成了乱码!识字、正音,全成了死记硬背!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读这个音,也很少有人讲为什么这么写。把汉字、汉音与中国人的感情联系割断了。为什么要这么做?
现在,您可以明白为什么汉字是可以而且应该在六岁之前识得的了。对于儿童来说,这真是一场乐趣无穷的游戏!这里面有画画、有唱歌、有跳舞、有故事,因为古代识字的方法,是吟诵、指读、背诵和训诂!
我们现在在编一本字典,用正确的方法识汉字。希望孩子们早日用上。上小学之前,通过识字关。
乱码文字怎么打出来但是,古代蒙馆一般不写字。写字,一般是六到八岁以后的事。写字有开笔礼,先生郑重其事地送给学生一只毛笔,这时才能写字。
为什么幼儿不写字?因为他的神经还没有发育好。写字是很精细的活动,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控制他的胳膊和手指。即使开笔了,也是先给粗笔写大字。
现在可好,一入学,就发给每个小学生一支那么细的铅笔,还有那么小的格子的本子,一上来就写小字。所以不经专业的书法训练,一直到大学,学生罕有写字好的。而且由于小学生控制不了那支细铅笔,往往无法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造成很多问题。以前用粗笔写大字,人、笔、字一开始都是正的,所以罕有写字不好的文人。
现在的讲究,叫“听说读写”,还一体化。是谁这么教我们的?西方人。中国人做事,是有次第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人教识字,用大字课本,指读。注意,古代的“读”就是今天所谓“吟诵”啊。吟诵的时候,每个字音拖长,声母、韵母、声调,全都清清楚楚。合在一起,还是一首歌,好听好记。一篇《千字文》,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就是一首歌,唱一遍,十分钟。用小手指着,再加上先生有时打乱顺序,于是,他就知道这个字形就读这个音。通过大量的识字和反复的练习,就可以过识字关了。
蒙学课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正音识字,所以蒙学的文字都不是乱编的。有平有仄,有清有浊,有升有降,得间隔开。孩子唱的时候,声音上去了,下一个字准下来,声音下来了,下一个字准上去。该停顿要停顿,孩子没成人那么长的气口。所以吟诵起来很舒服。
蒙学除了声韵类的(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歌谣体,均匀节奏的。为什么呢?因为六岁以前的孩子很难接受不均匀节奏。三字句为多,是汉语的不平衡韵律结构,不平衡,就要追着下一个字,所以环环相扣,速度很快,特别适合儿童。蒙学的吟诵调以平调为主,为什么呢?因为幼儿正在学说话,有起伏的调子,容易干扰学说话。
蒙学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而且有价值的。且不说《三字经》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全套基本概念,也不说《千字文》的文化涵义和识字功能,也不说《千家诗》都是适合儿童的温柔敦厚的诗,也不说《声律启蒙》传授了汉诗文的意象系统,我们就说说好像最没意思的《百家姓》。
现在读《百家姓》的最少,因为它好像没有意思。其实《百家姓》有很重要的意思。这是宋朝的作品,我们都知道那是个怎样的朝代。《百家姓》传达的是孔子的华夷之辨的观念。什么是华?凡相信万物一体、同生共荣的,追求和谐理想、天下为公的,为中国人。什么是夷?凡相信主客分立、弱肉强食的,追求竞争、天下为私的,为蛮夷。现在大家都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学第一页说什么?资源短缺与资源配置。这背后的理念是什么?不是很清楚吗?中国古代为什么不愿意发展商业,甚至不愿意发展科学,于此不是豁然开朗吗?一百年来,大家都说西方好,中国文化落后。这二十年来慢慢改口了,说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各自适应各自的社会,要互相交流学习。这当然很好了,我也同意。可是,在内心深处,忘不了孔子的华夷之辨。三千年来,我们一直是说中国文化优于蛮夷文化!这不是骄傲自大,而恰是中国人要给21世纪的人类带来的福音!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传播给外国人。我们的文化,有他们没有的好处。竞争不是大道,仁爱才是永恒。希望有一天,《百家姓》变成《万家姓》,
在那里面也能到奥巴马,也能到野田、小泉。